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何处寻

2022-05-30 10:48孙倩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钟扬鉴赏力叶嘉莹

孙倩

在阅读人物通讯时,我们时常感受到它的美,而当让我们说出它美在哪里的时候,却不知从何说起。这反映出我们阅读鉴赏力的不足。要提升阅读鉴赏力就必须扩大阅读面,阅读真正的人物通讯精品,提升文学阅读的品位。此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鉴赏的技巧。

鉴赏一篇人物通讯,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咂摸语言,体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成熟的作家定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定有其艺术多面性的自觉追求。作为读者,我们要品味出其作品独特的话语方式、语言风格,可以说,感受语言风格也是我们提升阅读鉴赏力的一个途径。《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课文的语言平实生动,例如,在回答作者问题的时候,袁隆平“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动作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描写深刻质朴。

二、揣摩细节,感知人物形象之鲜活生动。

细节是人物的生命,正是精准传神的细节,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人物形象。我们在鉴赏人物形象的时候,只有抓住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才可以精准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篇人物通讯,塑造了售货员张秉贵非凡的服务精神和人格魅力。“张秉贵22年来,没有对顾客发过一次火,红过一次脸,态度总是那么和蔼可亲。”这一段细节描写真实展现了张秉贵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服务精神,从而让读者心悦诚服,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洗礼。

三、透过情脉,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

情脉,即文章情感的脉络。高级的抒情是克制而饱满的。克制,指恰到好处的抒情;饱满,指抒情建立在充分记叙或者议论的基础之上。所以,要读懂情感,先要理清文章的情脉。《“探界者”钟扬》塑造了一个充满求知欲与奉献精神的学者形象。其中,作者陈述了钟扬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当某种基因被敲除后,线虫寿命可增加5至7倍,但这同时也意味着‘终身无法生育。”因此,“当一个物种要拓展疆域之时”,“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作者陈述钟扬对生命的理解绝不是闲来之笔,而是对其奉献拼搏行为的铺垫,流露了对钟扬智慧参悟的赞叹与无畏洒脱精神的赞美。

下面,我们就通过三个人物通讯的例文片段,学习提升对人物通讯的阅读鉴赏力。

【示例1】

身为校长助理,她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得到了学校、家长和学生们的认可。但她倡导的理想主义教育观与现实冲突严重,显得格格不入。次年,尹建莉审时度势,不愿再消磨时间和精力,于是提出辞职,潜心研究她自己的教育观。

此时,女儿正读高三,压力、焦虑不言而喻,但尹建莉泰然自若,她自信往日的悉心陪伴帮女儿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一边精心为女儿烹调营养美食,一边浏览古今圣贤的教育学经典。2007年高考,女儿取得高出清华录取分数线的优异成绩,亲友们无不羡慕、赞叹。许多家长和邻居不断向她取经,慢慢形成了家庭教育分享的小圈子。

大家的咨询常常让她感触深刻,心血来潮时,尹建莉就在博客里发了几篇关于家教的文章。随后,全国各地的家长不断催她多发家教心得。面对家长们的迷茫、困惑、焦虑,教育工作者的纠结、无奈、挣扎以及孩子们过于沉重的心理负担,她沉淀已久、聚集已满的教育理念与实例,到了如鲠在喉、非说不可、急于倾泻的时刻。

(节选自肖正《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解析】

这篇文章语言典雅,这体现在其成语的运用上,如“格格不入”体现了当时尹建莉的教育观与现实的冲突,“审时度势”体现了她对教育趋势以及自身职业规划的思考,“泰然自若”体现了她对自己的教育能力的自信,“如鲠在喉”则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思考深度以及无私的分享精神。

【示例2】

讲台上,叶嘉莹素衣华发,神采飞扬。可是,细心的学生发现,两三个小时下来,她的腿都肿了。为了更好地讲学,在海外学生的资助下,2015年10月,南开大学为叶嘉莹修建的“迦陵学舍”落成,叶嘉莹结束候鸟生涯。从此,书院就是叶嘉莹的家,一切身外之物都不需要了。她将自己在天津、北京的房产相继出售,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在这个中式的四合院里,叶嘉莹白天讲学,晚上工作到深夜两点。墙上挂着一块匾,上面刻着顾随先生写下的“迦陵”二字。像迦陵一样,她一生都在传递妙音。

也是在书院内,中国台湾导演陈传兴说服叶嘉莹,历时三年,于2020年拍摄完成了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庭园、冬雪、残荷、壁画、诗歌……仿佛在看一部古典影像展。镜头前,叶嘉莹讲诗词,也回忆过往。一切遗憾都已过去,她说:“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

(节选自潘彩霞《叶嘉莹: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解析】

在细节描绘中,叶嘉莹先生的形象得以丰满。往返于祖国与海外之间讲学三十四年,九十多岁还坚持站着讲课,两三个小时下来,腿都肿了……那份坚持与执着,让我们深深感动。以“迦陵学舍”为自己的家,丢弃一切身外之物,用于资助传统文化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淡泊名利、恬然洒脱的人物形象;书院墙上匾额的“迦陵”二字,是她对一生志向的言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韧高洁的人物形象;一句“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智慧通达的人物形象。正是以上的种种细节,共同构筑了她对学问孜孜以求、对祖国古道热肠,对名利恬淡超脱的风雅形象。

【示例3】

史铁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发着高烧,咳嗽不停,一张脸憋得通红,在场的人都看不下去了。何东问凌锋医生:“能不能让他走得舒服一些?”凌锋医生解释道:“倘若此时停止呼吸,只要十五分钟,他身体上的器官便失去了作用。”

史铁生很顽强,在微弱的呼吸中,他硬是挺了几个小时,坚持到天津红十字会摘取器官的大夫赶来,才舒缓地呼出最后一口气……凌锋医生不禁感叹道:“铁生真坚强,真配合。”

史铁生的器官被火速送往天津,九个小时后,他的肝脏和角膜移植给了两名患者。他的大脑和脊椎,也捐献给医学院做研究。史铁生的生命因此在人间得以延续。

(节选自《史铁生: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解析】

我们一向是通过史铁生的文字来了解他的。在他的文字中,我们能强烈地感知到他的坚韧顽强与乐观豁达。而鲜为人知的是,史铁生还以器官捐赠的方式延续了他在人间的生命。假使没有器官捐赠的心愿,史铁生会走得更加平静安详,而為了完成遗愿,他需要硬挺几个小时,这需要顽强的意志……“一直发着高烧,咳嗽不停,一张脸憋得通红”“在微弱的呼吸中,他硬是挺了几个小时”“直到摘取器官的大夫赶来,才舒缓地呼出最后一口气”,无一不赞叹了史铁生为了完成器官捐献而付出的艰难努力,赞叹了他无私坚韧的大爱情怀。

猜你喜欢
钟扬鉴赏力叶嘉莹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凌晨3点的闹钟
种子天堂的追风者:来世许你柔情
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时代之子的澎湃人生
时代之子的澎湃人生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基于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努力培养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