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体验方式下的图像识读策略探究

2022-05-30 12:47刘亚英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刘亚英

【摘 要】图像识读能够让学生体验从“应目”到“会心”,再到“畅神”的完整审美感受过程。文章运用视听体验的方式,通过直觉式—理解式—意象式图像识读途径,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体验中激发图像识读的兴趣,使学生的艺术思维得到质的提升。

【关键词】图像识读;视听体验;审美感受

一、引言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1]。它位于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首,是其他能力要素养成的基础,对提升学生整体的美术学习水平起到关键性作用。小学美术教材中,图像占了很大的篇幅,且在当今这个以图像文化为主导的视觉文化时代,丰富的图像及相关资料随手可得。但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图像识读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太理想。学生对图像的感知和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层,没有真实情感的触动,缺少独创性的审美理解。究其原因,一是教材、教师提供或网络展现的图像大多属于结论性的,在学生识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的“知识硬块”;二是当图像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或与学生当下个人价值观存在很大偏差时,学生会觉得陌生、突兀,认为与自己无关,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缺乏触及心灵体验的图像识读模式中,学生必定是被动的,觉得自己只是旁观者,很难融入课堂。

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让图像识读更生动,教师需要用心解构图像信息,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及途径。笔者尝试运用视听体验的方式激活课堂,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体验中激发图像识读的兴趣,使学生的艺术思维得到质的提升。

二、图像识读与视听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清晰认识图像识读的审美心理特征、过程特征和图像内涵特征,准确把握图像识读的育人价值。我国古代美学家宗炳曾用“应目”“会心”“畅神”三个阶段来描述审美感受进程。图像识读作为审美活动同样存在这三个阶段。“应目”是图像识读的初始审美阶段,主要通过主体的感知覺器官对图像进行最初的感知,属于直觉式、浅层次的识读。“会心”是图像识读的中级审美阶段,主要通过识别和想象,进一步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形式特征,在深入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审美认同,是理解式的识读阶段。“畅神”是图像识读的高级审美阶段,主要通过情感的深层交流,消解图像与主体之间的隔阂,达到物我合一,精神愉悦,是意象式的识读阶段。

李力加教授曾说:只有学生的心境与美术作品的内涵抱成一团时,真实的情感才被触动,真正的审美感受才会发生。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与听觉,视听结合能够让人在画面和声音的双重冲击下获得无与伦比的美感体验,即视听体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视听体验,对常用的教学媒介进行有机融合,发挥视听审美通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活泼新颖、生动形象的课堂中感受美的存在,领会审美内涵。

三、视听体验的图像识读路径

(一)“应目”初体验:直觉式图像识读

在“应目”阶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视听媒介创设情境,通过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媒体的综合介入,使教学资源更丰富、更有活力,使教学形式变得更生动有趣。同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让学生与图像信息直接沟通,在一个独特、广泛、完整的情境中获得对图像初步的整体感知,也就是直觉式图像识读。

如对于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青铜艺术”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青铜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古老的青铜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遥远而陌生,如何让学生跟青铜艺术亲近起来,不妨以视听体验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有仪式感的见面礼。在课堂中,教师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国家宝藏”栏目中的一段视频导入,影视剧演员刘涛作为“妇好鸮尊”的守护人,表演了一段得胜归来盛大而隆重的祭礼。非凡的视听盛宴让学生感受到商代的礼仪文化。随着喜庆悦耳的编钟声,“妇好鸮尊”由远及近,定格在屏幕上,其生动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让学生为之惊叹,也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青铜艺术的兴趣。接下来,为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特有的制作工艺,教师出示两个鼎,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是青铜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眼睛看一看,再用小棒敲一敲、听一听。学生眼观耳听,悉心分辨,俨然像个鉴宝专家。有学生说:“一个声音有点沉闷,是陶鼎;另一个颜色青灰,声音比较清脆,应该是青铜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学生饶有兴致地对青铜鼎上刻有云雷纹、凤鸟纹、兽面纹等精美纹饰展开赏析。

直觉式图像识读关键在于“第一眼的感觉”,通过视频隆重登场的青铜鼎作品让这“第一眼”直指心尖,摄人心魄。从屏幕上的“眼中之鼎”,到现实中的“手中之鼎”,学生通过零距离的观察、触摸、敲击、倾听等直观体验,在感知觉的融通中初步感知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二)“会心”真体验:理解式图像识读

当学生的情感或某些经验与图像中的某些元素相契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步入图像世界,实现主体心理与图像默契神会。根据格式塔学派的“结构同形说”,在图像识读时,学生会调用已有的审美结构,自觉地把自己的思维习惯、思想情感投射到图像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知觉等进行识读体验[2]。视听体验通过视听媒介,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学会辨识、理解作品的形式及内涵,并展开联想,以独特的视角形成个性的感受,在不断审视与体验中理解图像。

1.在视听体验中多维观察

图像识读是一种视觉观察行为,核心就是“看”。“看”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在审美活动中,小学生往往缺少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经典美术作品中的构图、细节,特别是画面背后表达的画家情感等,往往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在视听体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维度观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感悟作品表达的情感。

如对于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水墨山水画”一课,教学目的是了解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通过赏析体会,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在本课中,教师让学生赏析的图像内容是北宋范宽创作的《溪山行旅图》。在这幅高达两米多的山水画巨作中,画家运用高远法,描绘了近景、中景和远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山水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峰峦叠嶂、绵延起伏的壮阔之气。然后出示山水画《溪山行旅图》的高清图像。随着镜头从画的底部慢慢向上推移,学生惊呼:“好高好高的山呀!气魄雄伟的山壁扑面而来,高山仰止……”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学生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高远法有了形象的感知和理解。《溪山行旅图》尺寸大且细节多,为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为图像配上了瀑布声、流水声、鸟鸣声、马蹄声等,让学生听其声,观其形。随着画面的放大和移动,学生发现了小屋、溪流、瀑布、小桥、竹林等景物,还发现了骑着马的商旅队伍。通过视听结合多维度的观察,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里,人显得如此渺小;马队铃声清脆,山涧有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情画意在一动一静中显现出来。教师接着提问:“这些景物与大山比例有巨大的反差,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有学生认为,这表达了画家豁然开朗的心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有学生认为,画家可能想要表现自然和生命的和谐相融;还有学生认为,这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等。

通过视听体验,教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审美判断和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的“看”已从观察表象转向深层的情感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从画面走进画中,能主动思考并尝试着体会画家表达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所在。

2.在视听体验中展开联想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常常相携展现,产生互动效应。在赏析美术作品中加入音乐,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建立起关联和想象,在立体愉悦的感官体验中,对作品的线条、色彩、肌理等要素进行识读理解。

如对于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下册“土与火的艺术(二)”一课,为让学生了解远古时期彩陶纹样的特点,教师通过新石器时代彩陶的代表作“彩陶王”,展开对远古时期黄河岸边先民们生活的探索。“彩陶王”以器型之高大、图案之精美、年代之久远而闻名,特别是其以漩涡纹、水波纹为主的纹饰,堪为经典。在赏析时,教师没有直接出示这件作品,而是先播放一段黄河岸边的视频,结合音乐和语境,教师进行引导:“听!(音乐雨滴声)下雨了,雨水滴落在河里,你可以看到怎样的水面?你会用怎样的线条来表现起伏的水面和一圈圈的涟漪呢?(音乐稍大的风雨声)雨渐渐大了,伴随着一阵阵风,水面上泛起了波浪,一浪叠着一浪。(音乐暴风雨声)突然,狂风暴雨来了!河面上翻滚起浪花,越卷越大。这样的景象,你可以用怎样的线条画出来呢?”随着跌宕起伏、身临其境般的视听体验,学生画出了平缓的波浪线、圈状的涟漪线、卷曲的漩涡纹等。

当教师将“彩陶王”图片展示给学生时,学生惊喜地发现这个古老的陶罐上的纹样线条与刚才自己画的线条是如此相似。这种相似来源于对音乐感受的相通及对生活的体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彩陶王”上的纹饰进行赏析。纹饰的下层是连绵起伏的水波纹,中间层由大漩涡纹首尾相连,两个大漩涡纹之间还饰有小漩涡纹。纹饰富有极强的动感和气势,犹如黄河奔腾,巨澜翻卷,又似微风鼓浪,玉珠轻溅,仿佛让人感受到黄河波澜壮阔、气势汹涌的景象,也让学生联想起先民们在黄河岸边的生活:他们崇拜自然,撒网捕鱼……随着一件件彩陶呈现在课件中,学生发现了网格纹、鱼纹、花叶纹、鸟纹等,从而对古老的彩陶纹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年级的学生感性而好奇,也不乏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彩陶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灵动有生命的,这样的理解是深刻而鲜活的,有效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畅神”深体验:意象式图像识读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这里的“愉悦”指的是美术学习者的精神畅快。为了使学生在图像识读过程中享受精神的畅快,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心灵体验,进行意象式图像识读教学。视听体验下的意象式图像识读,可以通过丰富感性、生动直观的视听媒介,由学生的感性与想象转化为具有情感色彩的意象。学生在操作中转化为恰当的美术语言和形象符号,并付诸待识读的图像,从而达到“理”“趣”交融,在领会图像意蕴的同时,敞亮心灵,畅快精神。

如对于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水墨园林”一课,让学生感悟水墨园林的意境之美,理解水墨画笔墨的意味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对园林的意境之美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笔墨意味的理解还需要切身的体验和领悟。为此,教师以图片加配乐及旁白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园林美景。春天的“谐趣园”烟雨蒙蒙,随着美轮美奂的镜头移动,乾隆诗作《题惠山园八景》在悠扬的古琴声中吟唱入耳:岩壑有奇趣,烟云无尽藏……教师问道:“此时此景,给你怎样的感受?”“宁静、朦胧、湿润秀美……”随后,教师出示李可染的水墨画园林作品《谐趣园》,并提问:“这幅水墨园林画让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谐趣园大自然的灵气,一种山水之间的朦胧和湿润的感觉”。由此,教师概括水墨写意园林作品的艺术特点为:对园林景物进一步提炼加工,去粗取精,用写意概括的笔墨将山水园林湿润、朦胧的意境充分展现,虽不像真实景色,但经过艺术加工,用笔墨虚实的方法画出了画家眼中的意象。通过赏读,学生从图像作品中品悟到笔墨情趣,在细细的墨线里看到了精致的亭台楼阁,在浓淡泼墨中感受到花木山林的苍翠,在留白之间感受到云雾缥缈……此时,学生再次在古琴声中赏读《谐趣园》作品,进一步与作品进行情感的深层交流,在“理”与“趣”的相生交融中达到物我合一,精神畅快。

视听体验下的意象式图像识读,让学生在诗、音、画的时空中神物共游,对笔墨意味的理解由浅入深。学生通过审美想象,从无形到有形,在审美情感的释放中得以畅神悦志。

综上所述,教师在美术课堂中运用视听体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感知觉及所有感官情绪,通过直觉式—理解式—意象式的图像识读途径,由浅入深,完整和豐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有效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谢宇松.基于审美心理的图像识读[J].江苏教育研究,2017(5):67-71.

(责任编辑:罗小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