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2-06-23 09:31赵红彭周华朱景伟白瑾珺
航海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环节模型课程

赵红,彭周华,朱景伟,白瑾珺

(大连海事大学 船舶电气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言

尽管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比较宽泛,但其“线上教学(学习)与线下教学的混合”的定义已获得较为普遍的共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国内外各类慕课平台及其在线开放课程的持续建设,给线上教学(学习)赋予新的内涵,混合式教学的目标、资源、模式、策略、评测等不断演变与创新。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愈发重要。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任务目标之一就是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1]。同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特别指出,建设6000门左右国家级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具有“两性一度”的混合式“金课”[2]。这一系列政策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混合式教学改革,2020年春季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了线上教学(学习)的全面推广与实施。目前,混合式教学在国内高校已初具规模且取得较好成效,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将是高等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发展趋势之一,是未来教学的“新常态”[3]。

然而,尽管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校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其落实与推行还停留在理念与形式的模仿阶段。此外,混合式课程也出现了学习者随性交互、创新创造能力不强,发表大量跟帖水帖、交互质量不高,知识建构停留在浅层等现象[4]。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简单组合,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法,一种教学改革创新,是带来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变革的新的教学范式[3]。混合式教学的成功开展与教师、学生、教育资源以及高校信息化建设等各层面密切相关,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能力准备。其中,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所进行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是关键因素。通过对课程进行再设计,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协作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5]。本文以工科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为例,探究基于BOPPPS模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设计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各环节的混合式教学活动。

二、混合式教学与BOPPPS模型

混合式教学历经2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其教学目标不断演变与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互动、批判反思的学习氛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式与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就核心概念而言,混合式教学与传统面对面授课模式明显不同的是:混合式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为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引导、启发和监督的工作内容大幅增加,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得到有效提升,针对不同特性的学生群体所设计的差异性、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得以实施等等。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性教学设计是混合式教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

由温哥华大学Douglas Kerr团队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是导言(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及总结(Summary)六个教学环节合起来的简称,原本用于北美高校的教师技能培训,因其可操作性强、教学实施效果显著的优点,目前已逐渐被国内外许多高校及教育机构所接受与应用。其中的导言B环节用以引导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主性的关键一步;目标O环节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与焦点,包括对象是谁(Who)、将学到什么(Will do what)、在什么情况下(Under what condition)及学得如何(How well)等内容;前测P环节用于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6];参与式学习P环节用于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后测P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测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教学目标O的达成度;总结S环节既是学习内容整理与回顾的过程,也是其巩固与提升的过程,同时还是师生双方进行自我审视、批判性反思的过程。

BOPPPS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师生互动的参与式学习是整个BOPPPS模型的精髓所在[6]。而且,BOPPPS模型通过六个环节间的相互配合、协调与修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而这些恰与混合式教学的核心概念非常吻合,亦可很好满足《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两性一度”课程建设的相关要求。因此,基于BOPPPS模型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是恰当的、可行的。

三、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原始的BOPPPS模型是针对整节面授课堂教学而展开的,无论是45分钟的常规课堂还是10分钟的“袖珍课”甚至几个小时的实验课,都必须具备BOPPPS六个模块且缺一不可[6]。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将教学内容切分成六个阶段,基于实际教学情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相应的教学设计亦不拘一格。本文针对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在线教学(学习)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基于学生和教师层面分别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对BOPPPS模型的六个环节进行重新安排、布局,令BOPPPS六个环节不再局限于面授课堂内,并将各类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科学有效混合,提出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其教学过程构成框架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为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这一核心,本研究将课堂面授教学与慕课平台、雨课堂、腾讯课堂、腾讯会议、Blackboard(BB)平台、微信群等各类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与运用,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对BOPPPS模型六个环节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形成一个教与学的反馈闭环结构。

图1 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结构框图

1.课前阶段

包含导言B、目标O及前测P三个环节,融合的信息技术包括慕课平台、雨课堂、微信群、BB平台等。导言B结合PBL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雨课堂等发布课前学习任务课件,一般包括课程目标O、视频以及文献等课程资源以及相关思考题等,带领学生针对目标O、带着思考问题去观看视频及查阅相关文献;前测P设计一些互动题目发布在微信群、BB平台或雨课堂等互动区域让学生交流讨论,同时基于雨课堂考试系统设计相应的在线试卷,让学生在课前的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进行有效自我学习,另一方面也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其共性问题,在后面参与式教学P环节作“有的放矢”性重点阐述。

2.课中阶段

实体面授课堂融合各类直播课堂、雨课堂等信息技术,包含参与式教学P、后测P及总结S共三个环节。参与式教学P环节强调知识互动和反思,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其模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基于问题式、案例式、对比式、研讨式、启发式、翻转课堂式、思维导图式等,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参加讨论,利用工程实际案例分析专业问题,并可以利用雨课堂的弹幕或投票等功能进行多人同时发表见解。在课前发布的预习任务中,设计多个讨论题目供小组选择,并由小组在课堂上汇报集体讨论结果,并由全体学生参与评分,以增强学生的教学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能力。后测P环节可以在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目标完成后即刻进行,也可以在课堂授课结束前5~10分钟内完成随堂测试,比如采用雨课堂设置各类客观题完成实时评测,研讨式题目可以通过雨课堂发布主观题的方式完成。通过详细记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数据,教师可以有效掌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并作为最后总结S环节的可靠素材来源。总结S环节通常是归纳知识点,点评课中讨论结果,对后测环节中的题目进行分析等。

3.课后阶段

融合的信息技术包括雨课堂、微信群、BB平台以及腾讯课堂等直播工具,涵盖后测P、目标O及总结S共三个环节。通过上述信息工具布置课后任务,包括课程作业、阅读扩展文献、专题设计、调查问卷以及讨论题等。回顾且呼应课程的教学目标O,再次进行后测P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学习成效的综合评估,完成多元化、全方位评价。该阶段的总结S环节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总结、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情、整理并分析学生在各类教学互动活动方面表现、针对课前与课中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线上集中答疑、与雨课堂教学数据中提示的“问题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等。最后,将总结S环节和后测P环节的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对下一次授课的课前及课中阶段教学活动进行修正、补充与完善,构成教学闭环。

四、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与实践成效

1.设计案例

基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其信息教学支持系统,综合分析“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课程特点,完成了该课程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现以第1章绪论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BOPPPS模型“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绪论”部分混合式教学设计

2020年和2021年春季学期对两届学生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除了其中的参与式教学P环节,这两届的教学实践活动几乎完全相同。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参与式教学P环节在直播课堂内进行,师生互动是在直播工具的发言、讨论、弹幕、投稿等功能支持下完成的。

2.实践成效

根据课程进行中的多次调查问卷以及课程结束后在本校“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得到的学生评教大数据均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2020年该课程的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2.45分,2021年为95分(该评教满分为95分,是由所有选课学生进行打分并去掉10%最高分和10%最低分后计算得到的平均分)。学生提交的匿名评教意见有:“课程内容很充实,互动也多,且内容和形式多样”“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讲课形象生动,课堂效果好”“能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测验督促我及时复习和预习,学习效果非常好”“平时分构成多种多样”“各种测验考核确保公平公正”“令我对本专业有了更多的兴趣”“身体力行,教我做人做学术”“老师很受学生喜欢,也力图让学生全面发展”,等等,实现了育才与育人相统一,本文研究内容的有效性亦得到验证。

五、结语

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其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创新性教学设计。BOPPPS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师生互动的参与式学习。本研究基于BOPPPS模型将慕课平台、雨课堂、BB平台、腾讯课堂等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有机融合,契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混合式课程“两性一度”的建设要求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构建教与学的反馈闭环框架,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知识互动、批判反思的学习氛围,并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教学成效。

本研究的教学实践也显示:教师在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时,除了需要透彻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充实具有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素材,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动态学情等,因此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学生也需要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从传统的讲授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自我探究模式,提高自身的自学与创新能力[7]。但归根结底,学生是教学的承载对象主体,从教学方法上和教学质量上看,教学模式的设计效果最终要反映在学生的接受程度与课程学习效果上,需要根据不同需求对象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8]。因此,后续的混合式教学研究尚需探究不同学生群体特征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法,以进一步改善混合式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环节模型课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