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链四阶”的小初英语衔接课程新样态

2022-05-30 10:48刘媛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刘媛

【摘 要】七年级是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转型的关键时期。文章从小初同园的校本实际情况出发,通過语境、语篇和语用三大板块推进衔接课程,并在每个板块中设置四个逐级而上的具体步骤,帮助小学生逐级提升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较好地过渡至中学英语学习。

【关键词】三链四阶;小初衔接;英语课程新样态

一、引言

2021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文《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鼓励各地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教育者宏观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在小初衔接方面做更多有益尝试。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就目前部分小初英语衔接课程而言,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衔接教材差异:版本不一、语境割裂。如小学部使用人教版(三年级起点)英语教材,而中学部使用外研社教材。两套教材在编排体系、主人公设定等方面均不一样。初入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教材不适应、人物不熟悉、字体不熟识等困难。

二是衔接模块编排:内容限制、语篇单调。初中衔接教材的语篇以对话为主,而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的应用文、诗歌、故事等语篇类型均未出现。这会导致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的语篇类型逐渐被遗忘,待进入正式板块学习后,又需要重新拾起。单一语篇类型成为学生后续英语学习的障碍。

三是衔接起点不同:输入简单、语用机械。学生在六年级毕业时已达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目标,但是衔接的七年级starter部分内容简单,输入量偏少。在语用输出时,有些中学教师也并不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的语篇类型和语言积累量。他们仅依循零起点教学的原则,人为地降低语用输出的灵活性,而采用限制较多、语言重复率较高的机械式输出。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学生角度出发,从语境创设、语篇输入到语用灵活输出进行衔接教材的重新设计与规整,融入人教版(三年级起点)教材(以下简称PEP教材)的部分元素,提出“三链四阶”小初英语衔接课程新样态:“三链”即语境、语篇和语用;“四阶”即每个衔接链中四个逐级而上的具体步骤。

二、“三链四阶”衔接课程模型构建

(一)创设连贯语境链——打通小初英语衔接壁垒

语境链通过文本语境、情景语境、模拟语境的运用,最终帮助学生能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如图1)。目的在于打通PEP教材与外研社七年级新标准英语教材之间的壁垒,帮助学生熟悉新标准教材的编排体系,熟悉新教材中的主人公。具体操作是将PEP教材中最后一个单元“毕业典礼”的语境与“进入新学校”的语境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知识。

(二)提供完整语篇链——给予学生完整学习体验

语篇链包含熟悉文本、走近文本、提供文本和升华文本四阶步骤(如图2)。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常见形式[1]。结合外研社七年级上册四个衔接模块的单元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提供完整的语篇。比如,帮助学生读懂图片语篇、不同体裁形式的语篇等,特别是要有效复现小学阶段出现的语篇内容。

(三)活化衔接语用链——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语用链要注重联系学情实际改变教学方法,包括因文设教、以境观教、以情促教和依用改教(如图3)。目的是使学生在合理的语境和完整的语篇中习得英语语言。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语用输出选择,让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进行英语语言表达,真正做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基于“三链四阶”衔接课程的教学策略优化

(一)提炼主题意义,链接主题语境

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根据4个模块和12个单元的内容,我们将大单元的主题意义提炼为“My school daily life”。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starter部分的语言内容虽然简单,但“My teacher and my friends、My English lesson、My English book、My everyday life”四个模块的内容分别涵盖了以上三个主题,可供教师在主题引领的范畴下,统筹规划课程内容(如图4)。

1.在文本语境中探究主题

在文本语境中,学生初步了解不同语境承载的语言量,复现小学阶段主要的语言点。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采取以下主要步骤:首先,帮助学生解析书本语境,辨析语言使用场合。其次,帮助学生理解书本语境所蕴含的语言知识,回顾小学语言知识点。最后,帮助学生在文本语境承载条件下,熟练使用书本语言。以Module 1 Unit 1 My teacher and my friends为例,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语境“Chen Jie和Zhang Peng进入了中学学习,迫切想知道新老师、认识新朋友‘Who are the new teachers?Who are the new friends?”,让学生根据已知,进行猜测。在猜测、思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熟悉了“进入中学校园”这一语境,同时也能运用自己在小学阶段学到的英语语言进行具有思维含量的自主表达,且在表达时不再胆怯,而是更有底气与信心。

2.在情景语境中走近主题

在情景语境中,教师帮助学生逐渐走近“进入中学校园”这个主题,完成字母规范书写、数字灵活运用、物品和颜色的规整以及合理安排作息等内容的复习与统整。以学校新生军训为情景语境,让学生在开营仪式中用英文进行自我介绍,内容包括规范地书写人名,用数字表达自己的班级、学号和讲述自己的爱好等。比如:“Hello! My name is       .Im in Class   ,Grade    . I like eating     .I often     on the weekend. Sometimes I   .”简短的英语表达中,班级和年级的表达方法是PEP教材没有出现过的,但是并不难理解,巧妙地将其内容设计在军训营的见面仪式中,同时嵌入PEP教材中已学内容,复现旧知、滚动新知,帮助学生不断扩充语言量。

3.在模拟语境中链接主题

认真解读starter部分,我们会发现,这部分的内容只是复习了小学阶段常见的一些话题和词汇,而对于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等时态内容都没有进行滚动复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语境的创设,复习时态、链接主题。首先,创设“校园遇旧知”情境——复习一般现在时。创设在中学校园遇到老同学的场景,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时态知识,与老朋友畅聊新学校的新朋友和气象。在对话中,学生会用到“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等句型复习课表,同时自然串联衔接课程中“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subject?”等内容。其次,创设“校园我代言”情境——复习“There be”句型。通过创设“校园我代言”的模拟语境,教师用PPT呈现校园美景,让学生用“There be”句型来介绍自己的中学。在这个语言任务活动中,学生达到了情感教育与语言学习双统一的目标。最后,创设“校园我畅想”情境——复习“be going to”句型。此处可以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一般将来时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中学生活的创想。在不断复现的语境中滚动语言,既能突出主题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与学习兴趣,感受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

4.在真实语境中运用主题

真实语境即存在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语境,是高层次语言能力的运用。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以上三个语境的学习中,找到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语境的关键点,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主题进行表达。首先,可以在校园口语角运用主题进行表达。利用各年级组书吧,由校长牵头,组织英语教师每周二中午轮流值日,与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教师应尽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特别是由“what、when、why”等特殊疑问词引领的问句。其次,可以在校园招新区运用主题。利用学校每年九月份初中部各大社团招新的机会,在真实的社团招新应聘语境中,合理得体地使用语言。招新活动链接了“Join in different clubs”这一语境,同时也复习了hobbies的相关内容。

真实语境存在于学生的方方面面,以上两个案例只是抛砖引玉,通过口语角和招新区的情境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量、培养学生流利表达口语的能力,从而为小初英语衔接课程助力。

(二)丰盈主题语篇,关注不同文本

纵观starter部分的语篇内容,以对话文本呈现形式较多,而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文本类型较少在此处复现。因此,教师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衔接语篇链。

1.在熟悉文本中厘清文本类型

熟悉文本是语篇学习的第一步。语篇类型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以及口头、书面都多模态形式的语篇,如文字、图示、歌曲、视频、音频等[2]。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应用文本,如明信片、邀请函、告示栏和日记等。在衔接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的语篇类型,其中应特别关注不同文本类型的特征,如E-mail和note文本的区别在于,E-mail有邮箱地址,而note只是记录简单事情,等等。

2.在走近文本中提炼内容主旨

提炼内容主旨是学生学习文本的第二步。小学阶段学生文本概括能力较弱,因此在这一环节可通过以下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走近文本。一是寻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操作的一种方法。二是选取合适的标题。小学阶段一般是给学生两到三个标题,让学生选择一个最贴切的标题。衔接阶段先采用让学生自主取标题的方法概括语篇内容主旨,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再选取一个最合适的标题。三是诠释关键词汇。解析语篇中的生词,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的内容猜测生词的含义。此方法让学生在通读语篇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汇走近文本。

3.在提供文本中分析形式结构

不同的语篇类型为学生接触真实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语篇形式提供了机会。小初衔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英语阅读能力,正是培养英语阅读素养的大好时机。英语课本中的语篇基本为non-fiction,即写实类的文章。要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需要对fiction和non-fiction两类文章进行平衡,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结合“My school daily life”的主题,教师可以引入兩本虚构类文本阅读——The Robots(《机器人》)、CGI(《电脑成像技术》),帮助学生将校园生活与未来生活建立起架构的桥梁。

4.在引入文本中升华情感体验

情感是生命体所特有的精神特质,代入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语篇文本,从而升华文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首先,可以引入故事语篇。故事是书本中最常见的语篇,可以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代入情感体验故事内容。在starter模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同时完善语音,为中考人机对话做好准备。其次,可以引入诗歌语篇。英文诗歌是学生接触比较少的语篇。如在Module 4 Unit 2 Whats the weather like?一课中复习了四季的天气,教师还可以补充《春晓》的英文版A Spring Morning,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感受中英文诗歌的不同和韵律,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升华主题语用,增强学习自信

语用即语言运用,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合理语境创设和完整语篇输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灵活输出语用,灵动自如地表达。七年级学生在语用输出时,还离不开教师的示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将当前资源进行整理加工的范例,如提供生动、形象的例子或清晰、明确的示范,以避免冗长或含糊的解释过程。

1.借助支架,推进语量积累

教师借助语用框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量。如在Seasons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滚雪球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框架。此框架能够考验学生的语言量和记忆力,帮助学生提升语言逻辑量。同时,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让学生自主选择支架进行表述,如“梯度1为I like     .梯度2为I like      ,the weather is     .There are     .梯度3为I like     ,the weather is    .There are    I can      .”。

2.分类归纳,推进系统整理

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归纳意识,推进语言量板块化积累。第一,可以开展词汇分类。在PEP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单词,也已初步建立了分类的概念。在衔接课程中,教师可以滚动旧知,同时用词汇归类的方法,归纳、整理不同类型的词汇。如在Module 3 Unit 3的write部分,就有in the classroom、animals and plants、colors三种分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词汇的补充“除了书本罗列的这些词汇外,你还能写出哪些词?”;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组句说一说,如“I have a blue bag.There are many books in it.An English book,a Chinese book...”;最后,落实到下面的书写练习。从分类、激活旧知、口头表达到最后的书写,既充分利用了文本材料,又不拘泥于文本。第二,可以依托知识框架,关注表达逻辑。借助导图归纳整理,集中于一个物体的介绍,从物体的名称、属性、功能、对人类的用途等方面搭建起语言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度较大的科普类文章。

3.以情促教,加深双维体验

体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向知识和技能的体验,这是语用输出的第一个维度,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关注和最为用力的地方。教师可以设计跟读单词、书写单词等练习巩固词汇。但此处更应强调在语境与语篇的结合中,培养学生口头、笔头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输出,这是高层次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辨、感悟、交流,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实现德育渗透的润物无声与育人无痕。

4.依用改教,延展生活运用

语言是思维的体现,帮助学生形成表达的逻辑,也是关注学生形成语言思维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适度渗透语用规则。首先,回应对方观点:根据交际的具体语境,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情感和观点,同时能运用得体的语言方式进行回应,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其次,感知英美思维: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有效运用得体的语言开展文化交流,避免冒犯对方的文化禁忌,在跨文化交际中体现较好的语言素养,延展至具体生活。如Module 2 Unit 3 Im twelve一課中,我们复习了询问姓名和年龄的表达方法,但是在英美国家,询问女士年龄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此类文化的渗透。最后,使用书面语篇:在实际生活中,书面语篇也是语用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书面语篇输出的机会。教学中应特别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如手写体与印刷体的区别、书写过程中的大小写规范、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等。这些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规范书面语篇的养成。

总之,“三链四阶”衔接课程依据语篇和语境,丰富学生语用,不断滚动小学阶段的旧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等语言活动。“三链四阶”衔接课程关注学生学情、展现学生个性,为小初英语衔接课程的探索进行了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周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