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2022-05-25 09:48周明宽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民族精神

摘  要:团结奋斗为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赢得伟大历史成就提供了强劲动力。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重要武器,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价值。爱国主义的精神旗帜、价值共识的思想支撑、紧扣主要矛盾的实践指向、真抓实干的鲜明品格,共同构成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基本内涵。团结奋斗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精神的倡导和理念的塑造,还需要在国家制度、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共同着力。新征程上更好地进行团结奋斗,应当将党的政治整合优势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将坚持中国道路与汲取世界文明结合起来,将立体制度建构与重视精神力量结合起来,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伟业。

关键词:团结奋斗;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2)03-0014-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新时代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归根结底都是中国人民在团结奋斗中取得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更加需要中国人民加强团结、砥砺奋斗,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的那样:“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只要14亿多中国人民始终手拉着手一起向未来,只要9 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心连着心一起向未来,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2]

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实践历程由来已久,但在不同历史时空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表现和功能。当前学界主要围绕团结奋斗的精神实质[3]、时代表现[4]、重要作用[5]、理论论述[6]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体论述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价值、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探析团结奋斗为何会成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以及中国人民怎样在这一必由之路上更好地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一、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辉煌悠久,近代虽遭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争,在百年的团结奋斗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具有凝聚统一意志、汇聚精神力量、推进伟大事业等重要价值。

(一)团结奋斗是中國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壮阔曲折、中华民族面对挫折困顿时矢志不渝的奋起抗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铸就了中国人民善于团结、勇于奋斗的宝贵精神品质。作为“精神”的团结奋斗有着多维展现:之于民族,它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之于文化,它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之于实践,它体现在中国人民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团结取向中。

首先,团结奋斗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民族的客观整体形态为根本依托,内含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取向。作为一个“自觉”民族实体的中华民族是在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7]。团结奋斗使得中国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在形成物质共同体的同时塑造了精神共同体。各民族在团结奋斗中不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团结奋斗,“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8]。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人的身份归属和情感依赖,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客观实体形成于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进程之中。因此,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基因。

其次,团结奋斗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团结奋斗历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键词。如《周易》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孙武讲“上下同欲者胜”,还有“人心齐,泰山移”等名言,均体现着团结奋斗的文化精神。团结奋斗将个人力量熔铸为集体力量,以“大我”的境界超越“小我”的平庸,深为中华儿女所认同。经过历史的积淀,团结文化和奋斗精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8]140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便会在无数磨难中沉沦,中华文明便会在各种冲击下消亡,中华民族精神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伟大民族精神深刻彰显出中国人民的团结底色和奋斗风采。

再次,团结奋斗体现在中国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东方,根本原因在于有强大的国家硬实力为后盾。一是体现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在1400年到1800年间“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9]。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二是体现在影响世界的技术发明上。“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集中代表,它们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0]所有这些成就归根结底都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团结奋斗中创造出来的。中国人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11]。脱离人民群众的单纯个人努力不可能创造出一个民族的文明,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2]因此,中国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彰显出团结奋斗的主观能动精神。

(二)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重要武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参与到革命、建设、改革中来。“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13]实现最广泛的团结进行最彻底的奋斗,必须以相应方式最大限度地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促成党内和党外力量有机结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均能发挥巨大的团结效能。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以团结救国。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一度未能成功抵抗西方的坚船利炮,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种政治力量也曾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斗争,但他们既没有认清革命的目的和对象,也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最终归于失败。于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交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阶级手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4]中国共产党立足革命阶段,认清革命形势,在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联合革命力量,先后建立起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阶级、各阶层被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实现救国任务。

其次,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以团结兴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社会主义革命的顺利完成,使得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人民”的范畴也不再包含资产阶级,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两阶级一阶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和政权机构以中央为中心自上而下有组织地层级化下沉和展开,深入到每一个村庄、工厂、学校和居民区,为实现党的全国性目标服务。在巩固新政权、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中,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团结奋斗。人民群众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得以建立,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挑战进攻均被挫败。这些团结奋斗维护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以及其他各项制度,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兴国任务。

再次,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以团结富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围绕大目标、着眼大团结、建立大联合,不断丰富“人民”内涵,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大目标是指邓小平提出的“三大任务”: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護世界和平。实现这样宏伟的目标必须做到大团结大联合。以邓小平于1979年10月提出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15]重要论断为基础,中国共产党依据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和新的社会阶层构成不断变化等客观情况,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社会阶层视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6],最终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并将此写入党章[17]。经过最广泛的团结联合、艰苦奋斗,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并在应变局、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中使中国成功赶上了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富国任务。

最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以团结强国。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社会构成和阶层构成更加复杂多元。“社会的各个阶层几乎都发生了新的变化”[18],“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19],这样的新形势要求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新时代统一战线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空前广泛和包容的统一战线凝聚最多样的社会力量,中国人民牢牢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中国人民的接续团结奋斗中,国家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和谐程度均大幅提升,中国成功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踏上强国征程。

(三)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

中国人民在团结奋斗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也要在团结奋斗中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团结奋斗中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因伟大历史性成就而更具吸引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也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展现在世界舞台之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0]当前党和人民正在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21]。因此,要清醒认识推进伟大事业征程中的艰巨挑战,以更加有为的团结奋斗进行应对。

首先,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目标需要中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2]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团结奋斗历来有着鲜明的目标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指引着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方向。同时,“十四五”规划设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设定的法治社会建设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中高速预期目标等,构成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中近景目标。不管目标大小远近,实现均有相当艰巨性,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不能达成。我国也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转型的艰巨挑战,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风险时有发生,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不能克服。因此,实现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并在实现目标中战胜各种艰险挑战,必须依赖中国人民团结奋斗。

其次,有效应对国际变局需要中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既有丰富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世界经济发展有了更为强劲的动力支持,各国经济关联度更高,各自凭比较优势成为全球全要素产业链中的一环;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正在朝着更加民主、开放的方向迈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成果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现代化的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但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受到冲击,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一些传统强国的右翼势力崛起,大国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冷战思维和不断的地区性热战冲突叠加;气候变化、大规模传染性疾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层出不穷,给全球治理带来了极大风险挑战。在合作与争锋交织、交流与隔阂并存的局面下,若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权、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维护国家利益、在危机四伏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中化危为机,必须依赖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基本内涵

团结奋斗在中国有具体内涵和现实表现。中国人民汇集于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以高度的价值共识为思想支撑,在解决主要矛盾中真抓实干,实现团结奋斗的目标。爱国主义、价值共识、紧扣主要矛盾以及真抓实干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基本内涵。

(一)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引领下团结奋斗。在中国语境下,爱国主义具有“政治要求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文化认同与政治依托的统一、民族主义与协和万邦的统一”[22]等基本特征。经过长时间演进,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内化于中国人的体与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其中爱国主义依然是核心。爱国主义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也都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核心。

爱国主义对引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有着极为深刻的作用。首先,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爱国主义“将人们质朴的乡土之情、宗族之依提升到对家国之邦的整体性认同和热爱,将各民族对本区域属地的守护意识逐渐扩展至对国家主权和领土的责任感”[24]。其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纽带,在遭遇挫折困境时能够团结全体人民,从“多难”走向“兴邦”。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磨难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保持旺盛生命力,“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25]。再次,爱国主义给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心灵归属。爱国主义彰显着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和价值取向,家国情怀的感召更能激起人民群众为国家奋斗的热情,个人价值也在为国家作贡献中得以实现。正所谓“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6]。

爱国主义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主要内涵、表现形式和具体要求都有所差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7]。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使得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中國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理想,其间必然经过社会主义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1]59。不管是在理论、制度还是实践上,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都高度统一,且人民性贯穿其中。换言之,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中国,为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团结奋斗,本质上就是为着全体人民和自身的彻底解放团结奋斗。因此,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引领作用,更好地激发起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热情。

(二)价值共识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支撑

处理好利益关系、整合起社会力量需要一致的价值共识。当今中国社会阶层更加多样、利益关系愈发复杂,这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冲突的现实问题和社会撕裂的潜在威胁,不利于全体中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此,应当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一致性是指既要凝聚起中国人民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的共同理念,又要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多样性是指既要适应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多样差异的客观现状,又要实现不同群体利益的合理分配。只有做到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才能更充分地调动起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力量。正确处理好这对关系,关键在于凝聚起最广泛的价值共识,以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的一致价值理念带动社会成员同向前行。和谐思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支撑中国人民超越个人利益进行团结奋斗的价值共识。

一致的价值共识有利于弥合利益纷争和实现合作共赢。恩格斯曾言:“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28]共同利益是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基本前提,当共同利益较少时,一致的价值共识有利于起到正向强化作用,能够以共同的信念和良好的预期弥补现实的不足。在当代西方国家,不同阶级、阶层、群体的利益纷争主要表现为其利益代表者——政党的纷争。西方国家以选举为中心的政党竞争模式不仅不利于扩大共同利益,反而加剧了利益分歧和政治社会极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在聚合社会利益上发挥了巨大的团结效能。中国共产党因全面领导责任而担负起社会利益分配角色,“坚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29],不断实现合作共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最高价值共识的引领下,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各民族、各团体树立起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巩固和发展更加平等互利的团结合作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共同实现、维护和发展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30]。

一致的价值共识有利于铸就政治认同和推动社会发展。除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功能外,一致的价值共识还有积极的政治功能,它促使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深化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对政治价值的信仰”,即产生政治认同[31]。高度的政治认同使国家结构中的各种要素——政党执政方式、国家制度设计、公共权力运行等更加稳固有效,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只有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才会产生更为强烈的团结奋斗意愿。同时,一致的价值共识和高度的政治认同有助于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定程序将自己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借助统一战线等战略机制,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政治共识转化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集体行为,建设“追求更优国家治理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体”[32]。

(三)紧扣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实践指向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类社会正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中不断演进的。对于一个具体社会形态而言,认识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将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立国家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实现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变革,正是在中国人民不断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并在团结奋斗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实现的。

中国人民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团结奋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基于此,中国人民坚持革命斗争,在团结奋斗中成功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使中国成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3]快速提升国家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便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党的八大认识基础上,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4]。中国人民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团结奋斗中实现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步跃升,物质文化需要已得到总体满足。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5]的重要论断。以雄厚经济实力为基础,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更加具有全面性和协调性,致力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变迁施政定策。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既回应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又推动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新时代,中国人民应紧扣主要矛盾不动摇,积极回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6]重大时代课题,保持团结奋斗的清晰方向和行动自觉。

(四)真抓实干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鲜明品格

团结奋斗是一种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目标变为现实的存在。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最初始的实践活动,是人性生成的标志:“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8]147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中華民族在不息劳动中成长壮大,中国人民形成了真抓实干、力戒空谈的优秀品质。

正确处理好抓与干的关系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前提。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真抓意味着紧抓,“抓而不紧,等于不抓”[37]。只有真抓、紧抓,各在其位、各尽其职、各担其责的良性局面才能形成,才能提高效率,才能拒绝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为了做到真抓、紧抓,提升抓的成效,一方面要完善体制机制,更新制度体系,做到事前合理统筹、事中灵活调适、事后及时反馈;另一方面要注重思想教育,强化“真”的意识,提高“紧”的觉悟,切实认识到真抓紧抓的重要意义。真抓的目的在于实干,也就是真正落实、干出成效。正所谓“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38],“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39]。“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集中体现着国家发展目标、党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的美好愿景,中国人民在真抓实干中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必然要在真抓实干中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真抓实干对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形成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人们在真抓实干中探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等不良作风,以真正的感情、务实的途径、管用的方法、切实的目标提升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成果。二是增强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真抓实干是个体对自己、社会和国家负责的具体表现,将个人价值实现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之中的实干更具意义。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是推动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内在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40]三是探索了科学的工作方法。具体工作千头万绪,不能抓住主要矛盾、合理统筹主次,极有可能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事务主义之中。主要任务在整个任务要求中占据着最重要位置,统领并引导次要任务的解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紧扣主要任务真抓实干,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增强团结奋斗的实际效果。四是发挥了干部的桥梁带动作用。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桥梁。“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41]坚持正确政绩观,既不空谈也不盲干,不搞空头支票、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显现出真抓实干的优秀品质,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热情与信心。

三、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实践要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人民肩负着更为伟大的历史使命和更加艰巨的时代任务,更加需要团结奋斗。团结奋斗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精神的倡导和理念的塑造,还需要在国家制度、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共同着力。应当将党的政治整合优势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相结合,将坚守中国道路与汲取世界文明相结合,将立体制度建构与重视精神力量相结合,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汇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一)将党的政治整合优势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着显著的政治整合优势。一是思想引领,凝聚统一意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新时代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引导中国人民自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二是组织有力,充分掌握资源。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严密,有着强有力的组织力,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将自身各要素和外在因素纳入到统一行动之中的能力”[42]。中国共产党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等渠道,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为国家事业服务,在应对突发紧急状况时实现资源的最及时充分调动,极大彰显组织力。“通过将所有政治活动整合进一个能支配一切的组织,中共遏制了在其他情况下各省和各种势力中有可能成为具有破坏作用的分裂倾向等因素。”[43]三是选贤任能,广聚天下英才。“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9人才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共产党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新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等各项制度,让人才创造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41]27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精神财富的创造,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当代中国取得的所有历史性成就,都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结果,而不是某些少数人或少数群体的“胜利果实”。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要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程度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使人民群众成为创造历史伟业的力量源泉。要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实现全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目的。要以更加科学高效的制度安排促进全民共享、共建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现党的政治整合优势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既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创新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的途径与方式,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发扬民主中激起中国人民的使命自觉,充分调动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热情和才智。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在历史演进和世界政党治理效能的对比中认识党的领导之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深刻意义。在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不动摇的同时做到守正创新,不断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提升党的执政水平。要做到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建设,为党的政治整合提供更为充分的法理支撑。只有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才能在制度框架内发挥最大价值。

(二)将坚持中国道路与汲取世界文明结合起来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只有坚持正确道路,才能保证正确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成功走出了一條“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救国之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等重要理论观点,着力探索中国国情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走出了一条兴国之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开拓创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国道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指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强国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中国实际,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坚持道路整体性和内在统一性的同时实现了道路的阶段性演进。中国人民在强国道路上继续团结奋斗,也必然会在团结奋斗中走出一条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

坚持中国道路不是故步自封。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保证持续动力。历史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44]不同文明的交流激荡构成了多样的世界文明,任何文明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都值得学习与借鉴。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开放态度和多样举措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也正是在积极学习和平等交流中,中国共产党对本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态势有了更为清晰和准确的判断,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国家的飞跃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45]。中国人民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团结奋斗,必须以更加清醒理性的态度认识到自身优势和与他人差距,抓住世界大变局提供的机遇和条件,实现国家的大发展。

实现坚持中国道路与汲取世界文明的有机结合,首要前提便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实际不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善于在变局中开新局。对于个别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理抨击,应主动回应,提升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超越了西方国家所鼓吹的压制差异、制造依附关系的小圈子式、旧式共同体”[6],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同时,应坚持胸怀天下,将人类集体智慧转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参考,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服务。

(三)将立体制度建构与重视精神力量结合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与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相适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的作用对象和现实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都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对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奋斗都发挥出了显著作用。在系统综合的制度体系中,统一战线制度集中体现出团结奋斗的精神实质。统一战线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多党合作、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祖国统一、政治协商、参政监督、统战工作、党的领导等基本问题,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程序的总和[46]。统一战线制度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生性要素,深度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47]。要适应法治中国建设步伐,协调推进涉统一战线领域的国家法律和黨内法规建设,实现统一战线工作方式的发展与完善[48]。

团结奋斗也要重视精神力量。“就个体而言,增强精神力量,才能更加‘自由自觉地活动,最大程度地远离动物本能而成为一定社会所理解的人自身;就共同体而言,增强成员的精神力量,才能团结大家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49]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中,形成了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赢得伟大历史成就的成功密码。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需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这“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确立了可达成目标预期,汇聚中国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显现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务实性和在场感;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唤起中国人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深沉的信仰激励着中国人民坚持团结奋斗,延展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持续性和未来感。其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明确斗争对象、坚定斗争信念、增强斗争意志、把握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为赢得现实斗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彰显中国人民在团结奋斗中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大大增强了斗争主动性。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制度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根本依托。精神力量在意识维度起着保障作用,坚定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信念与信心。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好进行团结奋斗,要把制度建构与精神力量有机结合。要充分重视制度价值,及时补齐制度短板,完备各项制度体系,增强制度的团结效能。要重视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独特价值,以伟大梦想为指引、坚定信念为基础、斗争精神为保障,为团结奋斗注入精神力量。制度与精神的结合,是理性与感性、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能够以强大合力扩大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1).

[2] 习近平.在二〇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1-31(1).

[3] 红言.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J].红旗文稿,2022(3):46-48.

[4] 唐志龙.团结奋斗新时代真谛探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J].学习论坛,2022(1):5-12.

[5] 韩喜平,刘雷.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5):61-65.

[6] 刘学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团结的重要论述研究[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2):14-27.

[7]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3-21.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1.

[9]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中文版前言:19-20.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11] 池田大作,阿·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283-284.

[1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1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1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3.

[16]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17]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18] 李强.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特征与趋势[J].河北学刊,2021(5):190-199.

[19] 尤权.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N].人民日报,2019-11-26(6).

[2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9.

[22] 肖群忠,霍艳云.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基本特征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6):59-66+2.

[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0.

[24] 刘建军,梁祯婕.论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J].理论与改革,2020(3):25-34.

[2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26]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

[27]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3.

[29] 中國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

[30] 罗振建,张成明.论合作共赢是统一战线的本质[J].理论月刊,2017(2):61-68.

[31] 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4-128.

[32] 林华山,龚静阳.建党百年统一战线发展逻辑:从“联盟之术”到“强国之道”[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1):5-13.

[3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第24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8.

[3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3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3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5-26.

[37]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42.

[38] 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8-05-01(1).

[39] 习近平对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N].人民日报,2014-10-12(1).

[4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276.

[4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8.

[42] 陈家刚.党内法规视角下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J].江汉论坛,2022(1):35-42.

[43] 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46.

[44]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3.

[4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

[46] 林华山,罗振建.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24.

[47] 陈家刚,赵佳豪.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2):1-13.

[48] 罗振建,林华山.论统一战线工作的法治化转型[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43-50.

[49] 沈湘平.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辩证法与着力点[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3):43-50+158.

[50] 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是,2019(19):4-15.

责任编辑:林华山

DOI:10.13946/j.cnki.jcqis.2022.03.002

作者简介:周明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21XY10);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

引用格式:周明宽.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3):14-26.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民族精神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