基于“赛教融合”的测绘职业教育标准国际化路径研究

2022-05-09 01:45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刘贻新高照忠
广东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赛教融合国际化测绘

文/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刘 丽 刘贻新 高照忠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全球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工具设计,加快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从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职业教育标准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标志和符号,是一个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标准国际化,是构成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素,是提升职业教国际化水平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和最高追求。职业教育标准的完善与否,是区分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标准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完善程度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标准和观念。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到2022年,要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标准国际化提出新要求,更是我国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肩负的新使命。

一、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化开发意义

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国际化的探索实践发现,成效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第一,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情况来看,标准建设的基本框架、主体内容已经完成,各地方政府如广东等也在形成地方的职业教育标准。但整体上,国家标准尚不够完备,地方标准尚不够普遍,各级标准存在重复甚至矛盾现象。第二,职业教育标准国际化速度跟不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中国政府从 1999 年起鼓励中资企业“走出去”助力全球贫穷国家的经济建设。至2020年,国资委监管的81家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承担了超3400个项目,成为推动“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重要力量。[1]然而,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面临劳动技能人才短缺,企业境外拓展面临巨大困难,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滞后于市场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第三,与高职教育总体教育规模相比,职业教育走出去特色不够明显,与产业对接不密切,生命周期较短。职业教育走出去缺乏对目标国职业教育政策、职业准入制度、劳动力市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体系化国别研究,未建立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的沟通机制。第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标准输出存在不少风险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干扰,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标准国际化发展的路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受阻。很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还需要至少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也给当前职业教育线下交流合作,职业教育标准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展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在泰国大城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了“鲁班工坊”,这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孔子学院”。该工坊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通过搭建的现场音视频通道和国际化微课网站平台实现教学研讨的常态化,并依此实现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材的共同开发。[2]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高职院校共有595个专业教学标准落地国(境)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益成为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和开展境外办学的主要集聚地。与此同时,“鲁班工坊”、海外分校、海外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等一系列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形成的新模式也日渐成型。譬如浙江省开展了“千校结好”特色学校建设、“国际化特色高校”等国际化项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等,这些民间组织汇聚了国内外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优质资源,推动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3]但是,上述这些民间组织在发挥汇聚资源、信息沟通等作用方面还有所欠缺。部分国际化办学能力较强的职业院校已开始通过多种途径在境外建立办学机构,如天津市多所高职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设立鲁班工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贝宁设立中非职业教育学院、在斯里兰卡设立中斯丝路工匠学院等。

(二)职业教育标准研究进展

职业教育标准是指职业教育领域统一的教学要求、管理规范和人才培养基本标准,是教育行政部门为规范管理、促进发展而颁发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鲁班工坊”是天津市教委与天津市共建的一个“职业教育+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模式,主要以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提升国际化综合要素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着力点,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要素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相互结合,参照国际先进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资格证书标准,研究制定国际化的专业教学标准。经过3年的开发与实践,已经遴选了50个紧贴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专业教学标准的国际化开发。[4]

三、基于“赛教融合”的测绘职业教育标准国际化路径探索

技能大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与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教学和评价都密切相关,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所在的学院在2018年成功举办了首届测量技术国际技能竞赛,与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柬埔寨、刚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老挝、蒙古、缅甸、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的大学开展对话交流,技能培训,竞赛切磋,中国文化传播等多项活动,竞赛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本次竞赛,一定程度上推广了测绘专业全站仪放样测量、二等水准测量技能标准,南方测绘全站仪设备,将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实现“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更好地引领和带动教学改革。

因此,笔者提出开展和推广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数字测图虚拟仿真竞赛,以新业态的在线竞赛模式,搭建“一带一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联盟,推进中国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标准的国际化建设,有效地提升大赛的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提升当地劳动力测绘技能的进步。具体措施如下:

(一)实证调研

笔者所在学校连续承办了7届省级职业院校测绘赛项,并连续七年蝉联一等奖。学院在参与竞赛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实力。尽管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的指导下成功举办了首届测量技术国际技能竞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举办国际赛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参与国家偏少,除赛项本身外专业相关展示体验活动缺乏。因此,将从“点-面-点”进一步深入和全面研究国际赛事举办面临的现状和困境,具体内容见图1。

图1 实证分析思路

(二)理论研究——国别区域研究和世界技能大赛赛制研究

深入分析沿线“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职业准入职业和劳动力市场及法律法规等响应国别区域研究,使国际赛事方案和相应活动更贴合目标国的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时,研究世界技能大赛办赛理念、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如何与国际职业技术标准紧密联结,以及研究赛事活动特色如何实现最大程度的大众接受和普及,为后续国际数字测图虚拟仿真竞赛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三)应用阶段研究——制定竞赛制度和评测标准

一是国际技能竞赛方案和评测标准制定研究。制定国际数字测图虚拟仿真竞赛形式,参赛队要求,参赛环境规定,参赛具体流程和成果提交形式等赛项具体细则。同时还包括,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测绘相关规范,制定赛项成果评价标准。

二是赛前培训和职业培训开发。结合国际数字测图虚拟仿真竞赛研究开发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测绘专业认知水平,紧密联系数字测图课程标准和赛制方案制定的赛前培训,虚拟仿真平台学习以及职业培训拓展。同时,以赛前培训指导为窗口,搭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引入包括GNSS技术及应用、无人机测绘技术及应用、三维激光扫描等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

三是数字在线测绘展示平台设计。开发和设计数字在线测绘展示平台,实现以丰富多彩形式展示中国企业测绘新技术、新产品,以音频、视频、文字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推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赛教融合国际化测绘
聚焦港口国际化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基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研究
大赛“效应”放大到课堂教学中的思考与研究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学前教育“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