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性生活课程的有效构建

2022-06-06 18:00陆圣红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战疫成员资源

自江苏省实施课程游戏化项目以来,“基于生活,创生园(班)本课程”成为各个幼儿园课程探索的重点。然而,因部分教师儿童立场缺失、游戏课程意识淡薄,较少从幼儿整体发展的视角,深度思考课程的设计与组织,也不善于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来助力课程实施,导致课程内容领域缺失、活动形式单一、课程实施无递进等现象频发,课程建设日渐凸显出随意性、局限性、残缺性等问题。如何引领教师有效把握游戏理念,深度思考园本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创设丰富、适宜、有选择的课程环境,成为目前幼儿园亟须思考的问题。鉴于此,陆圣红名师工作室以“战役课程”为契机,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课程审议、课程设置、课程实践和课程反思”四个环节,在团队研修中不断推进适宜性生活课程的有效构建。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以及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幼儿的生活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如何将这些特别的生活经历转变为具有发展价值的课程”成为幼儿园需要探讨的话题。基于对适宜性生活课程的理解,团队研修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家園合作,展开了适宜性生活课程实践探索。

首先,团队成员共同学习杭州市西湖区幼儿园关于“疫情过后、我们做什么”网络研修主题审议指南,从中借鉴有益经验。其次,从关注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团队成员就“共同的生活背景下幼儿的已有经验与当下的发展需求”进行思考。再次,团队成员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研究“新冠病毒我不怕”等主题教育内容。最后,聚焦适宜性生活课程的教育价值,团队成员审议课程框架的合理性和主题思维导图的逻辑性,并将课程审议结果融入班级场域,开展课程实践。

“孩子们能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我们通过对课程价值的学、思、研、审,在预设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就了解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当下的发展需求以及家长对教师的期待等方面,追踪各个幼儿园不同班级的“战疫课程”实施动态。同时,工作室主持人加入工作室成员的各个班级家长群,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伴随式、沉浸式的课程指导,力求家园沟通更有效,真正助推生活课程的高品质发展。

教师通过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获悉幼儿的问题反馈,为明确课程方向提供引导。以“战役课程”为例,面对疫情,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是什么;面对病毒,孩子们需要了解什么;面对现实,孩子们有怎样的困惑。我们从了解幼儿“要什么”开始,进而选择课程内容。

首先,我们从调查表中梳理和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点、参与情况、个体差异及问题反馈,讨论可能引发的课程价值点,并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目标,思考其探索发展的可能性,预设主要的课程活动。

其次,我们依托《指南》制订课程目标,根据各领域的核心经验,结合本班幼儿、教师及家长的实际情况,以团队审议的形式,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方面架构思维导图,呈现课程框架,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具体的活动灵活调整班本课程。如有的以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为板块,列出课程实施的内容;有的以课程内在逻辑为线索,画出课程不断深入的“生长树”;有的以课程活动的结构特点为维度,分项呈现活动实施形式和所需的环境资源等。

首先,幼儿的生活及其兴趣是课程的重要来源。幼儿的兴趣在哪里,我们的课程研究就在哪里。例如,在幼儿宅家阶段,我们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从专业角度对家长进行具体指导,以专业点评引领家长主动生发教育智慧。随着幼儿入园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展开相关课程活动,如“爱上小口罩”课程就是针对小班幼儿的兴趣展开的。

其次,我们还将生活资源有机整合,为课程实施提供灵活、适度的支架,使课程活动最大限度适合幼儿,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充分利用工作室成员的同伴资源。当工作室成员遇到自己有困惑的课程问题时,可随时进行小组讨论,在思维碰撞和教学研讨中交流彼此的想法和做法,相互借鉴。

(2)利用工作室骨干资源。工作室各个成员要为本班幼儿的居家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在运用微信平台共享课程活动的同时,还通过云研讨提升“战疫课程”的实施质量。

(3)充分利用专家资源,组织专家讲座。在汲取专家教育智慧的同时,工作室成员也激活了关注生活的课程思路。

(4)灵活运用家长资源。工作室成员将一些有趣味又有价值的家庭亲子游戏分享给家长,鼓励家长带领孩子体验各种居家游戏活动,丰富幼儿居家体验。

(5)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推荐“战疫课程”相关绘本。工作室各个成员结合自己执教的年龄班,推荐相关的绘本故事,经团队审议筛选后,上传绘本故事微视频。这些网络资源有生动形象的绘本图片、文字故事,还能通过扫描二维码聆听音频,为宅家幼儿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

(6)巧妙利用环境资源。基于儿童立场,工作室各个成员邀请本班儿童参与,从幼儿的发展需求、活动发展进程、班级特色彰显、家园互动需要等四个方面创设环境,努力做到“整体与部分兼顾、开放与组合平衡、静态与动态结合”,让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看得见,在环境中还原与展示幼儿的学习过程。

可持续的学习不是教给幼儿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幼儿可持续的学习方法。在“战疫课程”实施时,我们鼓励幼儿通过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自主获取认知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幼儿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我们主要通过以下策略进行:

1.作品分享策略。一是鼓励家长及时把幼儿的表征作品上传至网络群,让孩子们在欣赏同伴作品时得以拓展创作思路,用其他材料创生更多的作品;二是引导家长和孩子交流创作作品的想法并耐心倾听,探究作品“背后的故事”,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和引导。

2.影像交流策略。工作室成员分享了幼儿用麻将牌等生活物品搭建“火神山医院”的视频,并呈现了丹阳市正则幼儿园的孩子们搭建“心中的火神山医院”的系列照片,通过两个视频的比较研讨,引发工作室成员对幼儿学习经验的连续性记录的认同。另外,工作室成员还录制了户外系列游戏“影子爬山”,以此引导大家重视对自然元素的综合运用以及各领域教育的融合。

3.评价引领策略。一是记录幼儿发展过程的动态式评估,在环境中有序呈现幼儿的学习轨迹。二是发现幼儿学习亮点的点赞式评价,指导家长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发现幼儿的长处并进行“点赞”活动。三是支持幼儿多元发展的分析式评价,引导教师和家长从材料选择、作品构图、颜色搭配、创意等多个维度开展评价,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课程建构的顶层设计策略。我们以工作室团队研修的方式,引领各幼儿园开展“战疫课程”。如长江幼儿园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关于居家时期幼儿运动活动,指导家长开展宅家亲子运动。

适宜性生活课程是一种以生活为核心的适切课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生活经验充分观察与了解的基础上,幼儿自主学习与交互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在课程审议中,我们重点关注了课程的生活性,从有意义事件和周边生活资源中开发课程资源并转化成课程活动。在课程设置中,我们重点关注了幼儿的整体发展,依据《指南》,分析课程资源的价值,预设幼儿的完整发展。在课程实践中,我们重点关注了课程活动的适宜性,努力做到幼儿年龄特点适宜、个体特质适宜和文化背景适宜。在课程反思中,我们重点关注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从活动的有效开展、成员的有效互动、评价的有效开展、课程的有效完善等方面实现了“战疫课程”的有效构建,推动了教师、幼儿与家长的共同发展。

本文系“基于幼儿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游戏化实践探究”(课题编号:GH201614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战疫成员资源
郑剑:争做战疫“急先锋”
两只挂钟
战疫
我给资源分分类
荆楚战疫之歌
携手“战疫” 福建省小学生“战疫”主题美术作品选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我家的新成员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