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高危因素分析

2022-05-27 11:23苗晓霞才海燕高彩云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重儿胎龄早产儿

苗晓霞,才海燕,高彩云

(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河北 秦皇岛066000)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早产儿出生1 h后其体重仍低于1.5 kg,若早产儿体重低于1 kg则是超低出生体重儿[1]。近年来,随着产科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极低出生体重儿基本能够得到较好治疗,存活率逐年增高。但是研究人员提出,极低出生体重儿极易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这是因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多为极早产或者早产,新生儿机体各项功能发育不完全,自身代谢免疫能力较低,肺部发育极不完备,肺部表面活性物质难以足量合成。同时研究发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有极高的概率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3]。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常见的慢性疾病的一种,仅凭目前的治疗水平尚不能完全治愈,同时治疗后患者预后一般较差。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由较多因素引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能够导致新生儿肺内部及肺泡血管发育受阻。大量研究发现,新生儿罹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后,会显著提高其生长发育迟缓、心血管系统损伤、呼吸系统功能受损等的发生率,对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患儿生命[4]。目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病因尚不明确,也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深入研究其发病原因及诱发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5]。目前,关于诱发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报道的不多。所以本次研究本院认真设计、操作、分析,重点探讨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为预防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分为两组,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为并发组,共48例,未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为未并发组,共32例。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悉本次研究的内容,并书面签订同意书。

1.2 样本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新生儿:37周以下胎龄、出生1 h后体重低于1.5 kg;未合并其他恶性疾病者;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者。

排除标准:诊断、治疗等病历资料不全患儿;未确诊前死亡者;因严重先天性畸形疾病或者遗传代谢性疾病造成的氧依赖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放弃治疗者。

1.3 诊断标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6]诊断标准:病史:多发于小胎龄早产儿,发病率随胎龄减小而增大;剖宫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于晚期早产儿或者胎龄小于39周的足月儿;继发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足月儿,但是早产儿也会发病,常常有感染或者严重缺氧等病史;临床症状:胎儿出生之后出现严重低氧性呼吸衰竭,进行性呼吸困难;肺部X线检查:两肺均匀病变,前期胎儿肺野透亮度较低,呈现毛玻璃状,病重者患儿肺野呈现白肺状况,支气管充气。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符合2013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7]诊断标准:吸入氧气浓度大于21%,且连续吸氧超过28天。如果胎儿胎龄32周及以上,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分度要依据出院时或者出生后56天所需氧浓度进行,如果胎儿胎龄32周以下,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分度要依据出院时或者矫正胎龄到36周所需氧浓度进行:未用氧气:轻度;吸入氧气浓度低于30%:中度;吸入氧气浓度30%及以上或者吸入氧气时需要机械辅助:重度。

1.4 研究方法

记录胎儿出生时情况:出生体重、是否试管婴儿、性别、是否多胎、出生胎龄、1 min和5 minApgar评分[8];记录孕妇状况:产前激素使用情况、妊娠期高血压情况、妊娠期糖尿病情况、胎膜早破史;记录检查和治疗情况:输注红细胞悬液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使用机械通气情况、住院天数、吸入氧气浓度40%及以上、肺表面活性物质、痰培养阳性和机械通气7天及以上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乳糖不耐受、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败血症、肺出血、肺动脉高压、颅内感染、呼吸暂停、消化道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窒息和早发败血症等。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80例胎儿中并发组48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并发率为60.00%,其中轻度32例,占比为66.67%,中度5例,占比为10.42%,重度11例,占比为22.91%。

并发组胎儿住院天数高于未并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出生胎龄、妊娠期糖尿病、1 minApgar评分、妊娠期高血压、5 minApgar评分、产前激素、试管婴儿、胎膜早破史、出生体重和多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单因素结果分析(n,%)

2.2 两组治疗情况单因素结果分析

两组机械通气≥7天、抗生素使用天数、吸入氧浓度≥40%、输注红细胞悬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14天、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痰培养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情况单因素结果分析(n,%)

2.3 两组并发症单因素结果分析

并发组胎儿更易发生消化道出血、肺出血、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疾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呼吸暂停、颅内感染、乳糖不耐受、新生儿窒息、早发败血症、败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单因素结果分析(n,%)

2.4 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以上三部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机械通气≥7天、肺动脉高压、输注红细胞悬液、吸入氧浓度≥40%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见表4。

表4 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极早产儿存活率有明显的升高,但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无明显的下降,胎龄低于28周早产儿其并发率甚至高达42%[9-1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既往研究发现,围产期炎症、氧中毒、微血管发育滞后、肺泡发育滞后、机械通气引发的肺损伤等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产生的重要因素[12-13]。目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仍是全世界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14-16]。这主要是因为患儿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分泌不足,从而引发患儿肺水肿、萎陷、不张,造成气体交换障碍。极低以及超低体重出生儿身体各项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尤其是肺部,抗氧化防御、免疫功能、自主呼吸功能等均不完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罹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大多情况下短期脱氧十分困难,同时需要机械通气辅助。本次研究发现,吸氧浓度≥40%及以上和机械通气≥7天及以上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因为机械通气极易引发生物创伤、肺不张、容积伤和压力伤等,尤其是容积伤,决定着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严重程度。患儿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时间越长,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可能性越大。部分研究提出,感染炎症与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关系密切,这可能是因为患儿感染之后,炎症介质聚集在肺内部,使肺部血管通透性发生变化,从而出现肺水肿和肺泡损伤[17-19]。本次研究发现,两组痰培养阳性、败血症和胎膜早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我们还需要加大样本量继续研究。

本次研究发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并发患儿中轻度占比为66.67%,这主要是得益于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治疗方法科学有效,防止患儿病情恶化发展。同时发现并发组住院时间长于未并发组,这提示并发组患儿病情更严重,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同时住院时间越长,患儿预后越差,也是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肺动脉高压也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这是因为早产使患儿血管生长受到严重阻滞,血管数量较正常胎儿少。同时血液动力学压力、肺泡内皮血管因子表达、肺泡高氧、缺氧及一氧化碳通路破坏等均可使肺损伤和肺动脉结构重塑加重,降低血管顺应性,直管直径变小,致使肺部血管阻力增大。同时研究发现,输注红细胞悬液也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出血会使肺组织损伤加重,消化道出血则会减少肺部血液供应。此二者均会造成患儿贫血,使输血的风险增加。新生儿输注的红细胞多来于成年人,其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较低,输注之后会进一步增加自由基,同时提升血清中铁元素水平明显升高,会对组织造成一定破坏,这和既往研究结果一致[20-21]。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时要注意输血指针,积极预防肺动脉高压,尽最大可能避免长时间机械通气,控制降低氧疗浓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疾病。

猜你喜欢
体重儿胎龄早产儿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作用分析
婴儿抚触护理法对早产儿呼吸及睡眠的临床观察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宫内生长异常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及相关关系对新生儿ICD-10编码影响
早产儿出院后如何护理才正确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出生体重及胎龄关系的研究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脑组织损伤后血清酶变化的胎龄差异性
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常用凝血功能参数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