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型:高校资助育人的有效路径

2022-06-23 02:50常芬车纯贤
关键词:资助育人有效路径成因

常芬 车纯贤

摘 要:高校在资助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资助方略,查找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目前由于社会、高校和个人层面等原因,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宣讲不深入、部分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认知不准确、资助工作“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不到位、资助育人功能挖掘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建立全链条动态化工作体系,实施全方位滴灌式培育方式,探索助推、助力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的精准路径,以期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

关键词:精准型;成因;有效路径;资助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扶贫发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用,必须贯彻精准资助理念,坚持精准资助路径,确保精准发力。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各级教育、财政等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持续加强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当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无论资助人数还是资助金额都已初具规模,保障型资助完成量变积累,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目前的资助工作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温饱问题,而在资助的深度、效度方面尚停留在表层阶段。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精准扶贫”为我国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高校资助工作也开始探索精准资助的育人模式,但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仍存在不足:資助对象认定缺乏科学性;资助措施以物质资助、无偿资助为主,缺乏符合资助对象需求的多样化资助方式;资助效果缺乏科学的追踪和评价,导致资助成效不佳,育人效果差强人意。

二、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分析

高校资助工作在资助金额以及资助人数持续增长,取得了一定育人成效,但离“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理想状态还有一定差距。

(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宣讲不深入

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3]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既全面又专业,这对资助政策的宣讲提出了挑战。政府和高校广泛开展学生资助宣传工作,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能第一时间获取资助信息,得到及时帮扶。但在学生政策资助体系宣讲工作中仍存在不足:把国家资助工作更多视为事务性工作,对其文化意义重视不够;国家资助政策的宣讲中学生本人应是参与者、学习者,但因措施不实,导致未从宏观上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体系,部分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一知半解;在现行的资助政策宣讲中,资助政策的宣传与信息技术融合不深,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强,影响力不足。

(二)部分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认知不准确

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敏感、不善沟通、伪装自我的心理。虽然学校高度重视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但由于少数学生因自身原因不能非常准确、客观地看待国家的资助政策,在国家资助政策来临之时,不敢申请或不愿申请。甚至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建档立卡的精准帮扶对象,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困中之困”,但在面临国家资助的优惠政策时,部分此类学生选择不申报,导致工作中容易遗漏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极少数学生家庭经济本不贫困,但因未能正确地看待国家资助政策,面对无偿的资助资金,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骗取国家的资助资金,导致不应被资助的反被资助。

(三)高校资助的“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构建“发展型”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发展型资助体系要求实现“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目前资助工作仍处于保障型资助体系阶段,资助模式以物质资助、无偿资助为主导,处于一种免费“给”的状态,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劳动付出,无法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与成就。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未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类,更多注重经济资助,忽视对学生学业帮扶、就业指导、心理疏导,注重输血、忽视造血,学生的能力拓展不到位;学生资助工作旨在育人成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成人成才,极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认识到国家资助的意义,没有将国家的资助用于学业,而是挥霍享乐,面对此类学生,国家的资助政策没有明确的预警退出机制,有效的约束措施不多。

(四)资助育人功能挖掘不充分

学生资助工作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保证了学生公平享受教育的机会,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育人价值,但实际工作中,高校更多把它定位为资助工作部门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未形成全校联动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未构建自上而下的资助工作育人体系,对其育人功能重视不足、挖掘不充分;资助工作人员下沉基层不足,在资助的工作安排中,相当部分资助专职工作人员,只扮演了上传下达的角色,未拓展资助的育人形式,未深入挖掘资助的育人功能;具体工作开展中,完全依托辅导员开展资助工作,辅导员因事务性工作繁杂加之辅导员本身的政策水平不一,对资助政策更多的是限于学懂弄通,在做实上只能保证资助工作的落实,而不能钻研资助的育人价值,更不能将资助的育人价值在学生中传递。资助育人功能挖掘不充分,致使资助工作无力在高校学生中有效开展道德浸润、精神激励、感恩教育、励志教育。

三、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成因探讨

高校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旨在通过“精准滴灌”,充分挖掘资助育人作用,但因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价值引领功能发挥不足、功利性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资助对象特殊性等原因,致使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

(一)社会层面: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价值引领功能发挥不足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4]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引领价值。在工作中虽然重视资助工作的宣传,组织各种各样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但资助的价值引领功能发挥不足,部分资助工作的受益者和见证者未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对国家产生感激之情,未萌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金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比例偏低,未形成人人竞相参与学生资助的氛围,资助资金更多倚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资助育人的主旋律、正能量未得到有力传播,资助育人效果不佳。在进行资助工作的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未从“时、度、效”着力,影响了资助育人的广度、深度。

(二)高校层面:功利性教育评价体系影响精准资助德育要素挖掘

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树人的前提是立德。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准更多在于其就业率和升学率,衡量一个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是科研和教学。在功利性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下,资助工作长期被认定为事务性工作,局限于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忽视对其蕴含的德育因素的挖掘。高校的资助工作长期以物质帮助为主导,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涉及不足。高校资助工作无论是资助对象的确定、资金拨付的使用、资助措施的采用、资助成效的评估上都需要挖掘德育要素。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未形成大资助的格局或者已形成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资助工作通过层层传递,最终落实到了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肩上,作为一线管理工作人员,远离科研和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其在高校中处于话语弱势地位,开展的相关资助德育活动更多在于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而对德育活动开展的形式、涉及的内容、达到的效果普遍缺乏科学精准的规划,致使精准资助的德育效果欠佳。

(三)个人层面:高校资助对象的特殊性倒逼资助工作转型

“00”后大学生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资短缺,他们是伴随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代人,在家庭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教育观念下,“00”后大学生对父辈的艰辛劳动体验不足;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长期以来,“00”后大学生缺乏劳动教育理念;“00”后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父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欠缺。面对资助对象的特殊性,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迫切需要精准定位、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沿用“大水漫灌”式的资助模式,已无法适应“00”后大学生的资助需求,学生在需要资助金保证完成学业的同时,更希望能得到精神的富足、能力的拓展、道德的提升。

四、高校资助育人的精准路径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精准资助,需要树立精准思维、注重精准帮扶、实现精准育人。

(一)精准思维:建立全链条动态化工作体系

1. 搭建全链条大资助工作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5]精准扶贫思想用于高校资助工作中,动员全校各部门、组织参与精准资助,坚持精准帮扶、精准育人,坚持学校统筹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负总责、学院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精准资助工作领导责任制,搭建全链条大资助工作格局。

2. 建立精准资助工作动态数据体系

建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动态数据体系,加强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沟通,及时共享、实时更新学生家庭信息。辅导员发挥日常谈心谈话的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方面完整准确地向其传达国家资助政策,使其阳光看待国家资助政策;另一方面破除其心理疑虑,鼓励积极申请资助项目。注重加强资助学生的家访工作,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贫困的原因,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资助。

(二)精准帮扶:实施全方位滴灌式培育助推

1. 经济资助打基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位需求为经济需求,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必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精准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对象,摸清经济困难学生底数。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的经济资助,同时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申报勤工助学岗位。积极吸引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与资助工作,形成人人竞相参与资助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2. 学业辅导强根基

资助是为了脱贫,对大学生而言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身为高校大学生,其本职就是学习,完成学业。针对知识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较弱、存在学业困难学生,安排专业老师担任学业导师,进行学业指导;安排学生党员与之结对帮扶,解决学业困惑;安排本班级学业成绩优秀的对其进行学业辅导。通过精准的学业帮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有所成,筑牢扎实的专业根基。

3. 心理帮扶筑保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成长坏境原因,面临贫困的家庭现状,和同龄人相比更加敏感、内向、自卑、不善于人际交往。对家庭经济学生的帮扶中,必须注重心理的帮扶。形成“学校—学院—辅导员—心理委员”四级帮扶工作机制。通过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普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一平台,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引导其参加心理咨询;培养心理委员工作队伍,借助心理委员工作队伍,做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

4. 就业指导促发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质量的就业,既是学生本人的愿望,更承载着家庭的希望。高校要根据贫困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特色和职业需要,依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这一平台和就业指导老师这一资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从大一开始就对其进行系统化职业发展教育,让其了解就业形势、就业市场、专业行情,培养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毕业生选配就业导师,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精准育人:助力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

1. 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资助育人专兼职队伍

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必须选好、建强资助育人专兼职工作队伍,实现资助育人工作者热爱学生工作,愿意为学生服务,能够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造性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具有科学研究能力,能将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提升,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发挥资助育人的最大效能。要保持资助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帮助资助工作者开展职业规划,让资助工作者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人员。注重发挥同辈群体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依托学生党支部,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实现学生党员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对帮扶。

2. 挖掘资助“德育”要素,培养学生的感恩、责任意识

高校资助工作要挖掘资助工作中的“德育”因素,在关键时间节点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通过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浸润、精神激励。在面对资助政策宣讲时要敢讲会讲能讲资助政策,将国家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关爱传递到位。让受到资助的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国家社会心怀感恩,培养自己的担当意识。适时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在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的过程中,“精而选精”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以学生能够接受感同身受触动心灵的方式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国家的资助政策的育人作用挖掘到位,让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多一份感恩多一份担当。

3. 培育学生“劳动奋斗观”,引导学生在奋斗中脱贫、成长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劳动作为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的生存技能,它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求专求精,把專业知识学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在工作中,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让广大青年在干事创业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同时实现大学生自身及家庭的脱贫。

在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必须实施精准资助,探索精准资助在高校的实施路径,通过精准资助实现资助与育人的结合,以精准的资助措施帮扶学生的同时对其进行道德浸润、精神激励,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平等获得学业的成长、就业能力的提升、精神富足的机会,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7313757613009423781&a

mp;item_id=7313757613009423781,2021-02-25.

[2]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70/3928.html,2020-06-08.

[3] 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08.

[4] 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2-25.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201/c40531-29800915.html,2018-02-0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专项资助一般课题“工科学院‘三结合’资助育人体系的探究与实践——以江汉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2018ZB007)

作者简介:常芬(1987- ),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辅导员,讲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车纯贤(1986- ),男,山东东营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有效路径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