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诗歌欣赏活动:彩色的梦

2022-06-06 18:00张先连巫小芳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梦境小草意境

张先连 巫小芳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形成作品中的文学想象是其理解作品、感受作品所蕴含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陶冶文学情操、奠定初步文学素养的重要过程。诗歌《彩色的梦》(附后)篇幅短小、句式工整,看似简单的表达背后蕴藏着无限的想象空间,适合小班幼儿欣赏。这首诗歌不仅会让幼儿习得“红红的”“蓝蓝的”等叠词,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幼儿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获得想象的乐趣与审美的体验。在分析作品特点和幼儿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让幼儿学会朗诵这首诗歌并不难,难点是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每个幼儿都做过梦,对梦并不陌生,可为什么小草的梦是绿色、白云的梦是蓝色呢?这些问题让幼儿好奇,也会让幼儿困惑。因此,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意境的营造、有趣的教具、多形式的诵读与听赏等策略,带着孩子们一起展开想象。

活动目标

1.通过听赏、诵读、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

2.大胆想象小草、小花、白云及小朋友的梦境,初步理解诗歌中描述的事物与梦境颜色之间的关系。

3.体验想象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节律图谱一份(见右图,圆点部分设计成卡片抽插式),轻音乐两段,诗歌情景录音(备用),营造静谧的室内环境。

活动过程

一、感受宁静氛围,理解诗歌内容

1.引出活动主题。

师:小朋友们轻轻走进活动室,里面有朋友在睡觉,我们不要打扰他们。

师:是谁在睡觉呀?白云睡着了,还在做梦呢!

(评析:文学的艺术想象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是否被作品感动,要看读者的想象力在多大程度上填补作品留给读者的艺术空间。活动前,教师拉上活动室的窗帘,活动一开始告诉幼儿有朋友在睡觉,孩子们悄悄走进活动室,发现了在睡觉的云朵。教师在营造静谧氛围的同时也引出了诗歌的主题,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为幼儿后续的理解与想象做好了铺垫)

2.听赏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诗歌,幼儿倾听。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关于梦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诗歌里有谁爱做梦。请大家闭上眼睛,竖起小耳朵认真听。

(2)师:你们听清楚了吗?谁在做梦?他们的梦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再次朗诵后提问:他们的梦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谱,对幼儿的回答进行验证)

(评析:此环节首先用了“听赏”这一策略,通过两次配乐听赏,幼儿基本听清楚了诗歌内容;其次,在幼儿两次配乐听赏后提供了图谱,对幼儿听到的内容进行验证,一方面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句式与内容,另一方面教具设计有一定的操作性,让幼儿更加感兴趣)

3.理解梦境与颜色的关系。

引导语: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诗歌,边听边想,他们可能梦见什么了,他们的梦为什么是这些颜色。

(1)師: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为什么小草的梦会是绿色的呢?他梦见什么了?

(2)师: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为什么小花的梦会是红色的呢?猜猜他梦见什么了。

(3)师:白云爱做梦,梦是蓝蓝的。你们猜白云梦见了什么,为什么他的梦是蓝蓝的?

(4)师: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为什么小朋友的梦是彩色的呢?他梦见什么了?

师小结:原来每个小朋友做了不同的梦,他们的梦有不一样的颜色,这些五颜六色的梦加在一起就变成了彩色的梦。

(评析:激发幼儿对梦境进行想象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本环节通过两个策略来关注幼儿想象的过程,进而解决活动难点。一是教师通过提问和不断追问,引导幼儿将梦的颜色和梦境联系在一起,激发幼儿对梦境的有意想象;二是用小草自己描述梦境的录音去打开幼儿的思路。教师提前录好了小草、小花、白云、小朋友关于梦境的独白,根据幼儿想象的情况有选择性地播放。如果幼儿一开始便能展开想象就不放录音,若不能,就播放1~2段录音用于启发幼儿思维。本次活动中,教师只播放了小草的独白录音“我梦见我在绿绿的草地上跑来跑去,到处都是绿绿的”)

二、朗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和幼儿一起在座位上诵读。师: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读的时候,我们要从诗歌的名字开始读。

2.幼儿集体诵读诗歌,教师退位(视情况分组朗读或小组朗读)。

教师小结幼儿诵读情况,如声音大小是否适宜、好听、有情感等。重点引导幼儿读完整不漏字,读清楚叠词等。

3.幼儿站立配乐诵读。

4.教师和幼儿一起站立,一边朗诵一边做动作(配乐)。

(评析:这个环节中,幼儿用了不同的方式进行诵读。教师根据朗诵的情况了解幼儿是否理解了诗歌内容,是否感受到诗歌的意境,总结和评价重在引导幼儿通过诵读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感受与理解,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如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观察到两名幼儿在第二遍诵读时就能够完整诵读,并且能边诵读边做动作,随即请两名幼儿上台展示,发挥同伴榜样的作用)

三、继续展开想象,为仿编进行铺垫

师:诗歌太好听了,我们也一起来做个香甜的美梦吧。请小朋友们围在老师身边,轻轻坐在地上,闭上眼睛,看看我们能做一个什么颜色的梦。

(评析:这个环节再次把幼儿带到温馨静谧的氛围中,幼儿边听着轻音乐边在脑海里想象不同颜色的梦境,既加深了对诗歌的感受,又展开了创造性的想象,为下一次仿编诗歌做好了准备)

师:梦醒啦,伸伸懒腰,你们梦见什么了?你的梦是什么颜色的?请说给你身边的好朋友听一听。

师:希望小朋友每天都能做一个香香甜甜、五颜六色的美梦,下次把我们的梦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

活动反思

儿童在倾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形成文学想象,他们满足于这种想象过程所带来的快感,因为这种愉悦,儿童进而喜欢上文学作品。因此,诗歌教学不应该只关注幼儿想象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幼儿想象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关注幼儿的反馈和想象过程,其中有几点引导对帮助幼儿达成学习目标有较大帮助。一是教师对诗歌意境的营造比较到位。首先,教师在活动前拉上了蓝色的窗帘,布置了在睡觉的云朵,并告诉小朋友要轻轻走进活动室,这一策略让幼儿很快进入静谧的诗歌意境。其次,在活动最后的环节,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梦”,首尾呼应,最大限度让幼儿置身于温馨、静谧的梦境氛围。再次,整个活动中教师运用了两首不同的轻音乐,对氛围的烘托起到了催化作用。二是教具设计较好。教具运用工整的图片排列,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句式。在颜色处设计了可以抽插的“机关”,能够激发幼儿兴趣。三是教师能够关注幼儿的反馈,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如教师第一次问幼儿:为什么小草的梦是绿色的?他可能梦到了什么?幼儿只会说小草自己是绿色的。因此,教师引导幼儿一起问问小草到底梦见什么了,并播放小草独白的录音,逐渐打开幼儿思路。又如,活动中教师发现有两名幼儿对诗歌的感受力较强,在诵读时自发地边做动作边朗诵,就请他们带着同伴边做动作边朗诵,鼓励幼儿向同伴学习。

附诗歌:彩色的梦

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

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

白云爱做梦,梦是蓝蓝的。

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

猜你喜欢
梦境小草意境
小草受伤了
绝美海滩
春色满园
小草也会疼
梦境
白昼之月
小草
小草醒了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