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后的风景更美

2022-06-06 18:00谢静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俗装饰教师应

谢静

幼儿园主题墙创设是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把理念转化成行动,让主题墙真正与幼儿形成有效互动并促进其学习呢?

活动室外一面不起眼的白墙前围着好多孩子,他们一边指点着墙上张贴的纸片,一边热烈地议论着。我走近后发现,原来墙上张贴的是本班孩子的体检汇总表,孩子们对表格中的身高数值及评价产生了兴趣,也因此有了不少疑问:125、131等数字表示什么?cm、kg代表什么意思?汉字“中、上、下”又说明了什么?教师把这面墙交给孩子,他们用一条深蓝色的即时贴线条将墙面一分为二,左上角贴上一个黄色的大问号,将画下自己问题的纸片张贴在左边的问题区。右下角贴上了孩子们自己画的笑脸图标,他们把自己通过询问保健老师、查阅书籍等途径找来的答案贴在右边的发现区。

白墙与旁边教师主导策划的精致主题墙相比,虽简陋却能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它展示的内容是孩子们感兴趣和需要的,孩子们在与白墙的互动中有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契机,有了自主设计规划空间的意愿。教师应破除创设主题墙时求美观求精致的惯性思维,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发展需要,把空间留给孩子;二是让主题墙呈现动态性,不因美观需要固化板块设计与内容区域;三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主题墙中找到自己,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四是重点关注主题墙的创设是否能促进和支持孩子们的学习。教师应为孩子们营造自主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进行板块及内容的选择或策划,创设真正属于孩子们的主题墙。

为了迎接小班的庆“六一”主题活动,教师们利用午休时间精心装饰各个小的主题板,我提议把装饰的任务交给孩子们,大家一脸困惑:“这恐怕不行吧,小班孩子动手能力弱,会把这些板子都浪费了。”“没有试试,怎么能知道结果呢?”下午,教师尝试着跟孩子们讨论装饰的方案,有的孩子提议在板子下面贴上漂亮的貼画,有的孩子提议到美工区拿颜料在板子上拓印彩色的圈圈,有的孩子提议用手掌蘸上颜料在上面印小手印……看来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教师提供相关的材料,引导孩子们自由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装饰。

孩子们的表现让教师大为惊叹,小主题板上灵动的线条、艺术的效果远远超过了教师煞费苦心的固有装饰模式。看着孩子们围着自己作品欢呼雀跃的样子,教师不禁思考:让孩子做环境的主人不能只停留于形式层面,肤浅地认为把孩子的几幅作品、几张照片放入主题墙就算是让孩子参与,教师可预期幼儿在环境中活动的可能性,把空间还给孩子,哪些活动是孩子们可以自然参与的,哪些活动是可与创设主题墙有机结合的。教师应多与孩子们平等商量,倾听孩子的心声,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参与环境创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创想,从而获得多元的发展。

大一班活动室主题墙在1.2米以上的墙壁上,展示着有关家乡海安的民俗,原木色硬纸板做衬底,板块清晰精致,色彩搭配协调,陈列着幼儿的民俗调查表、各种民俗工艺品图片、孩子们参与民俗活动的照片等,从学期初到学期末,一成不变,无人问津。

主题中的活动可以成为主题环境展示的内容,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它的价值在哪儿?我觉得教师应厘清主题墙创设的价值和目的,树立“儿童本位”的理念,促使孩子们的活动和主题环境形成互动式的“对话”。首先,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教师可以将选择决定权交给孩子,协助他们创设与其视线相平的主题墙,让孩子们看得到,摸得到;其次,在创设主题墙时,教师要给主题墙适当“留白”。通过语言、作品、收集的资料、参与的活动等多种途径,孩子们表达了对活动的感受和想法。但随着孩子们经验的拓展,“留白”能有效触发幼儿与空置环境互动的愿望,让孩子们随着实践发展生成有意义的新内容,不断连接其核心经验,教师支持幼儿将探索获得的发现、体验获得的感受等整合形成主题发展脉络,在让主题墙“活”起来。

放手让孩子参与主题墙创设,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基于儿童视角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支持,相信“放手”后的风景会更美。

猜你喜欢
民俗装饰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DIY装饰沙漏
DIY节日装饰家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