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磨”式名师工作室研修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2-06-11 20:50姚献丽刘海玲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段建构教学内容

姚献丽 刘海玲

“模·磨”式名师工作室研修路径中,第一个“模”指“模式”,即“纵横捭阖”的大思政课程建构模式;第二个“磨”指“磨炼”,即“模仿—琢磨—磨炼—模样”的“4M”教师成长路径。有“模”的“磨”,会因目标、路径明确而事半功倍;有了“磨”,“模”才能径情直遂,玉汝于成。

一、模式:“纵横捭阖”式大思政课程建构路径

“纵横捭阖”出自汉代刘向的《战国策序》。“纵”为“合纵”,“横”为“连横”,“合纵连横”蕴含着求同存异、精诚合作之意。“捭阖”即开和合,用在此处意在强调研修、思考、学习和发展的张弛有道。

1.合纵:小、初、高思政课程衔接教学

“合纵”指纵向贯通教学。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思政课程中有许多相同的学习主题及核心理论。怎样梯次衔接三个学段,实现贯通教学呢?工作室从教学主题入手,打造单元主题统摄的小、初、高一体化思政课程,实施整体教学。例如,以“《民法典》:法治社会的新起点”单元主题,统摄小学“《民法典》护我成长”、初中“《民法典》:法治社会的新起点”、高中“《坚持以法治国》”三个主题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单元主题,统摄小学“《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初中“《中国梦 我们的梦》”、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个主题内容;等等。

围绕这些主题进行小、初、高衔接教学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室教学团队开展三个学段联合教研,在保证三个学段教学目标序列化和层次性的基础上,确立三个学段各自的教学目标;第二阶段,各学段教师分别使用模块教学法整合本学段内容,梳理出本学段教学内容内部的逻辑联系,构建出“总—分—总”的序列化课时教学链;第三阶段,三个学段再次开展联合教研,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法使用进行讨论互学,实现三个学段教学设计上的关联性和递进性,以及教学方式上的贯通性和一致性,使中小学思政教学凸显整体性;第四阶段,立足各学段学情,按照“确定核心素养目标—规划进阶式教学目标—搭建单元教学内容框架—推进单元教学实施—单元教学评价”的逻辑推进教学实施。

2.连横:同学段多门学科的融合教学

“连横”指横向融通教学,即同学段的不同学科联合育人。用“连横”思维打破学科壁垒,把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连接点进行优化、组合,使所有课程发挥协同效应,促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相互支撑,是工作室推进大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方法。

学科融合教学仍以单元主题统摄,以初中学段某个学科教学内容为主,融入不同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元素,通过对同一教育主题的多层次、多角度呈现,促使学生在多种语境及话语体系中探究问题,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中国梦”主题教学为例。工作室与襄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联合打造了“学习七一讲话精神 共圆中国梦”单元主题统摄的多学科融合课程,设计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我们的梦”“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等7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历史、思政、道法、语文、地理5个学科联动的融合教学。

实施学科融合教学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各学科必须突出自己的学科特色,落实本学科核心素养,保证从本学科视角建构课堂教学;二是要突出同一主题,落实共同的核心素养,如家国情怀、政治认同、健全人格、公民意识等;三是强调能力培养,如引导学生阅读、观察、调查、理解、思考、辨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等。

3.捭阖:立足本学段的“模块·对话”课堂教学

捭阖含有回归本位之意,这里指在贯通、融通教学的同时,立足本学段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改进。深谙本学段教学内容主旨、教学目标,能基于学情融合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进行教学,是实施上下贯通、左右融通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工作室提出,有效的教材研读必须经过“三步走”:第一步,教材整体分析,目标是学科目标清晰化、教材内容结构化、教学内容序列化;第二步,教学设计分析,即确立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设计教学过程;第三步,课堂教学建构,即用“模块·对话”主张搭建课堂教学结构。

“模块·对话”主张包含思维和情感两种指向,即在思维培养上借助模块化的教学结构,在价值培育上注重对话式的课堂活动。模块教学强调教学的整体逻辑,主张把教学内容整合成相对完整的学习模块,避免围绕教材局部知识点进行零散地教学。工作室团队在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模块建构方式。方式一:针对观点并列的教材框题结构,工作室提出了“整体感知,提出问题—分步探究,解决问题—迁移应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块,即学生先通过探究教学材料或情境,了解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观点;然后通过内涵丰富的主题案例,对几个并列的观点分步开展探究;最后对观点进行综合应用。方式二:针对观点层层递进的教材框题,按照教材本来的顺序,把2~3个课程内容整合为两个递进的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增加开放性应用问题,作为第三个模块。

二、磨炼:抱团成长的“4M”教师成长路径

工作室主张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可以从“模仿”开始,在学习和模仿名师、名家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体会其教学主张的基础上,反复琢磨、磨炼,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风格。这就是“模仿—琢磨—磨炼—模样”的“4M”教师成长路径。

“模仿”指工作室建议每名成员都从学习和模仿模块教学开始,学会整体建构知识逻辑的方法,在课堂上落实整体育人理念,再广泛学习其他名课、名师的亮点和特色,以博观约取,博采众长。这一环节的关键是通过放眼于外的学习,为自己的未来“画像”,确立自己专业成长的目标。

“琢磨”强调的是自我反思。工作室要求每名成员对照自身发展目标反躬自省,思考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确立自己专业成长的起点和方向。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把外部条件、成长方向、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规划自己专业成长的“行程”。

“磨炼”即把模仿和个人教学特点相结合,进行实践演练。工作室要求成员在一个成长周期内至少打磨一节自己的品牌课,把成熟的课例转化为达到发表水平的教学设计,再提炼教学设计背后的先進理念或教学技巧,从而确立教学设计的思想内核,以此为主题将教学设计提升为论文。一步步地转化过程,就是引导工作室成员从夯实教学基本功到走向教学研究之路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发扬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达到群策群力的研修效果。

“模样”指工作室成员成长目标达成后的样子。它可以是个人教学特色(体现为推出的品牌课),也可以是个人的教学主张,或其他显性标志。

(作者单位:姚献丽,襄阳市襄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刘海玲,襄阳市第三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学段建构教学内容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建构游戏玩不够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