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三得解决降压难题

2022-07-07 08:24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血管动脉血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国家远程卒中中心主任、国家高颅压与脑静脉病变诊治中心主任等。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北京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主要从事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包括急性脑梗死溶栓与神经保护治疗研究、慢性脑缺血的适应保护治疗研究和脑静脉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擅长治疗狭窄和闭合性脑血管病、颅内高压症、静脉窦血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急重症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血管急重症学组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DID)专业委员会心血管病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肺血管专业委员会(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脑共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监事并心血管重症疑难病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心力衰竭学组委员,第九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女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心脑血管病共防共治专家委员会常委,国家老年疾病臨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中国老年心脏危重症联盟主席,北京市胸痛中心联盟委员等。擅长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危重症疾病诊断与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三高”是如今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组慢性疾病,其中的高血压更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在3亿左右,发病形势十分严峻,且依然存在着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不足的情况。很多高血压患者尚未被识别或是控制情况不佳,他们有着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风险。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告诉我们,高血压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高度相关。如果血压能得到很好控制,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至少能减少50%。

关于降血压,很多人常有这样的疑惑:心脑血管共患病人群,高血压能降到正常范围吗?新发轻度高血压也要终身服用降压药吗?吃了两种以上的降压药任然控制不好,还要继续加药吗?吉教授推荐了一个降压训练方法,可以解决上面的3个问题。

过高的血压开始就会对组织器官造成损害,首当其冲便是动脉血管。动脉硬化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便是高血压,过高的血压会发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也就是由于血压增高导致血流速度增加、冲击力增加,更强的力量施加在血管的内皮上,容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另一方面,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内部不再光滑,可能也伴随着狭窄,血液通过不再顺畅,这时人体为了维持组织器官的供血,不得不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来增高血压,所以伴随有动脉硬化的患者血压控制往往更加困难。吉教授告诉我们,对于脑血管来说,发生动脉硬化需要更高的血压才能保障供血,如果降到正常值,就会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但对于心血管来说,长期高血压又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最后出现脑梗死、心肌梗死。可以说,高血压与动脉硬化互为因果。

吉教授强调,这种动脉硬化往往累及全身的血管,心血管与脑血管可能存在相同的病理改变。对于脑血管来说,动脉硬化与高血压并存的状态往往意味着有较高的脑出血风险,脑中弹性较差的血管有可能在血压过高、血压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发生破裂;同时,动脉硬化后形成的血管内皮斑块,如果脱落随着血流到达脑血管,则会导致凶险的脑梗死。而应对这些问题,提升脑血管的抗缺血缺氧能力至关重要,需要为大脑“建设粮仓”。

所谓建“粮仓”,其实就是为大脑增加储备能力。大脑的粮仓其实来自大脑的微循环。日常的供血主要通过大脑中的动脉完成,而这些动脉周围可能密布着更加微小的血管,他们构成了大脑的微循环网。如果微循环比较发达,在遇到动脉梗死的情况时,微循环能够部分代偿,相当于主要河道堵塞后通过周围支流、小溪仍然维持了下游的供水,维持了脑组织的血液供给就意味着有更长的救治窗口、更好的预后。想更好地锻炼大脑微循环,吉教授研发的缺血预适应训练可发挥重要作用。

吉教授团队研发的缺血预适应训练,最初的目的是改善血管状态,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随着研究的进展,团队专家们也发现这种训练能够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地控压、解决一些难题。

很多人在初次发现高血压的时候,会遇到相似的困惑:我属于轻度的新发高血压,是不是必须吃上高血压药?吉教授告诉我们,这也是目前高血压病诊治领域中的一个难点。轻度高血压定义是收缩压处于140-159毫米汞柱,舒张压处于90-99毫米汞柱,同时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坏的表现。

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来说,是否用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主张应该尽早、尽快规范药物治疗,比如在《WHO成人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中对于药物治疗态度积极,建议对确诊为高血压且收缩压≥140 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 毫米汞柱的个体开始药物降压治疗;同时,也有临床证据显示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减重能够有效地控制早期轻度高血压,避免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临床上,也会以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作为控制早期高血压的手段。

孙阿姨便遇到了这样的困惑:孙阿姨64岁的时候确诊高血压,经规范监测血压后确诊为轻度高血压,在医生的建议下吃了一段时间的降压药。孙阿姨后来辗转找到了吉教授的团队,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接受了缺血预适应训练。经过一个半月的训练,孙阿姨的血压控制在了正常水平,也实现了停用药物治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收缩压和舒张压任意一个超过数值都算高血压。

难治性高血压又是高血压诊治领域的一大困境。有些患者的血压怎么也控制不好,甚至是服用了多种药物后血压仍不能控制达标。一方面是不同人的机体状态不同,可能对常见高血压药物的敏感性不一样,另一方面个体不同的血管状态、其他基础疾病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心脏内科尹春琳主任提醒,出现血压难降的情况,先找医生排查血压难降的原因。如果是继发性的,找到病因后积极治疗,一般血压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是原发性的,就要考虑是不是药物不合适,须找医生调整用药。吉教授告诉我们,针对这些服用了较多药物仍难以控制血压的患者,除了规范应用药物、个体化治疗,还可以通过运动血管来改善血管弹性,辅助解决控制血压的难题。

改善血管弹性一方面是尽量消除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控制血脂、慢性无菌性炎症等,另一方面需要严格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比如适度科学的康复锻炼、合理科学的膳食。除此之外,缺血预适应训练也能发挥不错的疗效。

缺血预适应训练,其实相当于一场安全的“缺血演习”,简单来说就是经常对人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预适应训练,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实际操作中,通过特定的训练设备对上臂等远端器官进行反复、多次的压迫与释放,实现局部组织的缺血与再灌注刺激,从而激活机体自身内源性抗缺血的保护机制,诱导机体产生缺血、缺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然后将对血管的压迫解除,局部被阻挡的血压会流回心脏、循环全身,产生的那些有保护作用的物质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归巢到缺血受损器官,如心脏、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吉教授告诉我们,这些物质释放到全身以后,可以让全身的血管运动起来,弹性增加,血液灌注更加顺畅。

吉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多年的研发,成功研制了专业的“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并顺利申请了专利。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其对于颅内动脉狭窄慢性脑缺血患者临床安全、有效,也对改善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这一国际难题临床安全、有效。

这种仪器外观上类似于便携式的电子血压计,但是区别在于其有2个袖套。使用时将袖套戴于双手的特定部位,然后仪器会自动监测血压,选择合适的强度来阻断血流,然后仪器开始加压,袖套会阻断双臂的血流5分钟,随后放开。吉教授介绍,一般每次治疗5分钟后休息5分钟,每次治疗5轮,需要约45分钟。须注意,这项训练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有上肢感染、软组织损伤、骨折以及有出血风险的人群不能进行缺血预适应训练降压。如果想进行这种训练,可以先到医院的高血压门诊、心脑联合门诊就诊,或到社区医院咨询。

在家中,也有2种锻炼方式可以部分起到缺血预适应训练的作用。

尹主任介绍,传统的打坐也有类似的作用。打坐的过程中,会部分阻断下肢静脉回流、阻断下肢动脉供血。当打坐一段时间后起身,下肢缺血缺氧产生的保护性物质会回流到心、脑,部分起到缺血预适应训练的作用。但是,打坐的效果远不如用仪器来同时阻断双上肢的静脉和动脉。

平板支撑是一种锻炼核心肌群的方法。平板支撑的过程中,下肢、上肢的肌肉也会十分紧张,从而压迫血管、减少上下肢的血液供给,这也能部分起到缺血预适应训练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训练对四肢力量、腰背部力量要求较高,训练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尝试平板支撑时,可以坚持1分钟再休息1分钟,连续做5次。

高血压是我国脑卒中高发的一个主要原因,高血压在人的青年时期就开始发生,我们要重视高血压的早期筛查和防控,这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的有效手段。通过早期筛查、科学干预,从而降低我国的脑卒中发病率。

(编辑    车    翀)

猜你喜欢
心血管动脉血压
精细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警惕异常的血压晨峰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洗牙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分析
股骨颈部的轮匝带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作用
吃坚果可降糖友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小腿疼痛查血脂
最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