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视阈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05-30 10:48陈宏超
炎黄地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鱼皮赫哲族变异

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赫哲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民间传承方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相似,赫哲族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渔猎文化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人们滥捕滥捞而濒临消失。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国家已经推出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了更好地促进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批判性地继承民族文化,引导民族文化良性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推动民族文化的全面振兴。

赫哲族是黑龍江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人口大多分布在三江平原,集中居住于佳木斯和双鸭山地区的三乡两村,其中以同江街津口赫哲族乡为代表。赫哲族的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中国境内赫哲族的人口数约为5300多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赫哲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赫哲族民族文化概述

自然生态环境

自古以来,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交汇处的三江平原是赫哲人的主要居住地。这里河网密布,山林茂盛,物产丰富,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赫哲族人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和丰富的衣食之源,使其形成了以渔猎为主、采集业为辅的生产生活模式。由于长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繁衍生息,赫哲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猎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传统文化

1.渔猎文化

赫哲族生活的三江平原资源丰富,但气候寒冷,因此渔猎成为赫哲族主要的生产经济类型,直到今天,渔业仍是赫哲族的重要生产资源。渔猎文化同赫哲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赫哲人对三江平原的各种鱼类十分熟悉,他们在不同季节使用不同的捕鱼技术,捕获所需的鱼类。赫哲族在春、秋、冬三季都可以捕鱼,春季鱼汛期主要捕捞杂鱼,端午节前后捕捞鲟鱼和鳇鱼,秋季鱼汛期捕获大马哈鱼,冬季在封江以后开始捕鱼。但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人滥捕滥捞的行为导致渔业资源急剧减少,赫哲族的渔业基础遭到破坏,渔业经济迅速衰落,打破了当地单一的渔业生产格局。对此,赫哲族积极探索,谋求创新,如今已成功实现历史性跨越,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多元经济格局。

2.饮食文化

赫哲族早年以渔猎为业,形成了以生食肉类为主、野果、野菜为辅的饮食习惯。其食品主要为鱼肉,其次为兽肉。赫哲族的饮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食鱼及其烹饪技艺。鱼类加工可以分为生、熟两类,生鱼以黑龙江特产的鳃鱼、鲤鱼等新鲜鱼为原料,可做出多种生鱼菜肴,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杀生鱼,传统做法是将鲜活鱼洗净剔肉切成细丝,拌上野生的姜葱和辣椒,再放些醋和盐便可食用。杀生鱼的佐料有土豆丝、黄瓜丝、菠菜丝、白菜丝、大头菜丝、细粉丝等,色、香、味俱全,吃起来鲜嫩爽口,是赫哲人待客之佳肴。赫哲人的食鱼文化历史悠久,是渔猎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这种文化不但在赫哲族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还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汉族饮食文化的精华,丰富完善了自己的饮食文化。

3.服饰文化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渔猎文化环境使赫哲族创造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鱼皮服饰。鱼皮服饰充分反映了赫哲人适应环境的顽强意志与高度智慧。赫哲族生活的三江流域属于高寒地区,鱼皮上衣、鱼皮套裤和鱼皮靴是赫哲族人民以前的日常穿着。“制作鱼皮服饰需要高超的手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赫哲族妇女逐渐找到了一套加工鱼皮的技术。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就连缝制所用的线也用鱼皮制成,故称鱼皮线。”[1]鱼皮衣的样式与旗袍相似,腰身稍窄,身长过膝,没有衣领,边沿均镶有花布。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赫哲人的服饰材料开始使用棉、绸、缎等面料,早年的服饰除了放在博物馆展出,只有在重大活动时才会使用,如今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已经成为高档工艺品。

4.竞技运动

“乌日贡”在赫哲语中寓意为“喜庆吉日”。“乌日贡”大会则是将赫哲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集合起来的赫哲族的大规模盛会,从1988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这个时期正好是三江鱼类的繁殖时期,也是三江的休渔期。来自各地的代表队参加民族色彩十分浓厚的“乌日贡”大会,大会中的表演包括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歌曲、器乐演奏,体育活动则涉及叉草球、摔跤、织渔网、射箭等项目。大会为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选手颁发“莫日根”奖,在赫哲族中,这便是英雄的象征。在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乌日贡”大会已经成为展现赫哲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并逐渐被打造成当地旅游经济产业的著名品牌。

5.图案艺术

赫哲族人民制作的图案造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服饰图案主要有兽形图案、旋涡纹、菱形纹、螺旋纹等,其中螺旋纹图案最多,一般用于装饰胸襟以及袍子的后身和前襟。桦树皮制品也绘有类似装饰图案或花纹。这些图案造型别具一格,构图大方,色彩鲜艳,具有别致的民族特点。”[2]赫哲族图案造型被广泛地运用在服饰用品上,衣服鞋帽都绘有各式各样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赫哲族妇女将各种颜色的布块、染色兽皮剪成各式各样的等块,然后拼凑成几何花纹、云彩纹等纹样或是花草、蝴蝶、小动物等花样,既结实又美观。赫哲族妇女、儿童服饰上的图案颜色更为鲜艳,种类也更为丰富。

民间传承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一种无乐器伴奏的夹叙夹唱的说唱文学,即人物的道白是唱词,其他部分是叙述。它是赫哲族世代因袭、口耳相传的说唱文学,唱腔粗犷优美,唱词合辙押韵,与其他通古斯族的诗歌一样,讲究押头韵。“伊玛堪”属于英雄史诗这一文学范畴,其产生年代久远,与赫哲族一样古老。

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收集了赫哲族“伊玛堪”的故事,这些类似“北方的大鼓”或“南方的苏滩”形式的故事分为四类:英雄故事、宗族故事、狐仙故事、普通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的,未能保持作品的原貌。“伊玛堪”是赫哲族珍贵的民族文学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具有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学术价值。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英雄史诗之一,它对中华文化史和文学史也具有独特的贡献。

影响赫哲族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

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

社会的发展和更迭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民族的频繁交流和各种现代元素的推广扩展,使现代文化对一些传统文化产生了空前的冲击。随着历史、社会、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的变化与发展,赫哲族民族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影响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因素中,不能单纯地将汉文化归结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强烈冲击的外来因素。因为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影响是相较而言的,基本上无法说是任何具体民族的文化。所以,除了汉语,目前位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想、价值理念、流行的交际形式等已经基本无法属于切实的汉族文化元素。当今赫哲族人民与其他民族的接触越来越多,他们走出家乡,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东西方文化互相影响的大环境之下,文化变迁及文化融合已经成为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

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力度保护、整合与研究赫哲族优秀文化遗产。针对赫哲族传统文化遗产逐渐消亡的情况,国家和各级政府采取科学应用、加大管理力度的方针,发动多种力量尽可能挖掘和保护赫哲族文化遗产,并恰当地整合与研究赫哲族文化。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原文化部结合民族区域的具体情况,提出文化设施建设、培育人才、保护文物、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伊玛堪说唱艺术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技艺的传承人也分别被批准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者。”[3]

目前,赫哲族文化主要在各地博物馆进行展示,黑龙江省内的赫哲族聚居区设有专门的展示机构,主要以博物馆、民俗文化村、风情园等形式为主。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手机App、网络展示平台等数字化的存储保护方式和传承形式正在积极建设之中,这些展示渠道在保护赫哲族文化遗产和推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促进赫哲族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为了推动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厘清赫哲族传统文化保存、摒弃和弘扬的关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引导民族文化良性发展,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全方位的振兴。

民族文化的时代变迁

赫哲族民族文化可以区分为三种差异化的类别,针对各个性质的传统文化也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其一,经过时代的变迁发展,一些落后的民族文化形式已失去继续延用和发展的价值,但这种文化形式仍需要保护和留存,如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型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赫哲族渔猎文化已淡出历史舞台,但这种文化形式仍是赫哲族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注重对其进行保护和留存。

其二,一些民族文化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应给予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习俗难免会印有旧时代的烙印,如赫哲族早期婚姻习俗中存在父母包办、换亲、抢婚、养童养媳等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习俗逐渐被摒弃,如今赫哲族人的结婚习俗已与汉人的基本相同。这些习俗的消失是一种正常的文化发展现象,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进步。

其三,民族文化的内容不但体现了民族特点,还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应得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在每个民族的特征、礼仪、宗教等若干个方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運用多元化的方法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科学引导传统文化变革

在应对赫哲族传统文化变异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赫哲族文化的变异,鼓励文化变异,而且主动地引导文化变异。所谓顺应赫哲族文化的变异,就是顺应文化变化的规律。任何人为地过度主导、推动文化的超前变异都可能会导致文化变异的夭折,其结果可能是造成文化发展的断裂。同样,在传统文化经受住现代文化的压力并与之相互碰撞发生了量的变化时,应该及时鼓励文化变异。

引导文化变异,是指有些文化在变迁过程中遇到一些文化自身无法破解的阻力和障碍,而其无法自然地发生变异或者朝错误的方向变异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外力来排除阻力和障碍,引导其顺利地朝正确的方向变异。

综上所述,应当在对少数民族想法表示尊重与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联系起来,激励民族文化良性变异。“要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目标对规范变异,此外,引导变异也要注意处理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在新文化中的关系。我们所希望的新文化应当是追求未来、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底色的现代文化。”[4]

多种途径推动传统文化繁荣

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时,政府与民间之间的作用是难以被取代的。政府和民间二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充当主导性角色,成为扶持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主力军,出台支持和倾斜的政策法规,提供资金支持,规范传统文化的保护方式等。另一方面,民间团体和社会人士也应当积极和政府民族事务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和协调,遵守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群策群力。

越来越多民族地区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将振兴民族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是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赫哲族世居地的地域优势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同时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业,以此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0世纪末,在国家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下,赫哲族开启了经济文化转型发展模式。如今的赫哲族已经从传统的渔猎经济成功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养殖业、旅游业及渔业为辅的多种经营生产生活模式。文化转型不仅使赫哲族的经济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产生认同。

参考文献

[1]杨光.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卓成华.渐行渐远的赫哲人[J].森林与人类,2005(01):20-25.

[3]崔玉范.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4]段丽娜.在坚守保护中发展创新——观第五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思考[J].电影评介,2013(Z1):121-12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赫哲族艺术文化遗存数字化建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22B004)。

【作者简介】陈宏超(197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鱼皮赫哲族变异
凉拌鱼皮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变异危机
变异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变异的蚊子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