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2022-06-23 01:44刘璐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

刘璐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学术界围绕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理论渊源、形成发展、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展现近年来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研究现状,审视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推动研究内容的丰富、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视阈的拓展,从而为未来研究提出可供探索的思路和方向,增强该论述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提升该论述的理论认同与国际影响。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长期从政实践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随着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相关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学者们立足自身学术背景和研究旨趣,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理论渊源、形成发展、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

一、关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内涵。目前,学术界从“初心”论、“发展”论、“价值”論、“宗旨”论四个方面对其科学内涵做出了深刻的阐释。

(一)“初心”论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部分学者从“初心”角度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盖逸馨、王占仁认为,党和政府从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之上,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基于为民族谋振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1]。田旭明指出,在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党通过发展经济、高压反腐、定向扶贫、教育改革、社会保障等,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收获感,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陈华兴、孙婉君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其核心要义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满足人民利益和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满意、增进人民群众福祉[3]。

(二)“发展”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效果要由人民说了算”是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发展”论的基本观点。从发展的根本立场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要,谋求人民基本利益的实现[4]。从发展的方法论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5];从发展的价值观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6]。从发展的检验论来看,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发展成效的标准[7]。此外,从发展的最高境界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表达了心系世界民生福祉的思想理念[8]。

(三)“价值”论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旨归。楚向红认为,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价值取向[9]。姜强强、张晓东则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由多元要素构成的动态立体价值体系,人民根本利益是价值中心,人民历史地位是价值生成点,人民需求是价值内容,人民满意是价值标准,人民立场是价值基点[10]。肖贵清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最高价值标准、最终价值目标三个方面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对于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性[11]。

(四)“宗旨”论

部分学者在阐述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过程中,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推向了一个新的方位。盛林认为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的创造性论述,深化与发展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阐明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12]。王青、李先伦指出我们党唯一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13]。杨根乔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党在治国理政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终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要指向人民[14]。

二、关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理论渊源是研究一种思想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体观、人的本质观、科学实践观等唯物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执政为民思想以及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人民主体观。付海莲、邱耕田阐述了“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动力源泉”以及“党群血肉联系”等观点已经渗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中,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深入到了人民主体思想的唯物史观精髓[15]。范迎春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标志着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主体,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核心价值指向[16]。何艳玲、李志军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作为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充分遵循了唯物史观下人民主体至上的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使命和为人民担当的政治魄力[17]。

人的本质观。唐靖指出人的需要由人的本质的存在决定。只有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人的本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尊重现实的个人,促使个人在物质生活中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发展[18]。吴育林、邵程程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直接面向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主体,包含着唯物史观中“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是新时代“现实的人”的实践逻辑[19]。桑明旭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与人本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态逻辑的关系,指出这一论述是为了给“现实的人”创造各方面良好的公共条件,为实现“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20]。4527E859-265B-4656-90BC-D441ECB1BAB3

科学实践观。张明霞从群众历史观、动力观、实践观、利益观和发展观等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是一致的[21]。孙余余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他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基础、价值向度三个层面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继承、运用与发展[22]。王文俊、钟洁认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从坚持人民立场、践行人民共享、回应人民期盼、坚持从严治党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发展观,是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创新发展[23]。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执政为民思想

部分学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代表了党一以贯之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对历届领导人治国理政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到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到江泽民“三个代表”新思想再到胡锦涛“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24],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党“以人为本”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務”到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从江泽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提升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意蕴与政治地位[25]。

(三)传统民本思想

卢尚月通过分析《尚书》中的政治伦理德治思想、《礼记》中的礼乐之道、《论语》中的人本思想和《孟子》中的仁政思想,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与其在思想上、意义上的高度契合,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创新[26]。肖贵清、田桥通过阐述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民贵君轻的爱民思想、利民富民的惠民思想、济世安民的文化传统等,阐释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吸收[27]。吴爱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基于新时代视角,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知古鉴今,以史为鉴,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28]。

三、关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大部分学者从习近平的成长环境以及从政经历,按时间顺序对其重要论述进行梳理和归纳。张太原认为习近平热爱人民的种子播种于家庭教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感情从小就植根于习近平心中[29]。谭扬芳指出,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时期,习近平宁愿自己受饿,不愿人民受苦,通过与人民的密切交流与交往,同人民群众建立起了深情厚谊,促进了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30]。韩琳、高九江认为在河北正定任县委副书记时,他跑遍了正定的每一个村,和村民打成一片,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关心村民的生活需求。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他踩着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带头步行进村调查研究。丰富的工作实践与施政经验,促进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成熟[31]。张秀勤指出,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对人民观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心中无民莫为官”是其人民观生成的缘起,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打下理论基础[32]。方世南、罗志勇认为十八大以来担任党的总书记后,习近平励精图治、夙夜在公,将为民情怀、为民谋福、为民服务融入执政思想中,生成与升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33]。

四、关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推动党的建设新发展、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激发人民实践新活力、谱写人类发展新篇章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部分学者指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余晓峰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创新[34]。高鑫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35]。朱雪微从人学的视角分析,认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着重解决时代发展中人的发展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观的创新与发展[36]。唐任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的人生境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等角度阐释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渊源,认为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民生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7]。

部分学者指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杨延圣等学者从理论来源、时代要求、思想精髓、价值旨归、关键突破口、制度保障等方面对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进行阐释,指出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8]。郑文宝认为,目前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本目的、发展核心、主体力量和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在理论意义上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39]。此外,部分学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发展。陈伯庚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基,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满足人及其全面发展需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这一思想的基本内容[40]。陈光林认为,确立人民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先进生产力、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利益[41]。

(二)实践价值

1. 推动党的建设新发展4527E859-265B-4656-90BC-D441ECB1BAB3

首先,对于党员干部自身来讲,姜淑萍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强化了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行动准则,增强了全党和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凝聚力[42]。其次,对于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来讲,王文俊、钟洁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价值遵循和根本经验,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守的根本立场[23]。再次,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来讲,李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合题,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合题,是全面从严治党继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遵循与行为坐标,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动力源”[43]。最后,对于党的执政地位来讲,张太原认为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关系到党能否长期执政,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因为人民群众始终是党坚实的执政基础[29]。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既重要又必要,它推进了党的建设的新发展。

2. 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

以人民为中心是治国理政的核心观念。具体而言,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以人民为中心是现阶段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经济发展与人民的发展相统一[44]。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推动政府改革的指导原则,对促进政府机构的优化,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和管理方式的精细化具有重大意义[45]。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鲜明地彰显了“人民为大”的至善伦理,是一种“大”伦理观,在理论上决定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各方面,在实践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引[46]。在社会民生发展领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各级党委和政府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有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47]。在生态绿色保护领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品质的保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提升人民幸福感[48]。

3. 激发人民实践新活力

首先,有助于增强人民主体意识。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的话语权,使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作为推动政治发展和社会变迁核心主体的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自豪感,感受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从而提升了人民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体意识[49]。其次,有助于激发人民主体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力量源泉,是协调构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核心主力。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依靠力量和目标指向,对于激发人民主体力量具有重要作用[50]。最后,有助于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提供了思想保证,为人民群众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共筑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力量[51]。

4. 谱写人类发展新篇章

从负责任大国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角度,提出了国内发展与国际治理“两个大局”的战略部署,其目的在于促进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努力为世界人民创造和平与幸福的生活。这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和无产阶级政党为全人类谋幸福的价值取向,也展现了中國道路的强大活力和美好前景[52]。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来看,作为以人民为中心价值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实践必然。其存在之基、建构之径和价值旨归,都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确立与践行,这是中国为全球治理做出的中国方案,是为人类社会制度探索贡献的中国智慧[53]。

五、关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需要在践行中体现其理论魅力。当前,学者分别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探索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一)党的建设领域

在党的建设领域,对于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角度,要不断完善党领导的各相关工作体制机制,切实将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落到实处[14]。其次,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实现管党治党严紧硬,以重拳反腐的态度实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54]。最后,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角度,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与人民“同甘苦,共奋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走进人民中去,把以人民为中心刻进骨子里、融进血液里、落到行动中[55]。

(二)经济建设领域

在经济建设领域,对于如何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首先,要转变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变[1]。其次,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收入分配体制机制、财政税收改革,促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56]。最后,要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使其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57]。

(三)政治建设领域

在政治建设领域,对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从提高劳动报酬方面,要注重发挥政府在分配中的调控作用,保障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成正比例增长[58]。其次,各级政府应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了解人民最迫切的需求,调动人民参与各项管理的积极性[59]。再次,要巩固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60]。最后,要通过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治建设、促进民主行政、创新服务等方式来推进构建服务型政府[61]。

(四)文化建设领域4527E859-265B-4656-90BC-D441ECB1BAB3

在文化建设领域,对于如何创造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首先,要以人民为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化不能脫离群众,要向人民学习,搭载人民喜闻乐见的平台[62]。其次,要以人民为表现主体。减少帝王将相等作品的演绎,全面展现普通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抒发人民情怀,展现人民冷暖[63]。

(五)社会建设领域

在社会建设领域,对于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以民生问题为指引,优先稳定就业,发展义务教育,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各项问题[47]。其次,要以保障人民利益为基准,健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各项权益[64]。最后,要下大力气扶贫扶智,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65]。

(六)生态建设领域

在生态建设领域,对于如何推动绿色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节俭适度、绿色健康的简约生活方式[48]。同时,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其次,要处理好几对辩证关系。即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自然性与人化性的统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等等[66]。

六、研究总结与前景展望

通过前文梳理表明,国内学界对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其进行总结和展望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该论述的理论深度与广度。

(一)研究总结

就现有研究成果看:首先,研究内容逐步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从初心论、发展论、价值论、宗旨论等角度进行了多维阐释,逐步明确了这一重要论述的具体指向;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和形成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明晰了这一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对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学界注重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也从实践角度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最后,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学者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角度对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进行学理性分析,为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由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提出时间尚短,目前国内学界关于此重要论述研究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各方面研究尚待完善与深入。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上,前瞻代表性成果匮乏,重复性解读文章较多;对该重要论述在某一领域研究较多,多种观点堆积,创新性不足,鲜见具有说服性、深刻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研究方法上,解释性、论述性研究丰富,实证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典型案例研究尚为欠缺。同时学术界对于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科学指导现实社会实践的方法,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亟待深入探讨。研究视野上,视角较为局限,缺乏与国际学界的思想交流与对话沟通,缺乏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理论研究。

(二)前景展望

基于当前学术界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加强对核心概念的系统性研究。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含了行为主体,即人民,以及与之相关的“初心”“发展”“价值”“宗旨”“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内的诸多理论要素,还包括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形成发展、价值意蕴、践行领域等内容要素。学术界对某一要素研究成果显著,但是对这些要素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欠缺。同时国内学界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多以期刊论文、报纸杂志等形式呈现,缺少专著支撑,研究较为零碎。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多种要素与概念的有机融合,构建起一套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完整理论体系,从而深化对这一重要论述内涵的把握。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首先要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理论是否正确终究还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对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研究是基础性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重要论述的理论主张和价值旨趣,但理论阐释最终是要用来指导现实实践,离开现实实践,理论阐释仍旧是空中楼阁,从“文本到文本“最终也只能落入本本主义的窠臼。因此,研究要加强实践探索,以现实生活为研究主体,直面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落实现状,针对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得出有效地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指向,使得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更具合理性与现实性。其次,要注重多种研究方法有效结合。一是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对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不仅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入手,还要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整合,提升研究水平。二是采用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最新的研究工具,利用大数据整理、田野调查、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对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开实证性的深入研究。

第三,在研究视野上,进行多维度综合研究。在横向上,学术界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研究缺乏与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沟通。其他国家对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的有利成果与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加强与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把这一论述推向国际,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意义。在纵向上,缺乏对习近平不同历史时期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相关专著的研究。学界大多从习近平从政职务顺序出发,鲜少从习近平工作地点和所著专著等角度综合考察其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不同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不相同,决定了开展的工作方法也不同。由于习近平所写专著是对某一时期工作方法的总结,因此更能成为划分这一重要论述形成发展过程的标准和依据。4527E859-265B-4656-90BC-D441ECB1BAB3

参考文献:

[1] 盖逸馨,王占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涵与价值意蕴[J].科学社会主义,2019,(2):45-51.

[2] 田旭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4):71-79.

[3] 陈华兴,孙婉君.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J].浙江学刊,2018,(6):33-39.

[4] 姜淑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A].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机构改革工作小组科研管理组.2016年度文献研究个人课题成果集(上)[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2018:12.

[5] 胡伯项,艾淑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8-32.

[6] 杨丽.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6):45-48.

[7] 趙笑蕾.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5):55-59.

[8] 杨根乔.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2):93-99.

[9] 楚向红.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微[J].学习论坛,2019,(1):15-19.

[10] 姜强强,张晓东.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核心[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12):180-188.

[11] 肖贵清,田桥.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4-12.

[12] 盛林.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3(6):57-64.

[13] 王青,李先伦.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论析[J].理论学刊,2017,(1):29-33.

[14] 杨根乔.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2):93-99.

[15] 付海莲,邱耕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内涵[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4):21-30.

[16] 范迎春.习近平新时代人民群众观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3):14-18.

[17] 何艳玲,李志军.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构建的三重维度[J].湖湘论坛,2017,30(2):5-10.

[18] 唐靖.习近平人学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0.

[19] 吴育林,邵程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的“现实的人”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5(2):77-85.

[20] 桑明旭.在唯物史观中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求索,2019,(4):23-30.

[21] 张明霞.守正与开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对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J].探索,2014,(3):35-39.

[22] 孙余余.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品格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3(4):50-61.

[23] 王文俊,钟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向——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视阈[J].广西社会科学,2019,(3):8-12.

[24] 罗红杰,平章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诠释和价值意蕴[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1):3-12.

[25] 郑子君,周文彰.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1):8-15.

[26] 卢尚月.“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中国哲学基础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9,(3):45-52.

[27] 肖贵清,田桥.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4-12.

[28] 吴爱萍.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意蕴的时代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7):189-194.

[29] 张太原.中共党史视野下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J].河北学刊,2018,38(4):15-21.

[30] 谭扬芳.论习近平群众观的三大来源[J].党建,2014,(10):23-25.

[31] 韩琳,高九江.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思想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17,(10):1-5.

[32] 张秀勤.浙江时期习近平的群众观及其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20-23.

[33] 方世南,罗志勇.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源[J].学习论坛,2018,(3):5-9.

[34] 余晓峰.深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人民论坛,2018,(4):54-55.

[35] 高鑫.“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据[J].当代经济研究,2019,(1):46-52.

[36] 朱雪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J].理论视野,2019,(3):49-55.

[37] 唐任伍.“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渊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24):74-83.4527E859-265B-4656-90BC-D441ECB1BAB3

[38] 杨延圣,杨诗云,胡思佳.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J].观察与思考,2019,(7):41-46.

[39] 郑文宝.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体系[J].理论视野,2019,(3):43-48.

[40] 陈伯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6,17(5):1-3.

[41] 陈光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明党性[J].党建,2016,(2):16-18.

[42] 姜淑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J].党的文献,2016,(6):20-26.

[43] 李冉.深刻認识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8):26-32.

[44] 韩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J].改革与战略,2017,33(1):6-10.

[45] 国虹.“最多跑一次”改革: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行政创新运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6):29-36+201.

[46] 孙会娟,郭广银.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及其意义[J].道德与文明,2018,(3):10-14.

[47] 林梅.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实践逻辑[J].人民论坛,2021,(13):58-61.

[48] 张乾元,赵阳.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26-34+2.

[49] 邓红,尚娜娜.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2-5+20.

[50] 竟辉,王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方位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红旗文稿,2016,(10):15-17.

[51] 韩振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梦的本质要求[N].光明日报,2016-06-13(003).

[52] 赵中源.以人民为中心:中国道路的价值坐标[J].求索,2020,(1):38-44.

[53] 曹瑜.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性原则[J].教学与研究,2020,(8):23-30.

[54] 周昭成.不忘初心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山东社会科学,2018,(1):12-17+24.

[55] 初军威.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前线,2019,(12):26-28.

[56] 彭焕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维度考量[J].湖湘论坛,2018,31(1):23-30.

[57] 胡鞍钢,张巍,张新.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生产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2):58-68+193.

[58] 胡莹,郑礼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报酬的变动分析——基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9,(7):5-14.

[59] 孙悦,李江燕.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论析——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7,(3):12-17.

[60] 马振江.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供给与人民民主的实践指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3-9.

[61] 盛明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7,(6):10-13.

[62] 郑承军.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J].红旗文稿,2018,(1):37-38.

[63] 余三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J].湖南社会科学,2018,(1):1-4.

[64] 唐任伍.“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渊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24):74-83.

[65] 燕连福,耿嘉敏.新时代中国扶贫思想的人民观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1):21-29.

[66] 张富文.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J].科学社会主义,2018,(1):62-68.4527E859-265B-4656-90BC-D441ECB1BAB3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