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促进深度阅读

2022-06-11 23:29李月云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鼓琴月光曲伯牙

李月云

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整合其他文本,在整合中实现主题学习、深度阅读。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学习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二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根据《伯牙鼓琴》这篇课文的内容,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字想象音乐之美(课文用文字形象地描摹了听琴感受);二是深刻理解“知音”的含义,在学生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体会“何为知音或知己”,感受人在审美层次上的心灵沟通。《伯牙鼓琴》中,伯牙、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关于友谊的佳话,这个故事值得学生反复琢磨、体会。此外,笔者把《月光曲》(本单元第22课)与本则故事一起学习,又将《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学琴》和《世说新语》中的《人琴俱亡》作为拓展阅读材料,旨在通过对四篇文本的整合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对“知音”主题的深度理解。

一、高山流水,初遇知音

首先,笔者带领学生精读《伯牙鼓琴》,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课文共4句话,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中,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喜遇知音,伯牙是怎样的欣喜?故事中没有描述,而是在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无足”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按照“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的顺序理清文本主要内容,并播放了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摹聆听音乐的感受,体会“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境。然后,笔者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让学生变换角色反复朗读,以体味两人相逢、相知的欣喜。文中并未描述伯牙遇到知音后的喜悅,笔者又引导学生想象这种喜悦,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只有体验到“遇知音”的喜悦,才能感受“失知音”的悲痛。

二、月光大海,心曲相通

单单学习《伯牙鼓琴》这一篇文本,学生对音乐之美以及“知音”这个主题的理解是不足的。本课之后的课文是《月光曲》,文章讲了传说中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在学生默读课文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聚焦第9段,以理解音乐之美和“知音”难遇。

《月光曲》的第9段借助皮鞋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月光曲》优美的意境,笔者让学生从文本描绘的三幅画面入手,感受乐曲的美妙。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洒满了银光”,笔者引导学生想象贝多芬按键的轻柔,音乐的悠长、舒缓;第二幅画面是“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笔者提醒学生景象变了,音乐气势逐渐增强了,要在朗读中表现出乐曲旋律的变化;第三幅画面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朝着岸边涌过来”,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大风”“巨浪”“涌过来”等词语,在朗读中体会音乐骤然响起、节奏越来越快的变化。在此过程中,笔者播放了《月光曲》,让学生配乐朗读,从而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感悟“知音”难得。

三、人乐一体,知音难得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知音”,笔者又给学生呈现了《孔子学琴》: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学琴》是一段文言文,为降低学习难度,笔者首先给出注释和译文,让学生快速疏通文义,读熟文段。然后,笔者提问:“孔子学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很快地给出答案“习其曲—习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笔者接着提问:“孔子眼中的曲作者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经过讨论,答道:“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目光坚定,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谱写这首乐曲呢?”笔者进一步提问:“孔子通过反复练习、揣摩曲子,最终竟然感受到曲作者的皮肤、体形、眼神、志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顾了《伯牙鼓琴》和《月光曲》后回答:“说明孔子与周文王是知音。”最后,笔者将学生归纳的主要内容改为“熟悉乐曲的形式—掌握弹奏的方法和技巧—领会曲子的意境—如见曲作者其人”。教学至此,学生对“知音”的理解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至情至性,生命共融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知音内涵,笔者引导学生重读《伯牙鼓琴》的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和体会。经过前面三篇文本的学习,以及《高山流水》《月光曲》美妙音乐的浸润,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已经相当深入。作为本次主题的“结语”,笔者又出示了《人琴俱亡》的材料: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人琴俱亡”的内涵:王子猷、王子敬感情深厚,是兄弟,更是知音,一人去世,另一人也不能活下来。人们对“知音”的珍视、赞颂,其实是对人至情至性的高度肯定,是对人与人生命共融的深层渴望。

通过对四篇文本的整合学习,学生基本体会了音乐之美,在审美意境中深化了对“知音”的理解,很好地落实了笔者预设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鼓琴月光曲伯牙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问世间,“琴”为何物
知 音
泉水滴答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高山流水
月光曲
月光曲
《月光曲》中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