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导向的建构

2022-05-30 06:22陈春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散文阅读鲁迅

陈春余

内容摘要:新世纪以来,整本书阅读教学逐渐成为教学界的热点,聚焦于当今教学现状,整本书阅读流于形式,不注重思考过程和个性体验。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以散文《朝花夕拾》为例,构建散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实施散文整本书阅读不仅有利于改变当下中学生浅阅读现状,而且在阅读求知的过程中,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实际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鲁迅 散文阅读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整本书阅读越来越成为各地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热点,愈来愈为广大师生所重视,但是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操作方式还不够深入。由于时代经典的隔膜,许多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而要打通这层膜,就要进入鲁迅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厚积薄发吃透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内化,教学生抓住篇与篇之间的连接点,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内容。

一.整本书阅读的概述

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是区别于课文和标准考试的单篇阅读,它是指读一整本的、完整的书,也包括某位作家的作品集。而关于“整”,当然是要关注文本的核心,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态度和立场等总体性的概念和范畴。但是,这并不代表只关注整体不关注局部,如果细节部分不能充分咀嚼,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也会越来越远。

整本书阅读的文本应该文质兼美,传承革命文化,经过时间的洗礼的作品。散文是中小学阅读熏陶的主导文类,可以说,散文阅读教学占有了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课时。对于中学生,除了课堂上散文阅读,我们还应该提倡多进行课外散文的整本书阅读,尤其是一些经典的篇目,好的阅读材料是进行阅读的一个重要前提。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基于当前的教学现状,本文将以《朝花夕拾》为例,对散文整本书阅读进行教学导向的建构,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相互的作用,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核心素养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篇章分析语句,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让学生在阅读中在思考,在思考之后进行语言表达和简短写作,以此落实读写共生的教育方式,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剖析措辞的表达花式,提拔学生的创造素养和审美技能。通过散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品味言语的写作特色,推敲文本,感受其语言与思想的独特魅力,培育中学生在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方面表现美与创造美的本领,鼓动学生自觉酿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新课标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初中阶段是在小学的基础之上,着眼于语文核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高中阶段则有更多的实践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教养,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较强的语文应用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契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初中阶段的散文阅读教学目标是发展思维,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为高中阶段阅读奠定基础。而高中阶段,教师需指导学生关注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学会应用,提高赏析美文的审美能力。

(三)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现在这个时代,一劳永逸的观念已经被淘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已经逐渐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虽然很多人都有一颗学习的心,但是也就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景。很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读了好多年的书,但是他在学校只是不断地学习各种所谓知识,其实只是信息,并没有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技能,没有构建一棵完整的知识树,他们在以前的教育中没有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于此并没有很好地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实在学校只是完成大部分的学习,学校的教育是给以后的学习提供条件,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方法和策略远比成绩更重要,为我们的终身学习提供了路径。

只有通过批判性的独立思量、时刻的自我察觉和终身学习的根柢才是我们真正的教育。整本书閱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解开思绪的乱麻,既可以撇开无关细节纵观全局,也可以从要害之处深入分析。整本书阅读能够给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也就是一个真正的生存能力。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师引导,激发动机

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强调关注阅读的多种对话关系,这就说明了施教者不仅有教的任务,还同时囊括了学,教师和学生同时充当文本的阅读者。然而很多教师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阅读,在课堂上补充学生的学习材料也是临时备课上网找的,没有讲知识进行内化,课堂缺少活力。再加上大部分时间是用于网上的碎片阅读,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语文是一种人文性的科目,在阅读中保持自己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教学,同时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散文自身较为具有个性色彩,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兴趣才会对本文进行深入的解剖。譬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入手,消除时代的隔膜。

(二)跨越单篇,深入剖析

学会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对人物形象、情节的分析往往忽略了背景,对于主题把握的不够味。如果学生阅读小说时经常跳过环境描述追踪的情节,直接看高潮重点的那些部分,这样的阅读行径容易导致浅阅读,造成碎片化阅读的现象,学生无法创建本文内容联系,难以获取更为深刻的阅读推敲。辟如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这本书时,通过情节和引言等可以读出对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批判和鞭挞的主题,但是理解得不够深刻,就单纯认为要批判封建制度,其实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文本主题,比如在《藤野先生》中,除了批判封建制度,还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他从幻灯片事件意识到救国救民要从思想入手,这也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的重大篇章。

回忆往事的文集,其中的部分人物、事件是互有穿插的,这些人物或事件便是关联点。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家里有一个当保姆的女长工,她从小就“管束”着鲁迅,不论鲁迅是拔一根草还是扔一个石头,都要告诉家长,但是她也给鲁迅讲关于美女蛇和长毛的故事。这位保姆没有名字,但由于上一个保姆的原因,鲁迅也管她叫“长妈妈”。她是十篇文章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位人物,长妈妈在《狗·猫·鼠》给人的印象是可恨的,因为她踩死了鲁迅少年时曾救养过的一只隐鼠。不过,作为一个保姆,阿长还是很称职的。阿长不识字,可她却弄来了鲁迅心心念念的《三海经》。这本书是鲁迅人生中重要的起点,而长妈妈在别人都不肯买而她却买来了,这让鲁迅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之前的踏死了老鼠的怨恨,已经烟消云散了。表面上看十分零散,但这条感情线索十分的明显,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在表达上其实是层层递进的,最后达到 了情感的升华。在祭奠她的亡魂中结束全文,把怀念之情推到最高潮。

与整本略读相比,局部细读精读,是局部地深入研究,以点到面,串联起整本书的梳理,构成完整的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中鲜明的人物的典型特征,并且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如果脱离了社会去读文本、分析人物的特征是不充分不全面的。每篇文章的人物都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我们对人物展开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心,才能体会鲁迅当时对社会的极度不满。作者通过《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追忆了他儿时和保姆阿长的日常生活,刻画了一个朴实迷信、愚昧无知、满肚子是繁琐的礼节的长妈妈等来鞭挞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再如《范爱农》,原本一个正直坦率的青年,沦落到各处漂泊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他的失业,精神受到打击,而是在辛亥革命的环境下,其胜利果实被封建守旧势力所篡夺了,他的命运与时代一样。他参办的日报被军政府捣毁了,连他的职务也被封建守旧的校长设法撤除了,社会将范爱农逼向了人生的深渊,才让一个好水性的人被水所淹没。社会时代的动乱背景,知识分子难以找到出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不单只关注故事,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范爱农是在清末革命党“吃”人的环境下塑造出来的,人物要立足于情境解读,没有背景,人物就失去了根基。由范爱农人物的性格,对其怀念之情的局部起始,将人物、情节、环境连成一个整体,局部精读,深入分析,形成完整的体系。

在五四背景下,鲁迅通过写个人的生活经历,折射时代的变迁,带有浓厚的抒情叙事意味。结合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活,更能让学生探究人物精神世界,研究整本书的艺术价值所在。

通过深入研读文本的内容之后,学生的脑海中还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通读全书,精读之后是为了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统摄整本书,梳理文本,自主构建阅读的架子。《朝花夕拾》整本书,一共10篇回忆性文字,前七篇是写他童年时代在故乡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回忆;《锁记》是写南京读书时候的故事,《藤野先生》则是日本留学时候的情景,《范爱农》是回国后的事情,通过上文结合背景理解内容后,再从整体入手,抓住全文的脉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作者鲁迅的成长关键期入手,研究他的思想转折。为了更好地把握,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任务,倡导学生合作探讨。比如,可以问:儿时的鲁迅是怎么样的?青年时期有什么经历?什么原因造成的?成年回国后,选择了弃医从文的他又干了些什么呢......等问题,以鲁迅的成长轨迹为基点,需要学生对文本充分把握,熟悉整本书的情节,与作者进行文本的交流,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上,贯彻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汇集群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感性分析上升到理性思考,思维更周密,印象更加的深刻,有利于构建完整的体系。

(三)知识迁移,开拓思维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能力,它是指把一个情境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新情境的过程。知识迁移不仅有利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而且更容易与新知识进行重组结合。但是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运用,很容易产生负迁移。《朝花夕拾》的文体,是鲁迅散文创作的独特审美个性的体现,洒脱而神聚是其突出的特征。这部作品文质兼美,材料丰富,封建习俗、寓言故事、政治时事等应有尽有,让我们在阅读中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情感得到了熏陶,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有很多麻烦的礼节,又有隐鼠的动物知识,还有关于长毛的故事等,虽然材料看起来散乱,但是形散而神聚,全文是以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意义地指向阅读知识迁移,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作家的作品是为思想服务的,但并不代表他是单一的,一部引起共鸣的作品,必然是多元素的,同一个作者在写同一本书不同文章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留白的部分给予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要进行对比阅读,结合我们的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发挥想象能力,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比如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和艺术特征两方面来对比一下《朝花夕拾》和《野草》,这虽然都是出自鲁迅先生之手,但是《朝花夕拾》是散文集,是一种闲话风的散文体式,而《野草》则开创了独语体的新体式。《野草》与前者不同在于它借助于联想、象征等等以及神话、传说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明显地表现出散文的诗化、戏剧化倾向,而前者则是体现真实性,风格自然亲切,与读者的地位平等。《朝花夕拾》语言平淡自然、通俗易懂,而后者不断出现的非常态语言方式,作者鲁迅自觉吸收西方现代表现手法,有意地违背日常思维习慣、修辞习惯和语言表达的规范,《野草》是作者更深层次的语言实验结果。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写作的语言魅力。

通过对比阅读,我们不仅可以找不同,还可以找相同,从而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深处。在鲁迅的人生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弃医从文,而产生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幻灯片事件,那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看到愚昧麻木的中国人,他深刻认识到学医是无法救国的,毅然决定转向思想启蒙运动。这件事不仅在《朝花夕拾》中提到,他还在《呐喊》中提及中国人围着“鉴赏”日军砍自己国家的人头颅来示众,然而表情十分麻木,“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急事,大凡愚弱的国家公民,纵使体格怎么健全,怎么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用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要转变他们的精神。”透过《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了解了鲁迅思想变化,由实业救国到学医最后弃医从文,他是学习其他书籍的一个有机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对比阅读,更好地消除初中学生心中的隔膜,理解鲁迅在他的作品中的讽刺和隐晦。

整本书阅读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阅读旅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方相互配合,教学相长。

自新课改以来,整本书阅读教学被多地研究者与教师抓住了眼球,并由此开展了教育研究与实施,目的为了探寻真正适应当前学生的状况的策略。但是据分析,学界很多对于初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钻研,特别是散文类问题的甚少,都聚积在高中的整本书教学研究。于此,本文依据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针和理念,以散文整本书阅读为研究方向,构建阅读教学策略,以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郑桂华.《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中学语文,2020(11):8+11.

[2]王守强.整本书阅读教学贵在“引”向深处——以《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7(29):42-43.

[3]郑柯.初中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8.

[4]何雯.面对语文素养较低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朝花夕拾》为例进行探究[J].课外语文,2020(13):5-6.

[5]戴红梅.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朝花夕拾》为例[J].新课程,2020(06):92.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散文阅读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以群文阅读助力中考复习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朝花夕拾》
细品杨绛的“愧”与“善”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