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

2022-05-30 10:48许发金
新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小初衔接小初学段

许发金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在此要求下,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该如何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和引导?本专辑围绕“基于小初衔接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进行阐述,可供参考。

“小初衔接”是指小学向初中过渡的整体教育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于小初衔接是这样强调的:“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由此可见,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发布,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小初衔接有新的指导意义。

一、小初衔接的现实困境与审思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升入七年级后感到语文学习力不从心,而初中教师则普遍认为,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无论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没有准备好。可见,小初衔接是一项必须引起重视的工作。但在实践中,小初衔接却存在着诸多困境。

1. 學生层面。

在学习内容上,初中阶段比之小学阶段更广更深,规律性、逻辑性的知识增多,学生的直观思维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需求;在学习方法上,小学阶段教师“扶”得多、“引”得多,初中阶段则更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在学习评价上,小学阶段以鼓励为主,初中阶段则因为应试的压力而更具严肃性和竞争性。

2. 教师层面。

在衔接问题上,教师缺乏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规划。大部分一线教师考虑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而对“怎么教”背后的依据“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思考则是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在各自学段教材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就会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

综上所述,必须找到一条贯通小学到初中的路径,从而将小学和初中这两个阶段的教育教学行为连接起来。很显然,《课程标准》就是小初通联的枢纽。

首先,《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都是按照学段来制定的,体现了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中小学教师都需要从《课程标准》出发,对各学段的要求非常明晰,这样才有助于系统地思考“小”和“初”不同任务要求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厘清衔接过程中“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样在教法上才会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调试。

其次,《课程标准》是对日常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所以,尽管小学和初中阶段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业质量评价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它们的出发点和联结点都是《课程标准》。当我们抓住这条主线,使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依“标”定教,就会明了“小”和“初”的内理是相通的,从而跳脱出小初差异,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实现小初通联教学。

二、寻找小初断层的衔接处

要寻找贯通小初衔接的路径,必须在高站位上解读《课程标准》在小初学段要求上的连贯性和差异性,比较小初教材体系的关联点和不同点,找到小学和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能力的断层衔接处。

1. 学段要求对比。

《课程标准》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小学和初中互相衔接,这是系统而科学的,但细细研读后却发现,它们中存在着跳跃点。单以“学段要求”中的“阅读与鉴赏”为例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如下跨度。

(1)从阅读方法上来看。第三学段以朗读、精读、默读、诵读为主,开始学习浏览。第四学段在阅读方法上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带感情朗读其他文本;精读更关注的是品味和鉴赏,强调自主阅读,有自己的心得、看法、情感体验、思考,并且能与他人合作进行探讨和分析;默读要成为一种习惯,速度也要求提高;能较熟练地略读和浏览;诵读的篇目增多。第三学段要求“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第四学段在此基础上要求理解内容,并且“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些目标的提升,要求教师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默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速度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多种阅读能力。

(2)从阅读不同文体的要求上来看。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了解梗概,能简单描述并说出感受;阅读诗歌要求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情境,体会作品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要求抓住要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求能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的阅读文体增多,要求也更高。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要求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要求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要求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求领会文本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从这些目标的提升中可以看出,第四学段阅读文体丰富,对学生的思辨性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在已有文体基础上进行文体拓展,生成文体意识,养成独立思考、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小初很重要的衔接点。

(3)从阅读数量和范围上来看。第三学段要求扩大阅读范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00万字;第四学段则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其中“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从这一目标的提升可以看出,小学到初中的阅读量增大,阅读类型也变得更广,这对于阅读兴趣不大且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压力是很大的。

2. 教材对比。

(1)课文文体增多。从上文对两个学段的课程要求的对比中不难发现,第四学段教材的文体更丰富,议论文、说明文和科技作品等逻辑性较强的文体明显增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第四学段文言文的比例也大幅上升,要求也有较大的提升。第三学段的文言文只需大致了解内容,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目的以培养兴趣为主。而第四学段的文言文学习则要求独立读通和理解,并且对部分虚词和实词还要学会适当运用。以同样出自《世说新语》的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和七年级上册《咏雪》为例进行比较:《杨氏之子》只需读好课文、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杨氏之子的机智;而《咏雪》则要求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对名句进行评析、学习古汉语知识。

(2)阅读难度增加。对比两个学段的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它们的人文主题相同或相似,但是七年级与六年级相比,课文长度几乎增加了一倍,默读速度的要求也提升了近两倍,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教学层次明显加深,这与《课程标准》要求的提升相对应。比如,同样是鲁迅的作品,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着力点是通过具体事情体会闰土的形象以及“我”的内心情感,而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需掌握得更多:在情感上要品味作者的成长历程,感悟成长,感受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和对现实的不满;在语文知识与技能上要了解记叙的感情色彩,揣摩理解文章精彩语言,学习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等等。

(3)作文要求提高。初中阶段的写作延续了小学阶段阅读与习作相融合的思路,在单元作文设计上与单元主题更加契合,并将写作方法渗透到教材中,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匹配,更富有生活逻辑,更注重生活价值。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季节变化,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故事,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熟悉的同学或偶像,等等。初中阶段写作的体裁和形式更多样,要求也更加丰富多元。由此可见,小初衔接的写作指导应该加强在课文学习时渗透写作知识,并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鼓励学生习作时与生活相结合,不拘形式地表达。

从上述对三、四学段课程要求及教材的对比中,大致可以梳理出如下小初教学的衔接处:①增强独立识字的能力;②培养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③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④进行文体拓展,生成文体意识;⑤培养细读文本、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⑥培养独立阅读、理解古诗文的能力;⑦加强在生活中、情境中学习语文;⑧适当增加习作技巧的训练。

三、铺设小初衔接的有效路径

小初衔接的突破路径就是在立足小学阶段“已知”的教法、学法的基础上,眺望第四学段“未知”的教学要求和模式,针对断层衔接处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从而设计学生愿意学习和能力上可以接受的“新知”,连接小初之间的学习断层。

1. 阅读教学:聚焦阅读本位,注重方法习得。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可见,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習得多种阅读方法,是小初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路径。

(1)聚焦语用,重视涵泳。《课程标准》这样解释“语言运用”:“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表情。”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两多两少”的现象:讲得多,讨论多;阅读少,涵泳少。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把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忽视学生的文本细读;二是教师拘泥于预设,进行满堂灌。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反复阅读的体验,语感得不到提升,这也是许多学生小升初后无法阅读难度增大的文本的原因。因此,衔接学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要抓实语言文字运用,让学生在课文中充分体验,反复品味与推敲文字,通过理解、感受、体验、领悟,实现浸润式习得。

以六年级上册《桥》的教学为例。小说全文虽只有五百多字,但描写环境却有一百多字。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描写洪水的句子集中在一起进行反复涵泳、体味,从夸张、比喻和拟人的句子中感受洪水的可怕;从穿插在叙事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对人物形象的渲染作用。像这样,构建体验、涵泳语言文字的课堂,留出课堂阅读的张力空间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吸收、内化,从而习得方法,是小初衔接阅读教学最优化的策略和路径。

(2)三位一体,融合资源。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 的阅读教学结构聚焦阅读本位,强调方法习得,以“1+X”的方式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为小初衔接提供了一条便捷的路径。下面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本单元是小小说单元,阅读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表达要素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从语文要素出发,串联起精读课文《桥》《穷人》和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

可以小说三要素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点和线索,设计“绘制情节图—感受人物形象—读懂环境”阅读任务群,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时段的教学功能:教读《桥》——体验中悟法;扶读《穷人》——学练中提升;放读《金色的鱼钩》“快乐读书吧”——实践中迁移;用读“口语交际”“单元习作”——分享中运用。这样的学习,经历由单篇到整本书再到类书的过程,采取文体分类编排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集中阅读,逐步感性地感知不同文体的差别,为在中学真正学习文体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与中学的《名著导读》栏目顺利接轨,让学生的小初衔接更加顺利。

2. 写作教学:扎实读写结合,引导真实写作。

(1)读写结合,有序训练。依据单元表达要素,建构“课文—语文园地—习作”的写作训练路径,促使教材中的阅读与表达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真实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

依然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表达要素为“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在“习作要求”中,可以知道本单元的故事创编需要注意人物、环境和情节,而这恰恰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教学中,先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的阅读、赏析,探究人物形象,提炼出指向表达的策略:人物个性要鲜明、情节需一波三折、环境能突显人物。其间可以让学生尝试片段练习,如在“词句段运用”中,学着写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最后再利用支架“设计人物形象—绘制情节图—创造故事环境”引导学生完成习作,使表达要素落地生根。这样的习作训练过程化隐为显,由“外知识”走向“内素养”,是适合小初衔接写作教学的有效实践路径。

(2)情境习作,真实表达。《课程标准》提倡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习作教学为学生的真实运用而教。如可以布置学生写六一晚会的主持稿、写报道学校运动会的时况稿、写反映假日生活的随笔等。真实任务情境下形式丰富的习作训练,与上文的读写结合路径相辅相成:读写结合呈现的是指导过程,获得的是表达技能;而情境习作则是顺学而写,在日常训练、任务统整中将写作教学植根于生活。这些尝试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变为主动的“知识调遣”,由完成任务变为满足自身需要,是小初衔接写作教学的运用路径。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猜你喜欢
小初衔接小初学段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小初的火车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强小初衔接,促进学生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