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旋转模型的数学压轴题研究

2022-06-10 02:39广东广州市真光中学510380苏国东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绕点手拉手压轴

广东广州市真光中学(510380) 苏国东

图形的旋转是初中数学的重难点,其与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模块知识都有着密切联系,旋转模型更是各类数学试题的考查热点,亦是试题研究者的关注点。本文以三道基于旋转模型命制的数学压轴题为例,对其图形构成与命制方式进行研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旋转模型

在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等具备“等线段、共顶点”特征的图形背景下,通常可以进行旋转变换解题。根据形式不同,可归结为几类常见的旋转模型,如“手拉手”模型、“夹半角”模型和“对角互补”模型。

(二)数学压轴题

所谓数学压轴题,一般是指数学试卷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以及解答题的最后两题,多数为几何或函数综合题。数学压轴题具有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解法灵活等特点,集中体现了知识方法的综合以及能力的立意。

二、试题研究

(一)“手拉手”模型

“手拉手”模型,是指由两个共顶点且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3 页习题第12 题、九年级上册第63页习题第10题均有提及。

如图1,在等腰△BAD和△CAE中,∠BAD=∠CAE,连接DC,BE,则有△DAC≌△BAE(记为结论1,下同)、DC=BE(结论2)、DC与BE的夹角等于∠BAD(结论3)。

图1

如图2 是常见的“三点共线”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手拉手”模型,其中△ABD和△AG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以斜边BD,GE为对角线向外翻折得到如图3所示的正方形“手拉手”模型。

图2

[例1](1)如图3,四边形ABCD和AEFG都是正方形,点E在边AB上,连接BG和DE,则线段BG与DE有何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如图4,将图3 中正方形AEFG绕点A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则(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3

图4

(3)如图5,直线l上有两个动点A,B,直线l外有一点O,连接OA,OB,OA=,OB=2,以线段AB为边在l的另一侧作正方形ABCD,连接OD。在动点A,B运动的过程中,线段OD的长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5

点评:本题直接使用了图3 作为题图,考查正方形“手拉手”模型中的常规结论与推广。第(1)问和第(2)问由“手拉手”模型可知△BAG≌△DAE(结论1)、BG=DE(结论2)、BG与DE互相垂直(结论3);第(3)问需要类比联想,构造“手拉手”模型。如图6,以OA为边作正方形OAGF,连接OG,BG,则OG==2,由(2)的结论有OD=BG,所以当G,O,B三点共线时BG最长,此时BG=OG+OB=2+2=4,故线段OD的长存在最大值4。

图6

(二)“夹半角”模型

“夹半角”模型的特点是在一个已知的大角(一般为90°或120°)中含有这个大角一半的一个小角,可以通过旋转构造等角,从而得到全等三角形。

如图7,在正方形ABCD中,∠EDF=45°,因为AD=DC且共顶点D,所以可将△AD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CDK,K,C,B三点共线,可证明△EDF≌△KDF、EF=KF=AE+CF(结论1)、△EBF的周长等于正方形边长的2倍(结论2)等。

图7

此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69 页习题第14题给出了以下结论:如图8,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AB的中点,∠DEG=90°,EG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BG于点G,则有DE=EG(结论3),当点E不是AB中点时结论仍然成立。方法是在AD上截取AH=AE,连接HE,证明△DHE≌△EBG即可。

图8

将图7 与图8 的E点及正方形各顶点对应字母重叠,即巧妙构造出了图9。

[例2]如图9,在边长为1 的正方形ABCD中,点H,E分别是边AD,AB上的两个动点(与点D、A、B不重合),AH=AE,DE⊥EG,EG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BG于点G,DG交BC于点F,连接HE,EF。

图9

(1)求证:△DHE≌△EBG;

(2)求∠EDG的度数;

(3)设AE=x,当x为何值时,EF∥BG,并求出此时△DEF的面积。

点评:由图形的构造方式可知,尽管已知条件有所改变,但利用图7、图8 的解题思想可迅速找到本题的突破口。第(1)问和第(2)问中,易证△DHE≌△EBG,DE=EG(结论3),因为DE⊥EG,所以∠EDG=45°;第(3)问中,将△AD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CDK,如图9。由“夹半角”模型有EF=KF(结论1),再根据EF∥BG得出∠FEB=45°,所以EB=BF。因为AE=KC=x,所以EB=BF=1-x,CF=x,EF=KF=2x。在Rt△EBF中,由勾股定理有(1-x)2+(1-x)2=(2x)2,解得x=,所以S△DEF=S△DKF=

(三)“对角互补”模型

“对角互补”模型,即在四边形或其构成的几何图形中,相对的角互补,特殊的情况主要有含90°和60°两种。

以含90°的情况为例,如图10,四边形ABCD中,∠BAD=∠BCD=90°,所以∠ABC+∠ADC=180°。当给出条件AB=AD时,可将△AD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再证明△A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当给出条件CA平分∠BCD时,可作AE垂直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E,再证明△A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有=EC=BC+CD(结论1)、S四边形ABCD=S△AEC(结论2)。

图10

含60°的情况类似,以例3 为例进一步说明和应用。

[例3](1)如图11,△ABC是等边三角形,∠ADC=120°,连接BD,试探究线段DA,DB,D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11

(2)如图12,在四边形ABCD中,∠A+∠C=180°,DA=DC,过点D作DE⊥BC于点E,探究线段AB,BC,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12

点评:第(1)问考查了含60°的“对角互补”模型。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ADC=120°,所以∠DAB+∠DCB=180°。如图13,将△ABD绕点B顺时针旋转60°得到△CBE,D,C,E三点共线,所以△BDE为等边三角形,DC+CE=DE,即DC+DA=DB(结论1);

图13

第(2)问所求的数量关系具有隐蔽性,是对一般情况的“对角互补”模型做出的拓展。如图14,因为DA=DC,可将△DEC绕点D顺时针旋转至△DPA,有DP=DE,AP=CE。因为∠BAD+∠C=180°,所以B,A,P三点共线,连接BD,可证得Rt△BPD≌Rt△BED,BP=BE,所 以BC=BE+EC=BA+AP+CE=BA+2CE,即BC=BA+2CE。

图14

三、研究感悟

纵观全文,数学压轴题的图形构成及命制方式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是立足教材。教材是试题命制的重要来源和依据,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蕴含着丰富的基本模型和图形编制方法,是命题的良好素材。

二是渗透模型。试题将常见的几何图形与模型进行巧妙整合,又做出合理的改编和推广,不设套路,关注通性通法,常规中又不乏新意。

三是发展能力。既考查学生基本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能,又重视发展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试题解题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又要重视几何模型的归纳和提炼,更要清楚试题命制的基本思路,挖掘试题的教育价值,发挥试题的应用价值,稳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绕点手拉手压轴
构造辅助函数妙解压轴小题
中考压轴题
让思维在动态的情境中延伸
十种解法妙解2020年高考导数压轴题
只要我们手拉手
一道耐人寻味的中考压轴题
手拉手
《旋转》单元测试题(二)
从手拉手到心连心
巧分割 妙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