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宝泉街

2022-05-30 10:48陈金炫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行船鱼丸古街

陈金炫

提起宝泉古街,其实我更愿意称其为“小巷”,门牌上却实实在在写着“宝泉街”三个字。光滑的青石板路,低矮的屋檐,鳞次栉比的店面,斑驳的杉木板店门,不足三米宽的街面,诉说着凝固千百年老街的沧海桑田。

凡游走于与古迹相关的街巷,总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那烟雨蒙蒙的小巷,还有那把艳丽的油纸伞,似乎有雨才能更耐人寻味。我被裹着鱼腥味儿的海风推拥着进入古街,虽然不是在雨季,但那清晨氤氲的薄雾,店内飘出的鱼肉香,吆喝的叫卖声,守着菜摊儿的老妪,挑筐卖鱼的渔民……更是别有一番人间烟火气息,也算不枉在这样的清晨,让我置身于这样古意浓浓的古街。

泉州的深沪港是个近千年的古渔港。古镇一面靠山,三面临海。沿山势而上的古镇就像一只雄狮峙立于海上,成为泉州十八大景之一,素有“峙海金狮”的称誉。

深沪的“行船人”从深沪港出发,靠着一身行船的好本领和精明的商业头脑发展海外贸易,北上大连、天津,南下南洋诸岛经商,千百年来兴盛不衰,海洋贸易的兴盛成就了宝泉街的商业中心地位。如今,城镇化的深沪镇,从高处远眺高楼林立,中西结合的洋楼似乎把深沪半岛挤得密不透风,很难想象在这密密麻麻的楼宇中,还深藏着这么一条古街。

置身逼仄的古街,短短几百米的宝泉街,汇集着海鲜店、鱼丸店、渔具店、裁缝店、理发店,还有卖各式蔬菜、水果的摊铺,还有那挑担叫卖的流动小摊儿。我想,宝泉街是不适合匆匆游览的,应该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它的古雅。

慢下来,细细品读宝泉街,品读它千百年来凝聚的人间烟火味儿,品读深沪游子思念故土的乡愁和对家乡味道的惦念。我想,这才是来宝泉街深度游的必修课。

宝泉街的一头儿不远处是深沪旧码头,每当渔船入港,刚从海里捞出来的鱼虾从船上搬下来,沿路摆放到宝泉街,这时鱼商、鱼贩汇集,叫卖声和着海浪声此起彼伏。宝泉街有众多百年老店,就连理发店那笨重的座椅也尽显沧桑。这里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现代商业气息,只有古朴的手工艺制作。

宝泉街的美食吸引的不仅仅是当地人和深沪的海外游子,还有周边城镇的居民和游客。每天清晨,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我站在一家水丸店门前,热腾腾的鱼丸、马鲛鱼羹,还有新鲜出锅的“拳头母”,已让我挪不开脚。店内忙碌的伙计停下手中的活计,操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对着我说话,我猜想他在问我要买点儿什么,我朝他微笑着摇摇头。显然他把我当作一名思乡游子了,回到故土来寻找记忆中的家乡味道。那些曾经下南洋经商的海外游子,或是远洋捕捞的渔民一踏上故土,就念叨着要回宝泉街吃上一碗他们心仪的鱼丸,再来一碗马鲛鱼羹汤。深沪“行船人”每到外地品尝过的美食,就会在回到宝泉街后,绘声绘色地传述着外地美食的那种美味异香,精明的宝泉街商户即心领神会地结合当地人的饮食特点,改良成为深沪人自己的特色美食,渐渐使得宝泉街汇集了众多的名小吃。

在这条古街里,我好奇那热腾腾的名叫“拳头母”的美食,着迷甜丝丝润饼卷的滋味。我在一家专卖“拳头母”的店家,看师傅将一大盆调制好的猪肉泥,用竹筷夹入手掌心,拳头轻轻一握,一条拇指大小的肉泥块儿便被小心地放入清水中。肉泥块儿在清水中凝固后,再倒入沸腾的大铁锅中煮熟,“拳头母”就可以出锅了。蘸上店家特制的佐料,放入嘴中輕轻一咬,筋道丝滑,唇齿留香。我猜想,这也许就是“拳头母”名称的来历。而那推着小推车在沿街叫卖的润饼卷,是将油炸葱花和花生碎末揉入麦芽糖里,再将其摊成一二指宽的薄片,用薄饼卷成,入口有种冰凉丝丝的清香甜味儿。

深沪镇有多处建筑为旅菲华侨捐建,有宗祠,有体育馆等,还有多条小巷也是他们捐建的。在一些分叉的小巷口,墙上都镶嵌着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旅菲华侨某某捐建”的字样。旅居海外的深沪人不论大富大贵,还是才过上温饱的小康生活,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故土留下思乡的记忆,力求让家乡的宝泉街一直繁荣不衰。这也许就是深沪宝泉街能让海外游子惦记,让人间烟火味儿传承千百年的秘籍吧!

猜你喜欢
行船鱼丸古街
看似简单的流水行船问题
小鱼丸
西津渡古街忆旧
悯农歌
古街新韵
鱼丸
小鱼丸
行船望澳门
做鱼丸
西山岛:停在太湖上的“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