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思政课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路径研究

2022-06-23 09:31刘有升潘颖琦
航海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安全观国家教育

刘有升,潘颖琦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1]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直指教育主体,要求“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家安全意识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权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在国家安全观的探讨上主要分为状态说[2]、利益说[3]、演化说[4]三种;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背景与动因探究上,不同学者从全球治理[5-6]、应对挑战[7]、时代新人培育[8]、边疆维稳治理[9]等视角出发,一致认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迫在眉睫;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途径探索上,不仅强调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10],还强调要加强教育途径的针对性,重视师资力量[11]、文化熏陶[12]等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已有文献对于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入;在实践探讨方面,仍多为表层化的实践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具体实践路径和手段尚不充足;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总体上还相对较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依托思政课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之举,高校应全面把握现实契机,系统瞄准内容切入,着力探索有效路径,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其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一、高校本科思政课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现实契机

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当前,国内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逻辑体系、理论不断创新进步的最新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均体现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住现实契机超前布局,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把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主动权。

(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代变动不居,国家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内外联动、虚实同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要始终放在“三个大局”中考量。首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凸显维护国家安全的形势日趋严峻。“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13],“俄乌冲突”就是佐证全球局势稳定性减弱的具体实例。中国的和平崛起挫败了“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同时,也引起“西方焦虑”,中国再次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合力围剿的主要中心,部分西方国家撕下虚伪面纱与中国展开博弈,中美贸易冲突、香港“修例风波”、涉台涉疆涉藏等问题均说明维护国家安全刻不容缓。其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彰显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尤为关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中国人民谋求和平发展的决心不可动摇。发展与安全辩证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要将人民美好期待与客观事实相结合,“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14]。最后,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标显深化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日益迫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无疑是当代青年,而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敌对势力争夺的重点。近年来个别大学生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例层见叠出,在谴责境内外黑恶势力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我国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对我国国家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也是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建构。在理论层面,马克思表示,实现从“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的转换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15]。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联通,安全问题呈现出愈来愈复杂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覆盖领域面广、内容关联度高、结果破坏性强等。加之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受国外影响较深,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亟须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理论,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具有理论性;时代的特殊变化催生了有着丰富内涵与外延的国家安全理论,具有广泛性;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螺旋上升的反复实践认知过程中,实现了传统安全观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伟大转变,兼具发展性。在实践层面,总体国家安全观呼唤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各领域的实践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均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生动实践。在新形势下,要运用好以上教育素材,强化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教育支撑。

(三)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6],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多项文件的颁布均凸显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见表1),为学校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提供政策支撑,推进其实践工作扎实开展。

表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部分相关文件(截至2022年5月14日)

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原因何在?一方面,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内嵌于“立德”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所立之“德”应包含时代性道德知识和超越性道德信仰。[17]无论是明大德、守公德还是严私德,都要服务于让学生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超越性道德,其中包含维护国家安全、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树人”的迫切需要。“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深刻阐释了人才培育的周期之长、过程之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树人”不能只在紧要关头才想得起来,而是要居安思危,把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与“树人”事业紧密联系。当代青年既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敌对势力虎视眈眈想要策反的对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美式虚假“民主”暴露无遗,其国内矛盾积重难返却不断打着他们惯用的所谓“人权”“自由”的幌子妄图干涉我国内政,充分暴露了他们操弄政治、图谋霸权的险恶用心。加之国家安全意识实现“知情意信行”的转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性工程推进。

二、高校本科思政课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内容切入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8]。《意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要求在大学现有相关课程中丰富和充实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本科五门思政课不同程度地涉及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思政课理论化、系统化地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通俗化、具象化地展现思政课,二者相辅相成,存在一定的价值关联。在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过程中,这五门课程各有侧重但又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要通力合作,做好课程与学生成长思维之间的有效衔接,将学生的“需求侧”与课程的“供给侧”高度契合。在开展过程中要打破界限还要找准切入点,激发每门课最大优势,力求取得剥茧抽丝般细致入微的效果。

(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培养理论思维,赋能国家安全基本原理教育

我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安全基本原理肇始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安全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体概括,既在内容上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特性,又从整体上统筹和引领其他思政课程。因此,在“原理”课中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具有基础性、统领性意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组成将“原理”教材分为三大板块: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板块,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中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相联系学习,亦可以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中解析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因,还可以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原理中阐释我国不同阶段国家安全政策侧重点不同的合理性。在政治经济学板块,重点讲述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剥削性、自我否定性,但也要和学生讲清楚资本主义现存的合理性、走向灭亡的长期性,进而做好长期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和行动准备。在科学社会主义板块,重点讲解维护国家安全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密切关联。马克思曾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19]讲清楚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同时也要讲明白其过程的长期性,让学生自觉坚定“四个自信”、牢记“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赋能国家安全战略教育

国家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远性、全局性韬略,当今大国博弈往往先在战略层面展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囊括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和宏观政治性,这需要在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时积极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度和大局意识。从纵向维度出发,深刻剖析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理清我国国家安全战略发展脉络。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安全战略主要以传统的军事安全为底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重心逐步转向经济建设,丰富了传统安全观的内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国际交往不断深入,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基于历史发展环境,和平发展的安全理念达成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历史、现实、未来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着重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之间的关系,阐释它们是相互衔接、承袭发展的。从横向维度出发,注重用最新的国家安全理论成果,即总体国家安全观来指导实践。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历届领导集体国家安全思想的接力发展,标志着对国家安全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特别是其中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思想,比如“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以及“走安危共担之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突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全局性和高度性。通过纵横两个维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国家安全战略蓝图、时代方针、外交工作等,培育其战略意识和大局意识。

(三)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坚定思想道德与法治意识,赋能国家安全思想和法治教育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要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时代重任和法律义务,可以从理想信念和法治意识两方面入手。关于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要提高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可从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品格等方面着手。比如,在“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章节中,把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社会主义不会辜负中国”“铁肩担道义”“十万青年十万兵”的社会主义信仰、“舍我其谁”的气节展现出来;在“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章节中,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担当意识;在“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章节中,通过对“苏联红旗落地”“阿拉伯之春”等事件的阐述,讲清楚信仰、信念、信心对民族、国家、个人的重要性。还要运用好“大思政课”,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课堂,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0]。关于法治意识教育,伴随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我国法治建设已步入新的更高阶段。2021年国家安全机关披露的某在校大学生为赚零花钱“兼职”拍照,却莫名成了境外间谍帮手的案件,深刻体现了多数大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十分陌生。不知法律规定的边界,守法就变得虚无缥缈,更谈不上用法,因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国家安全普法教育十分必要。普法应让学生明白国家安全涉及的领域有哪些、哪些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大学生可能涉及的国家安全领域等。同时,讲清楚大学生正当维护国家安全的渠道。比如,发现有危害国家安全事件时应及时通过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或平台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增强其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培养历史思维,赋能国家安全历史教育

恩格斯强调:“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21]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每一段历史都承载着一定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体现了我们党是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开拓未来的大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材用“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将鸦片战争到今天的中国历史分为上中下三编。在“纲要”课上,要将这三编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对比。比如,在领导主体上,将上编各阶级积极探索救国存亡运动与中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对比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历史必然。在国家安全内容上,将中编各族人民积极维护国土、主权等安全,与下编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国家安全内容延伸至粮食、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生物等多方面相关联,让学生直观地意识到国家安全内涵具有历史发展性和时代丰富性。在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上,将上中下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近代以来国家蒙辱、文明蒙尘、人民蒙难的历史,与如今我国逐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上发挥社会主义大国作用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史实中总结经验,明白发展和安全二者合则兴、离则弱、悖则亡。

(五)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赋能国家安全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2]该课程肩负着第一时间推动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三进”的重任。国家安全形势流变如大浪淘沙,“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新形势和新要求,筑牢大学生国家安全防线”[23]。因本课程教材变动性较大,可以从时间、方法以及视野三个角度讲好国家安全意识。首先,前沿问题引发积极思考。“形势与政策”课相较于其他四门思政课而言,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容更新快。因此,要及时关注国家安全相关动态,紧跟时代发展,关注国际新闻,确保第一时间传递最新的国家安全资讯。其次,科学分析带动自主学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国家安全形势千变万化,要做到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局势中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般的头脑清晰,那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特别是在解析国外形势和部分社会思潮干扰和消解我国意识形态时,“形势与政策”课不能只局限于描述现象,更要揭露事实本质,帮助学生科学分析后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社会思潮。最后,以全球视野拓宽教材视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家安全不再限定在一时、一域、一国,“形势与政策”课要主动扮演学生“望远镜”的角色,在讲述国内安全形势和政策时具有国际视野。比如,在分析我国《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时对照美国颁布的《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学习,提高学生的辨别力。

三、高校本科思政课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新的规律特点,高校在实施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时要在激发两大主体作用、依托三大平台构建、汇聚四大资源力量上下功夫,通过上述“杠杆”撬动思政课在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两大主体作用,确保教育质量上乘

这里的教育主体是按照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来划分。在高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中有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确保教育质量就要发挥好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作用。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教书过程中作为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理论过硬的教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此外,在育人过程中教师作为领路人,“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4]。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避免学生因生活困难、个人情感等问题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危害祖国、人民的行为。第二,采取学生在场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在场是激发主体性功用的教育样态,“在场”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消弭师生、生生、生本背离的现象。“在场”主要有思维、交流、体验、情感等形式,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中学生在场要坚持问题导向、身份平等、情感共鸣等教学原则。在课堂伊始提出兼具学理、生活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实现思维在场,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坚持师生、生生平等,最后应上升到当代青年维护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的高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让学生自觉地知使命、担责任。

(二)依托三大平台构建,谋求教育层次分明

首先,构筑思想先导平台,深化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6]根据国家安全机关统计,“留学生”“高校师生”是容易被境外间谍机构策反、利用的高危人群,这两类群体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均表现突出,敌对势力主要从理想信念打破其防线。2021年4月15日,国家安全机关公布了4起危害国家安全的典型案例,其中3起均与大学生关联。涉案人员或勾结境外反华势力颠覆国家政权,或借赴港读书之机参与反中乱港。因此,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要以思想引领为基石,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容含糊、不可商榷,用先进引导落后、对标对表,致力于将学生的思想成长可视化。其次,构筑技术指导平台,强化教育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6]新时代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要注重教学载体趣味化、科技化、时代化,特别要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主动运用慕课、虚拟仿真(VR)等科技手段,实现科技助推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航天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天宫课堂第一课在全国开启,这种兼具科学知识、科技趣味的授课方式备受当代学生喜爱。最后,构筑文化引导平台,优化氛围营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故事均表明环境对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教育过程“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6]。打造提升国家安全意识的班级、专业、年级、社团、校园文化,并且各有侧重,实现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内容任务精细化。以上三种途径,思想是先导、技术是补充、文化是条件,只有紧密结合、层层递进,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三)汇聚四大资源力量,促进教育融通共建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5]一要激发家庭主窗口功能。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6]家庭是孩子了解社会的第一窗口,同样也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对标。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要掌握基本国家安全知识,树立正确国家观,做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启蒙老师。二要强化高校主阵地功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的关键渠道。为打破重管理、轻教育的现状,高校应开设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专门课程,加强各学科、专业之间的通力合作,实现“1+1>2”的效果。同时高校要立足自身整合学术资源的优势,定期召开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知识竞赛、观影、讲座等活动,让大学生接受国家安全系统化学习训练,增强其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能力。三要发挥政府主引擎功能。教育部门要积极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上同向同行的促进作用,还要抓住教育时间节点,比如每年国家安全日、公祭日、“一二·九”纪念日等,注重氛围引导,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标识方向,从而赢得更多历史主动。四要汇聚社会主战场功能。社会要主动为其提供实践场域,可以打造更多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体验馆,类似实践基地、主题公园、模拟法庭等;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开放国家安全资料中心,允许学生在合乎规定的情况下参观、访问,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练就真正本领。上述四大资源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支撑体系,使教育逻辑顺序更加清晰。

猜你喜欢
安全观国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题解教育『三问』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