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2022-05-30 10:48任卫红谷婧
在线学习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企共建人才培养体系终身学习

任卫红?谷婧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中关村学院建立学历教育、短期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促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终身学习 校企共建 三融合 人才培养体系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了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立足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职业学历教育与培训进行有机融合。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脱节,尚未形成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职业院校学历教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衔接不紧密,与短期培训、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脱节。学习者在学校往往只能学习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如果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等级证书,或者想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仍然需要参加相关的培训。学历教育和培训明显脱节,导致学习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并且缺乏学习内容和能力提升方面的延续性,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难以满足专业人才终身学习的需求。

2.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标准契合度不高,行业新理念、新技术融合课程内容不及时

学校教学一般依据课本教材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内容往往是已经成熟的传统理论和方法,与市场和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标准不太匹配。随着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其融入课程和教材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学校学的内容,毕业后可能已经落伍了,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将新理念、新技术及时融入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學资源不够丰富,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目前,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且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特别是学历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形成与培训资源的融通,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三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中关村学院开展的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人才高质量培养机制和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并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实践研究,提出了“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三融合”指学历教育、短期培训、职业资格(X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融合,旨在融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构建终身学习有效路径。其具体内涵如下。

1.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通,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图1)

融合学历教育、短期培训、职业资格(X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按照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中,将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X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进行有机融合。

在校企合作前提下,构建了按照国家规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由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转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由实际工作项目转化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等三类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实现了:每一门专业课程既是学历教育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独立的短期培训课程;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同时对应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X技能等级证书。

学习者可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既可以按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综合实践课”的系统学习,取得毕业证书后就业。又可选择直接学习相关的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拓展课,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X技能等级证书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或创业。在校企双主体、双环境、双导师,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自主循环,学习不同学历教育课程或短期培训课程,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

2.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岗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产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职业分析”,全面了解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群对人才的要求。再由学校、企业、行业专家代表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经对岗位目标和职业资格内容的分析,形成面向产业需求、符合市民学习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根据岗位需求,将学历教育的课程标准、内容与N个职业资格证书和X个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有机融合。

3.构建完善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并构建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双导师、双环境,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开展培训业务的基础上,学校依托前期建立的“区域终身学习系统”,构建了完善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线上课程包括专业模块、综合实践与创新创业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含视频、音频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建立和完善了专业实训室、企业实训室、创新创业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企业和学校共同创建产业研究室及实训基地,由学校教师、行业专家等组建“双导师”的师资队伍,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实践项目和实战体验,让学生实现“能创新、想创业、创成业”。

“三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特点

1.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人才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融合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职业资格(X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和X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学习者在学习中可灵活选择,随时进出;就业后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回归继续教育,建立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了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2.构建校企双主体、双环境、双导师互动和工学交替、“岗课训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校企合作,结合专业特点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坚持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进行课程体系全面改革。在调研分析基础上,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课程标准,将实际工作项目转化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创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课程体系动态化管理,体现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和岗位需求。形成在终身学习背景下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双导师、双环境培养,学生实行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的学习。人才培养和育人效果更显著。

3.学历教育和培训课程互通共享,创建“N+互联网”教学综合平台资源

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为学习者建立融学历教育课程、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养培训于一体的线上学习资源库,形成丰富的专业课程资源。“N+互联网”教学综合平台是指融合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的N门课程,建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在线教学综合平台。构建了丰富的场景化、体验式学习资源,支撑混合式教学,解决工学矛盾,满足了学习者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三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效果

“三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和实施,使得学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例如,健康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98%,其中从事健康产业的学生85%获得健康管理师、理疗师、营养师等职业资格,并有多位学生成功走向创业的道路。

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双环境、双导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学校各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以及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引领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方向,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校企共建“三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学校创建的“中关村学院企业大讲堂”已举办培训逾100场,吸引了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学员来校学习。多家学校和企业来学校交流学习,目前学校已与50家单位达成了教学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引领示范效果日益显现。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进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进行校企共建“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有机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和X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要求,为学习者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以及终身学习提供了途径,打通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也为学校的发展和人才高质量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任卫红,副院长;谷婧,副教授。中关村学院。)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猜你喜欢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体系终身学习
高职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关于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几点思考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企业案例库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