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角度 分析语言

2022-05-30 10:48李晓事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劳动课观点工匠

李晓事

入乎其内

新闻评论,就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议论。新闻评论既具有议论文的特点,要求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又有新闻作品的属性,要求言简意赅,针对性强。阅读时,我们要明确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下面,我们就以李斌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分析新闻评论是如何提出并阐述观点的。

一、提出观点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是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往往用判断来表达。常见的有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因果判断、趋势判断等,在判断中蕴含着作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新闻评论中作者进行判断,提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

1.性质。

对新闻事件体现出的真善美、假丑恶进行评判,点明性质,指出“是什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评论的新闻事件是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感慨,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他自己的墓志铭。作者说:“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对厚植工匠精神的企业的性质进行判断,指出这样的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2.原因。

分析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找出事件产生的原因、社会生活中类似现象发生的原因、作者所持态度的原因等,解决人们的疑问,回答“为什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这个观点从原因的角度提出,回应了企业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的疑问。

3.对策。

新闻评论要面向生活,起到引导、教育和监督作用。怎样才能趋利除弊,需要作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找到“对策”,满足改进的需要,解决“怎样做”。针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作者认为,除了“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还需要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样做才能实现转变?作者提出了对策。

4.影响。

每个新闻事件都会对社会产生一些影响。要么带来好处,产生积极意义;要么存在弊病,导致危害。可以是对已然的断定,可以是对未然的预判。谈影响,回应人们的关注,判断“怎么样”。如“‘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指出了践行工匠精神的意义,判断了未来会“怎么样”。

二、阐述观点

1.用能愿动词表明态度。

使用能愿动词,可直接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能愿动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和人的主观意愿,有评论作用。新闻评论中常用的能愿动词有:能、能够、可能、可以、得以、足以、难以、愿意、宁肯、应该、应当、值得、便于、难于、易于、取决于……如“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可以”一词,回答了“不是工匠,是否需要工匠精神”的问题,表明了作者对践行工匠精神的态度。

2.用关联复句彰显逻辑。

用好含关联词语的复句,表达严谨,逻辑性强。如“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但”字体现转折关系,“不仅……更……”体现递进关系,在连绵起伏的文势中突出了工匠的价值。在新闻评论中,常用的关联词还有表因果关系的“之所以……是因为……”,表必要条件的“只有……才……”,表对照并列的“不是……而是……”等。

3.用修辞手法增强效果。

修辞手法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从而“靓化”观点。如“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表达的气势,强调了坚守工匠精神的作用。新闻评论中,比喻使观点具体形象,引用使观点变得权威,反问使观点不可置疑,对偶使观点富有意蕴……

以理服人,是新闻评论的最大特点;以情感人,是新闻评论的不二追求。我们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需把握角度;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要分析语言。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劳动课归来,

不只意味着孩子会做番茄炒蛋

◎崔 妍

“9月起,中小学劳动课要学煮饭,五六年级要学会西红柿炒鸡蛋”“三四年级掌握1-2种家禽饲养方法”“七到九年级能用螺丝刀等工具对家电进行简单维修”……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这一举措让不少“70后”“80后”直呼“劳动课回来了”。

对于很多人,课堂上边学边玩做手工,放学后打扫教室卫生,定期进行学校大扫除,是记忆最深刻的劳动教育。不过,很长时间以来,大学生入学时不会套被子,中学生的家长要给孩子班级请保洁等新闻,折射出劳动教育、劳动意识的缺失。的确,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也随着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劳动似乎悄然退出了成长的课堂。当此之时,让劳动课回归,可谓充满了现实意义。

直观来看,劳动教育能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为优质的日常生活提供基础性支持。但撇开具体的劳动技能,劳动课还能为孩子们带来什么呢?

就学科知识而言,劳动过程中接触的花草树木、锅碗针线,都是将理论投入实践、让知识联系现实的最好老师。穿针引线时意识到针尖的锐利,明白这是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的结果;种花点豆时感到汗水滴落,“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更加难以忘记。当学科知识邂逅劳作场景便会擦出融会贯通的火花,知識储备的“半亩方塘”一旦打开,创造力便灵光闪现、一触即发,“源头活水”往往奔涌而来。

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培养的是一种根本性的价值和认知。李大钊说,“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而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托尔斯泰说,“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并非怠惰而是勤劳。”孩子们或许不能理解这样的话语,但是通过收纳清扫把房间整理得焕然一新,通过煎炸烹煮把美食端上餐桌,通过栽种培育收获瓜果菜蔬,通过细心揣摩让坏掉的收音机重新发声……他们一定能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一旦领悟了劳动的价值,也就更能形成劳动的习惯。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也莫不可从其中来。

再换个角度看,劳动对于孩子们的个性成长也有着重要意义。学校教育从来就不限于知识传授,培养健全的人格、强健的精神,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吃一碗面条、煮一碗面条、擀一碗面条,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理感受肯定不一样,对孩子们成长的意义也肯定不一样。在从擀面到煮面再到吃面的过程中,或许还有从种麦子、磨面粉的过程,孩子们能对食物中凝结的人类劳动有更多敬惜,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理、自立、自主的价值,体会到生而为人的责任感、存在感。劳动可以包括艰辛付出的过程,也可以包括战胜挫折的过程、团结合作的过程、耐心等待的过程、持之以恒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意志得到磨砺、精神得到锤炼,一种更独立、更谦逊、更深沉、更坚韧的人格的种子,也就悄然撒播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劳动课重回教育课堂,有利于完备学校教育体系,引领青少年全面发展。但具体如何安排实施,还需要精细研究。劳动课的成绩如何评定?课程作业如何确保不让家长“代劳”?如何配合整体教学方案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确保劳动课不被淡化,切实提高青少年劳动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才能真正发挥劳动课归来的价值和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2022年5月10日,有删改)

1.当此之时,让劳动课回归,为什么充满现实意义?

答:

2.在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

3.安排实施劳动课重回教育课堂,需要精细研究哪些问题?

答:

4.文中画线处引用李大钊和托尔斯泰的话有何作用?

答:

猜你喜欢
劳动课观点工匠
那些年的“劳动课”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观点
工匠赞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