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本土幼儿园环境创设探索

2022-06-06 18:00王艳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陈鹤琴布置创设

王艳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对幼教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幼儿园教育也应贯彻和体现文化自信。当前园本活动的多样化、灵活化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提供了可能和现实需求,但是仍有部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依赖于模仿国外幼儿园模式,不注意本土环境创设经验的积累和发展。我国老一辈幼教人陈鹤琴的教育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创设思想,有利于启发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一)陈鹤琴提出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本土理念

陈鹤琴是我国系统阐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第一人。他强调了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但是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是坏,都是因为环境的关系”[1]“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没有什么能力的。后来与环境、社会相接触始渐渐地稍有知识、稍有能力了,他与环境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愈多,他的知识愈丰富,他的能力也愈充分”[2]。总而言之,经验是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来的,儿童“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当然愈多,所以我们要使小孩子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3]。陈鹤琴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想,还从实践上探寻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例,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具有实验性质的幼稚园,践行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将环境有机地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中。

(二)陈鹤琴阐述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丰富内涵

1.内容广泛,可用材料丰富。陈鹤琴眼中的“环境”包罗万象,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环境,包括各种有关动植物的现象;另一类是社会环境,包括个人、家庭、集体、市廛等之间的交往。他认为,“这两种环境都是儿童天天要接触的,应当利用这两种环境作为幼稚园课程的中心”[4]。陈鹤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5]这一观点将幼儿园环境创设所需要的资源推向了广阔的空间。

2.师幼合作,强调动手操作和体验。陈鹤琴认为,“环境的布置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6]“使儿童从布置环境之中,认识四周环境中的事物,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使儿童从改造环境之中创造环境,并培养儿童坚毅、积极、合作互助等优良品质”[7]。他强调不要教师自己做,“一般的布置,都是教师花了许多心血、许多时间来布置成功的,这可以说是教师的成绩,教师的成绩其实是不必要的,能够愈少就愈好”[8],而应该“让学生们自己来设计,自己来布置,这才格外有意思”[9]。

3.通过环境激发探索,重视展示和鼓励。陈鹤琴十分重视环境对幼儿探索和创造的促进作用,他指出,“幼稚园需要布置一个审美的环境和科学的环境,那么室内就可以布置花坛、菜地、小动物园;如果有池塘,就可以养鱼、养鹅……儿童在整个环境里面,一定会自动地去接触各种动植物,无形之中,他对于自然界的事物就得到了正确的认识”[10]。他认为可以利用自然物,儿童成绩,有教育意义的图画、挂图、图片来布置环境。“室内布置应以儿童成绩为主,儿童画的图画,剪的剪贴,做的纸工、泥工、木工和其他手工,都应该陈列出来,这样可以鼓励儿童。”[11]

(三)陈鹤琴提出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儿童视角

1.基于儿童心理,尊重儿童特性。陈鹤琴立足于儿童心理学,从儿童的角度分析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批判了忽视儿童特性的做法,“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谬误,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12]。其实儿童具有迥异于成人的特点,“从心理方面说,小孩子是好动的,好模仿的”[13],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刺激在脑筋中肌肉里或者可以保留着;他受到哪种刺激,到相当时期,会发生相当的反应”[14]。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需要时时处处创设好环境,利用好环境。

2.关注儿童趣味,环境时常变化。陈鹤琴指出,好的玩物應符合以下标准:(1)有变化而活动的,小孩子玩了不容易生厌的;(2)可以引起爱情的,如小娃娃、猫、狗之类;(3)可以刺激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的,如积木等;(4)质料优美,构造坚固,不易损坏的,如木类、橡皮等;(5)能洗涤而颜色不变,形象不丑陋,足以抒发美感的,如松香制作的玩具等[15]。同时,材料还要经常变化,给予儿童新鲜感和好奇感,不断引发儿童的探索欲、创造欲,“我们布置环境,要依据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因此,需要常常变化,就是报表,如气候图、整洁表等,也要常常变化”[16]。

(四)陈鹤琴强调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多维设计

陈鹤琴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中不拘一格,比如在空间布局上将立体和平面布置结合起来,“如果教室的空间容许的话,可以做一种立体布置的尝试”[17]。在材料应用上他也别出心裁,如提出“用自然物来布置时,最好能设法使它改变原有的形状,这样可以更加别致,更加有趣。例如我们将萝卜有叶的一端切掉,中间挖一个孔,里面填进一些泥土,种豆子或葱”[18]。此外,他还重视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改造和应用,比如将民间捏面泥引进幼儿园,成为孩子做泥工的好材料;将街头小贩的转糖盘改造成儿童识数、识字的教育玩具“得赏盘”和“益智盘”;将民间的木偶戏经过改造引进幼儿园;根据国外引进图纸改造了活动玩具“双人木马”等。他指出:“我们一定要帮助儿童张开眼睛,打开耳朵,挥动双手,使幼儿能认识环境,创造环境。”[19]

(一)班级常规环境

1.尝试空间和布局的多维设计。空间上综合利用桌面、墙面、柜面、地面等多维空间,如棋类游戏可设置桌面棋、墙面棋、地面棋等;展示幼儿作品时,有桌面展示、墙面展示、成列展示等。布局上应改变传统的方阵摆放,布置L形、十字形、马蹄形、靠墙边全敞开、依角落半包围等。局部细节处,可以内置篮筐、上摆货架、侧贴图示等,根据幼儿需要给予灵活的支持性调整。

2.关注幼儿心理和自主学习。环境创设要以提升幼儿核心素养为目标,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学习品质。如班级的墙饰不应仅仅是一种静态呈现,还可以是动态过程,随着幼儿的年龄特点不断变化。大班签到墙可以结合数学学习、社会性发展以及幼小衔接,增设时钟让幼儿感知时间,鼓励幼儿记录自己每周准点来园的次数,统计同伴准点来园的次数。让幼儿做环境管理的主人,教师创设“今天我是值日生”“每月之星”“守约之星”“班级公约”“我会收拾整理”“我的建筑计划”“光盘计划”等墙饰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3.关注幼儿操作和交流互动。环境创设的过程就是幼儿操作与合作的过程。关注操作性,即强调让幼儿利用双手操作材料,感知材料的特性,探索材料的组合。环境还需要提供幼儿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在互动中审视、拓展自己的经验。如在“种子标本”活动中,幼儿看到别人用种子拼出“小鸟”,获得了“用种子可以做造型”的经验,在随后的活动中也用种子拼出了动物园场景。又如在“玩转笔筒”活动中,幼儿用薯片罐、彩纸制作立体的蝴蝶笔筒,同伴指出蝴蝶翅膀不对称,于是幼儿又探索出了几种剪出对称翅膀的方法。

4.注重生活化和归属感。生活化和归属感的环境能让幼儿安于、乐于在其中活动。如将生活区布置成家里厨房的样子,小碗柜里放置大小不同的盘子、塑料刀、打蛋器等工具,以及麻油、盐、糖等调味品,其熟稔感能对幼儿发出无声的“扮家家”邀请,提供的小围裙和垃圾桶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制作食物的习惯。生活区的设计靠近水源,可以方便幼儿自己清洗食物和工具;提供的其他物品如抹布、海绵、牙刷、洒水壶、剪刀等,还能让幼儿从事插花、擦窗户等活动,这就促使幼儿在照顾环境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产生主人翁意识和劳动意识。

(二)公共空间环境

1.建筑环境。建筑的门厅、走廊、楼梯、玄关、绿植景观等不仅是艺术的展示,也是幼儿园课程的体现。如户外环境尽量减少水泥地面和灌木栽种,让幼儿可以参与种植、体验收获,能够走进去、玩起来;幼儿园的建筑之间布置“天桥花园”,让楼上的班级也能推门见绿,随时走进大自然;走廊、楼梯等处可搭建供幼儿攀爬、悬挂、平衡、投掷等场所,设立运动项目区(攀登区、平衡区、钻爬区、跑跳区、体操区、民间游戏区、投掷区、快乐球场等)和运动游戏区(奇妙树屋区、丛林欢乐区、综合骑行区、拓展越野区等),方便幼儿尽情活动。

2.生态环境。幼儿园可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以提供资源的方式安排公共场域,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如两个班级共用“材料收纳站”,走廊里布置“收集长廊”,达到充分节省空间、利用空间的目的。共享资源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与资源互动,一方面幼儿可以跨班级、跨区域使用资源,如在“制作时钟”活动中,幼儿可以去其他区域取针线来固定指针;另一方面幼儿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对同一种资源材料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与材料互动。

3.活动环境。教师可充分利用公共区域的门厅、走廊、楼道等,使其成为儿童参与活动的平台,扩大幼儿活动的场域,增强活动效能。如在公共空间设立建构区,这样空间足够大,方便幼儿合作大型建构,且作品能够保留;又如将表演区从活动室挪到走廊上,既可以热闹地开展表演,又不影响室内幼儿学习的专注力。

(三)精神人文环境

1.注重本土化。本土意识和传统文化都需要环境的熏染和陶冶。主题墙可以宣传家乡的历史文化、特产、名胜古迹、名人故事等;装饰品可以利用本土的布艺、竹帘、竹编、粽叶、面泥、瓦片、双面绣、晴雨石、虎头鞋等;自然角可以种植和饲养特有的植物、动物,如菱角、荸荠、珍珠、蚕豆、螺丝、龙虾、蝌蚪等;区角活动可以仿造当地特产店铺,如葫芦坊、剪纸坊、花灯坊、花船坊、绣坊、印染坊、稻草坊、纸盘坊等。

2.注重审美提升。美的环境能够给予幼儿审美享受,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如每幢建筑设计一种色调,让幼儿感到生活在七彩童话世界里;大厅里布置“森林”“小桥”,用全息影像投射出“小鸟”“流水”,墙面上使用特制的木纹材质,营造宁静的自然氛围;细节处用空中悬吊、点缀装饰、镂空隔断、组合造型等打造审美空间,从格调、质感上让幼儿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

3.注重情感关怀。以儿童视角营造有趣、自由、自主的游戏氛围,以及宽松、和谐、愉悦的精神氛围。当幼儿出现“非预期”操作时,教师不要一味地批评和纠正,尽量减少“禁止”“不许”等说法和做法,通过观察、聆听来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想法,让幼儿感到自己的想法被尊重,自己的作品被接纳。

(四)科技文明环境

1.新兴技术的应用。教师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幼儿拓展知识经验和探索乐趣。如在幼儿园中搭建雨水收集系统,感知水的循环利用,探索自动灌溉功能;增设植物堆肥箱、蚯蚓养殖筒、气象观测器等,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气候、营养等知识。又如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数学玩具设计,为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进一步评价、预测幼儿的发展。我们还将所有班级的活动案例汇聚在一起,总结、创建数字资源库,供集体分享使用。

2.丰富材料的应用。幼儿园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材料,助力幼儿探索行为的发生。如在大班活动“串珠”中,教师提供大小不同、孔口不同的珠子,以及质地、粗细不同的绳子,这样幼儿就可以串联、编织出不同的艺术品。丰富的材料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确定使用绳子的长短时,有的幼儿根据经验作出判断,用目测的方法来剪;有的幼儿直接把绳子绕到脖子上,用对比的方式来剪。材料的丰富性还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生成新的活动,如科学区“制作时钟”原本是制作钟面的活动,当提供卷纸筒、底座等不同的材料后,幼儿就发挥想象,制作出了台钟、挂钟、飞行钟等以及其他奇妙的物品。

[1][13][15]陈鹤琴.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93,195,93-94.

[2][6][7][8][9][17][18][19]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163,166,375,379,378,165,146.

[3][4][11]唐淑.童心拓荒:現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44,336,246.

[5]陈虹.陈鹤琴与活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6.

[10]陈鹤琴.创建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幼儿教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2:363.

[12]陈秀云.我所知道的陈鹤琴[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236.

[14]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88.

[16]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幼稚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4.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关键经验视角下传统文化艺术进幼儿园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053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江苏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象的特点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JYB00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前儿童意外伤害认知的教育干预研究”(课题编号:B-a/ 2020/01/2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陈鹤琴布置创设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要求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特别号都有了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单元教育课程与陈鹤琴关系探析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