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影楼》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中西爱情观比较

2022-05-30 10:48董明月韩思雨徐乾婷陈漂刘世红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朱丽叶罗密欧神父

董明月 韩思雨 徐乾婷 陈漂 刘世红

无论在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中,爱情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以爱情为出发点,或是抒发家国情怀、理想抱负,或是呈现社会现状、思想观念,即使是小的切入点也往往可以有十分宽阔的内容展开。《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是英国知名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十二楼》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著章回体白话短篇小说集,其中《合影楼》为第一卷,通过讲述男女之情传递道德伦理。

《罗密欧与朱丽叶》《合影楼》代表了各自时代的爱情特点,通过分析各自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对比中西方在爱情观上跨时空的主流思想。本文从两部作品的背景、作者、情节、角色出发,对比总结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点。

一、背景

(一)时代背景分析

《合影楼》是李渔在清顺治年间于杭州西湖畔所著的短篇小说。“顺治”为爱新觉罗·福临统治时期的年号。顺治年间处于清朝历史早期阶段,爱新觉罗·福临是满清迁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当时政局十分不稳,满汉矛盾尖锐,内地反满斗争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爱新觉罗·福临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传统封建道德,一再传旨旌表各个地区的忠孝节烈之人,密切关注满汉文化融合。旌表是指封建社会通过立牌坊、表彰等方式鼓励和激励社会崇尚节妇(夫死不改嫁而终生守节的女子)的行为,加强对妇女的约束。每逢初一和十五,爱新觉罗·福临都下旨进行道德伦理宣讲,关注传统封建道德的巩固,从而达到稳定政权的目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两位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歌颂使这部作品成为世界爱情戏剧中的佼佼者。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借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作品来反映现代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这个阶段,人文主义思想逐渐为群众所普及,成为时代潮流。在这之前的欧洲,被宗教信条约束的人们在禁欲和虚伪中生活,带着封建教会沉重的镣铐,锁在文化的黑暗之中。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黑暗和虚伪中挣脱,获得思想的解放和灵魂的飞跃。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倡导人性,歌颂自由和生活的美好。此时的文学作品也多是对追求自由爱情的描写。

(二)作者个人思想陈述

《合影楼》的作者李渔曾以杂著《闲情偶寄》、爱情小说《风筝误》而闻名。《风筝误》和《合影楼》是李渔在同一时期所著的小说,虽然题材不一,但其中女性的地位和伦理纲常却有相似之处。无论是《合影楼》中二人共侍一夫,还是《风筝误》中韩琦仲固于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举止,都体现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李渔作品通俗易懂,表达了自由恋爱的进步思想,如《风筝误》中韩琦仲对心爱之人的追求,体现了对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观的反抗。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73部剧作。在这些数字之中,男女主人公无一不是追求爱情,勇敢而坚定的浪漫主义者。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自由恋爱的观念比李渔的作品中更强,父母的阻拦、伦理的反对等原因都只是爱情路上可以跨越的绊脚石,而在追求爱情时,不再牺牲女性,而是注重双向奔赴的过程。莎士比亚曾说:“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可见其对专一爱情的认同。

二、情节

《合影楼》讲述了管、屠两家男主人都是赘婿,一个信奉道学,一个风流多情,因为两个人性格相悖,因此在老人去世后一宅分二院,筑起高墙,两家人不得相见。屠家生有一子,名叫珍生,他和父亲一般风流倜傥。而管家育有一女,名为玉娟,知书达理。正当仲夏,两个孩子都在水阁上乘凉,在水中见到对方的倒影,从此一见钟情,日日思念。管家请路公做媒,可是屠家断然拒绝。屠家听说路公有一个女儿,和自己的儿子生辰八字相同,立即订了婚。珍生得知消息后不愿意,非得退婚。路公的女儿锦云听说退婚的消息后郁结成疾,玉娟也是心中埋怨。屠、管两家把池水填平,让两个人不能再相见。最后,两位女子都因为珍生害了病,就在走投无路之时,路公想出个一夫二妇的法子,届时三人一起成婚,最终皆大欢喜,两家和好如初。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讲述了两个敌对的大家族,两家的儿女却阴差阳错地陷入爱河。家族的束缚让二人痛苦万分,但他们仍然被对方深深吸引,不愿分别。一天夜里,罗密欧正好听见了朱丽叶在阳台的告白,二人隔着阳台密语,互诉衷肠,决定长相厮守。于是,罗密欧请求神父为他们主持婚礼,神父答应了罗密欧的请求。就在这天,罗密欧杀死了朱丽叶的哥哥提伯尔特,因此被下令处死。二人被迫分离,朱丽叶决定在神父的帮助下假死,可消息错乱,罗密欧看见朱丽叶的尸体,悲愤之下杀死了朱丽叶的未婚夫,而自己服药自尽。朱丽叶醒来后悲痛欲绝,自刎身亡。最后,两家因儿女悲剧痛改前非,恢复了从前的关系。

《合影楼》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情节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男女主人公都是才子佳人“一見倾心”式的相遇,相见的第一眼便一见钟情,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感情越来越深厚,难以离开彼此。其次,《合影楼》中男女主人公的家族有积怨,因此二人不得相见,这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非常相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族有世仇,常常刀戈相向,这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甚至可以说就是他们爱情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主人公都大胆而主动,非卿不可,完全不顾封建礼教和他人的看法,坚守自己的内心。然而,二者在情节上也有着本质的差别。《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本经典的西方悲剧,而《合影楼》却是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一悲一喜,二者基调不同。在配角的设置上,《合影楼》有二女争一男的场景,《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二男争一女,最终的结局也体现出了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三、人物

(一)主角

《合影楼》主角的性格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角的性格不尽相同,其性格受父母、家教的影响颇深。管玉娟的父亲是个道学先生,思想、作风极为迂腐,家风甚严。在环境的影响下,玉娟胆小谨慎、含蓄内敛。她好奇屠珍生与自己长得是否相像,但只是想想,不敢有所行动。与珍生初见时,听其表白,玉娟内心很激动,想要回答珍生,但是由于家法森严,她未曾讲过逾规越矩的话,没有做过违背礼教的事,就只是用笑容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她与珍生在合影楼以影幽会时,说的话也很少,只是用手语来传情,可见其含蓄、内敛、矜持。但在含蓄中,她对爱情的向往是热烈的。她冒着被发现的危险,与珍生相会,并私订终身,这对她来说无疑是大胆的决定,是对爱情的向往推动她这么做。同时,她对爱情也十分执着,为爱情茶不思、饭不想,日渐消瘦。在听闻珍生与路锦云要成亲后,她决定写信给珍生,然后自尽,可见其对爱的执着。

而珍生则是大胆、叛逆的风流多情之人。他想知道玉娟是否和自己相像,就主动登门拜访,拥有行动力。他与玉娟初见时就直接求婚,问愿不愿意与他结为夫妻,以动作调戏玉娟,尽显轻浮。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意,无论是言语上还是行动上。他不顾生死,翻过围墙;他日日作诗,以诗记录自己的爱情。他敢爱敢恨,放浪不羁,会为爱情以死相逼,像小孩子一样耍赖,或号啕大哭,或破口大骂。同时,在古代三妻四妾的环境下,他也并不专情,在后期他一边思念玉娟,一边又后悔放弃了路锦云。最后,他抱得两个美人归,喜笑颜开。

而朱丽叶相对于玉娟,就大胆了许多。她与罗密欧初见时,就一见钟情,并与对方亲吻。她与罗密欧的对话是有来有回的,是平等的。她的语言是热烈而直白的,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意。她认为爱情是相互的、是平等的,是能给双方带来无尽益处的。“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她为爱情甘愿背弃自己的家族,愿意抛弃一切,爱情至上是她的标签。对于爱情,她分外勇敢,敢于假死脱身,与爱人相聚,她至死不渝,在爱人死后,与他共赴黄泉。

罗密欧也与朱丽叶一样,敢于表达、追求自己的爱情。他充满活力,大胆地追求爱情,借着爱情的轻翼飞过园墙,为爱冒险行事。他善良且冲动,因爱上朱丽叶而不愿意和提伯尔特决斗,最后又因挚友的死去杀死了提伯尔特,为其报仇,随后被放逐,与朱丽叶分离。他也具有善变的个性,起先钟情于罗瑟琳,但见过朱丽叶后又即刻从失恋的阴影后走出来。但他对朱丽叶的感情,是祈求“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上朱丽叶后便忠贞不渝,在还未弄清真相时就留下一吻,殉情而死。

(二)配角

这两个故事中,都有一个“第三者”,他们也不尽相同。路锦云只因听说珍生与自己八字一样,便下定决心要嫁给他,被退婚后便一病不起,宛若天塌下來一般,最后自己充当工具的角色,促进珍生和玉娟的姻缘,与玉娟二女共侍一夫。她对爱情是执着的,但几乎没有占有欲,甘愿当工具人促进大团圆的结局。而帕里斯则完全不同,他爱上朱丽叶,便一定要得到她,强取豪夺,最后促成了朱丽叶先假死后真死的悲剧。

此外,起到牵线搭桥作用的“媒人”路公和神父,他们既相同,又不同。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合影楼》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东方爱情和西方爱情相结合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有情人的结合都需要一道程序正义,这就是路公和神父的作用。在《合影楼》中,姻缘并非二人情投意合就行,还需媒人的牵线与缘分,所谓姻缘天注定,《合影楼》中,路公见撮合珍生和玉娟的婚姻失败,强行撮合珍生与自己的女儿锦云。“路公道:‘婚姻大事,不好单凭己意,也要把两个八字合一合婚,没有刑伤损克,方才好许。观察就把儿子的年庚封与媒人送去。路公拆开一看,惊诧不已:原来珍生的年庚就是锦云的八字,这一男一女,竟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婚姻观中门当户对、八字相合的观念,名为爱情,其核心意义依然是双方彼此的家庭地位、社会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匹配。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同样对剧情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还有神父,文中提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见钟情后,罗密欧去修道院祈求劳伦斯神父成全他与朱丽叶的婚姻,劳伦斯神父说“愿上天祝福这神圣的结合,不要让日后的懊恨把我们谴责!”由此可见,路公与劳伦斯神父的共同作用就是为有情人提供一道程序婚姻的认可。

而这路公与神父二者之间也有所不同,路公是促进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重要推动人物,他见珍生与玉娟不成便另生一计,在玉娟与锦云都倾心于珍生之后又想出二女共侍一夫的主意,并给了故事一个大团圆结局。神父则是试图促进这对有情人的结合以缓和两家的仇恨,他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了解了整个事件发生的背景,也为这对有情人的命运感到同情,从而推动着事件的发展,但他对事件的发展没有一定的敏感性,从而无法阻止后期结局的悲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爱情观中多倾向于给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西方爱情观中则不在意故事结局是否完美,而在意故事情节发展是否流畅。

通过分析《合影楼》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作品中浓厚的思想解放色彩,无论是对爱情始终忠贞不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一直对他们的结合起到推动作用的神父,都表现出了对爱情与自由的向往,对解放思想的渴求。而清朝初期的文学作品仍然带有封建思想,这在当时无可厚非。然而,李渔对自由恋爱的描写则体现了新颖之处,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与禁欲道家学派封建思想的突破,值得肯定。以现代的眼光看来,这两段恋情多有其不足之处,却也给予了现代爱情观一定的启发和启示作用,活在当下,敢于表达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勇于为自由恋爱斗争,才是爱情这个自古流传的主题可歌可泣之处。

本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文学与文化—以莎士比亚作品在近现代的延续与传播为例”(项目编号:2021CX012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朱丽叶罗密欧神父
阿尔法·罗密欧 GIULIA & STELVIO 四叶草版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现代美国街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摔跟头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亲爱的,你太胖了
祈祷
新款阿尔法·罗密欧Giulia
忏悔
神父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