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MO模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2-07-07 02:58斌,韩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创教师队伍应用型

汪 斌,韩 玮

(昆明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云南 昆明 65005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关键,也是经济转型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创新创业(即“双创”)人才培养,国家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搭建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随着“双创教育”逐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了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1]19。

在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产业发展亟需人才的主体,需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流程[2]。应用型本科高校发挥自身培养理念的特点和产教融合优势,将“双创教育”作为综合改革切入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思维和能力,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3]。作为“双创教育”实施的主体,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否匹配且高度耦合,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成效的优劣[4]。

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Appelbaum发现员工能力(Ability)、员工动机(Motivation)和工作机会(Opportunity)对组织绩效有正向的影响,在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并提出了AMO模型(Ability- Motivation- Opportunity Model)[5]。显然,教育领域是在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同样需要依托高校的人力资本,即“双创”教师队伍开展各项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本文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AMO理论,分析“双创”教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影响,并对“双创”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一、AMO模型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决定了企业的产出及其竞争优势,对企业长远发展意义深远[6]42-58。特别是在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具体特征,能影响组织内人员提升个体绩效,进而促进战略实施。

(一)理论核心内容

学术界一直关注单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中员工个体产出的影响。近年来,学者开始用系统观研究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着眼于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各种具体实践组合。Huselid提出提高雇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KSAs)、激励员工运用 KSAs 以及合理授权这三个影响企业绩效的途径。Koch和Grath则认为高绩效工作系统,即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集合,能更有效改善组织绩效。

Appelbaum在总结归纳和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绩效工作系统的AMO模型,认为组织结构由员工能力、动机和参与机会三要素构成,解释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组织绩效的过程。Boxall 和 Purcell进一步研究AMO模型的机理,发现员工绩效表现好,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能力来完成工作、有意愿及动机去完成工作,并且工作环境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手段用于表现。Jiang等人对116篇实证研究文献做元分析后发现,AMO三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组织产出变量[7]1264-1274。由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可视为从各个角度提升员工能力、动机、机会的个别实践的组合。

(二)理论研究综述

AMO理论提出后,有很多实证研究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形成组织竞争优势的作用。Boselie从绩效目标视角分析AMO模型的机理,认为员工态度和行为产出是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中介[6]42-58。Dyer和Reeve从产出角度将其成果分为人力资源、组织效果和财务绩效三类,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财务绩效[7]1264-1297。事实上,Brewer和 Selden发现,在公共服务领域,组织绩效还需拓展到有效性、效率和公平[8]。

国内学者则将重点集中于AMO理论的应用研究。例如,王红椿等探讨了中国情境下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结构匹配问题[9];陈国权等解释了合作性人力资源管理改善个人学习的机理[10];王震等聚焦服务业一线员工创新[11];葛元骎等调研分析了282家在位科创企业AMO与外部环境对创新的组态效应[12];翁春慧等针对地铁行业的人才需求开展了多案例分析。

众多研究已经发现公共服务机构和企业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组织差异性和绩效差异性[13]。然而,目前国内外学界仍集中于企业领域的研究,较少涉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密集的教育行业,由于工作属性和绩效目标的差异,与企业组织的影响机理仍存在不同,亟需深入开展研究。因此,探讨公共服务中教育领域,特别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不仅能完善理论研究的空白,还可以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AMO模型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创新创业教育也要聚焦于培养契合区域需求和特点的、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后备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指标已被纳入高校教学评价和就业创业指标体系,绩效目标清晰可衡量。因此,在AMO模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指标,可以作为该项工作的组织绩效目标。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双创”教师队伍既可以运用人力资源,又可依托应用型本科高校独有的产教融合平台优势和“双师型”教师资源,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AMO模型,研究“双创”教师队伍的构建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研究集中于创业教育的评价方法。例如,运用平衡计分卡[14]、改进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15]、“双创”过程视角[16]69-71等。而从制度视角来看,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办学质量挂钩,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考评工作体系两个方面[1]23。其中,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参考了就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16]69-71;本科教学质量体系纳入教学审核评估的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过程中[17]。表1列示了部分过程类、结果类的双重绩效评价指标。

表1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AMO模型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AMO模型,可以从能力、动力、机会三个方面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AMO模型

1.教师能力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中,员工的能力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宏观而言,教师数量决定了高校“双创”教师队伍的规模,也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础;质量则由“双创”教师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决定。因此,要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基础,分析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来源,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搭建从数量上满足要求的教师队伍基础;同时,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目标要求,使用素质模型等工具分析“双创”教师所需具备的能力要求,从而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开发,进而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

2.教师动力方面:“双创”教师具备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还需要有完成目标的意愿,才能运用能力开展工作,进而获得好的绩效结果。教师工作的意愿不仅来自于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学术兴趣等带来的主动性,还需要来自于体制机制的激励措施。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创新进取的组织文化建设,强化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同时,综合运用短期、长期的有效激励措施,来激发双创教师队伍的积极性,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进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3.工作机会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实现有赖于“双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协调一致性。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打造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个人能动性、有效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平台。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过程中,要结合工作结构、参与水平和信息交流程度,从系统视角配置组织权责和信息沟通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整合资源,营造工作氛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组织授权、自主决策、全员参与等方面的要求,通过项目团队、扁平化组织、分散化决策等方式增加教师权责。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流通,从创新创业信息共享等方面增加机会。

三、基于AMO模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从人力资源基础出发,“双创”教师队伍数量供不应求、结构不均衡

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显示,2018年全国“双创”教师师生配比大约为1∶2 000,“双创”教师数量明显供不应求[18]72-76。从教师类别来看,目前高校中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包括高校辅导员、专职“双创”教师、兼职“双创”教师、校外导师几种类型。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专任创业教师数量少,学历高,职称低;结构上,女性占56.4%;30岁以下占39.1%,硕士学历占54%,中级及以下职称占75%,其中未定级教师21.3%;学科上,经管类31.6%,理工科28.3%,教育学10.3%。总体而言,“双创”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硕士学历、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为主,专任教师较少,兼职“双创”教师为主[19]58。

从管理体系来看,因考核主体差异,有就业部门、教务部门、独立“双创”学院管理三种模式。与之对应,“双创”教师构成也有辅导员队伍、学科专任教师兼任和专职“双创”教师为主三类。总体而言,与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比,“双创”教师队伍存在显著不足。

(二)从能力视角出发,“双创”教师队伍缺乏动态能力提升机制

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能力模型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开展了研究。章金萍聚焦创业指导胜任力;庞昊则关注创新创业教学;张英杰强调学术创业能力;李亚奇提出复合型教师队伍的理念;向敏则深入剖析了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内涵。

从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体系来看,目前仍以SYB、KAB等创业研修班及创业培训项目为主。然而,实证研究发现,“双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学历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创业实践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的“双创”教师的评价中,仍存在以专业教学能力代替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用学历、专业、教学年限等单一指标以偏概全的问题[18]72-76。

(三)从动力视角出发,“双创”教师队伍意识缺失和动力不足

国家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在高校中仍然存在创新创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不完备的问题。“双创”教师存在着意识缺失、动力不足及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20]。在认知层面,“双创”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19]58;在评价体系中,并非教师工作的核心评价指标,导致高校教师仅重视科研、教学,忽视“双创”教育,甚至认为其不务正业[21]。此外,“双创”教育本身存在投入精力和时间较多、成效不明显的现状。以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能进入总决赛获得国家级金奖、银奖的比例仅为0.15%。因此,高校教师缺乏开展“双创”教育的动力。

(四)从机会视角出发,创新创业教育外热内温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多方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也面临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的现状。一线“双创”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既缺乏实践锻炼的平台[22],也缺少深入经济社会了解市场需求的机会,因而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缺乏思路与方法。

四、基于AMO模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师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优势,运用“双创”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双创”教师能力、动力、参与机会三方面,基于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按照图2所示的内在机理,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抓基础、强培训、重实践、组团队,优化“双创”师资能力

1.构建胜任模型,优化“双创”教师队伍的能力目标。选择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绩效优异的教师作为典型样本,并与普通教师做对比研究,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特征,构建高绩效“双创”教师的胜任力模型。需要注意的是,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人才培养和办学特点,分析构建适用于本校的“双创”教师胜任力。在此基础上,进而以胜任力模型作基础,在“双创”教师选拔和开发中,针对“双创”教师的能力缺口进行针对性培训。

2.广泛开展培训,提升“双创”教师“单兵作战”能力。针对年轻化的“双创”教师队伍,广泛开展“双创”师培训,纳入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引导教师迅速转变身份,提升“双创”教育的能力。注重培训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和适用性,系统化讲授“双创”教育的基本理论、常用方法和教学经验,提升指导和教学的能力。

3.竞赛促进教学,在大赛中训练“实战经验”。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校内“双创”大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成果展等活动,通过“干中学、用中学”等行动学习方式,在比赛周期内强化提升教学能力,以赛促教。例如,在每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辅导教师和参赛选手可以在一轮又一轮的项目选拔、备赛、竞赛和辅导过程中,不仅能熟悉创新创业的规律、方法和趋势,在与优秀团队同场竞技的过程中互相学习,还能在与评委和专家的交流互动中强化认知,改善“双创”教育能力。

4.选拔培养“双师”,打造专创融合教育“主力军”。应用型本科高校特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备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更适合于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的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依托专业教育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中选拔一批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中青年学科技术骨干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施的主力军。

5.构建师资团队,提升跨学科协同作战能力。“双创教育”是一种综合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式,因此,要鼓励不同背景的教师组成“双创”教师团队,学科交叉互补、各自发挥特长,弥补单兵能力缺口。例如,工科教师在科研和学术研究,指导学生以亟需解决的专业应用型问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针对专业课教师可能缺乏商业知识的问题,引入经管类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市场分析、需求分析、产品定价和营销策略等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双创教育”并非要求教师成为全才,而更强调将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结合,构建综合能力体系。

(二)倡师德、铺路径、巧激励、促共创,激活“双创”教师动力

1.整合目标管理,融入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有机结合。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直接影响员工的思维和心态。因此,通过非物质精神激励能激发员工内部动机。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围绕立德树人基本目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能有效激发“双创”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激活“双创”教育动力。创新创业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学生身边的创业成长故事和精神更富有教育意义;同时,教师勇挑重担,在繁重的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工作之外投身于创新创业教育,这本身就是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这也是创新创业精神的体现。教师需要认识到,“双创教育”并非简单地鼓励学生去创业,而是让学生具备任何岗位上都需要创新创业精神。

2.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引导,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师发展职业路径。高校要明确“双创”教育地位,做好“双创”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布局,构建“双创”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例如,为“双创”教师提供交流合作和培训成长的机会,在评奖评优、职称晋升、考核定级评价中提高“双创教育”成果权重,打通职称晋升的通道和空间,在现有队伍中选拔后备力量,授予导师荣誉,逐步培养成为“双创”教育的专家。

3.开展双重激励,以公平的短期业绩评价和激励政策激活动力。将“双创教育”的指标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点和发展战略,科学测定不同层级、类别指标的具体标准,以评价体系引导教育教学行为。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公平、公正,重点在于指导、纠正行为,改进工作绩效。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开展短期双重激励,对优秀成果给予绩效工资、奖金等物质奖励,或评奖、评优等非物质奖励。

4.鼓励师生共创,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长效激励机制。对基于学科开展“双创教育”的专业教师,鼓励师生共创,引导优势项目落地实施,鼓励自主创业,打通可用于创业实践的激励与分配机制。例如,知识产权入股的利润分享和股权激励机制,实现对“双创教育”的长效激励机制。

(三)搭平台、引资源、创氛围、强参与,创造开展“双创教育”机会

1.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将“双创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优化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一方面通过教师实践锻炼、企业挂职等方式,让教学一线的老师参与企业实践,积累经验,增强环境认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以企业实际需求作为选题来源,开展创新创业。例如,参加“互联网+”大赛的产业赛道,从真实需求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2.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高校要优化“双创”组织机构设置,通过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学院等组织方式,统筹管理双创教师、整合双创资源,为师生开展“双创”活动提供环境和条件;同时,“双创教育”与外部联系紧密度高,需要积极借用社会资源,引入校外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在“双创”平台中统筹管理、优化互动交流机制,从选聘、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校外“双创”导师的投入度和服务质量。

3.营造“双创”氛围,完善信息沟通反馈的机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沟通交流,及时共享“双创”政策、通讯等信息,大力宣传“双创教育”成果,树立榜样,打造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立目标感,激活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让更多教师能接触并投身于“双创教育”。打通学生专业性社团、自主社会实践活动中师生沟通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师生共创氛围和条件。

4.鼓励参与决策,通过矩阵式、扁平化组织提升效率。“双创教育”要求教师、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开展创新创业具体工作。因此,需要在高校中合理配置组织授权,充分运用虚拟组织、矩阵组织、项目团队等扁平化组织管理模式,提高全员参与度,赋予“双创”教师自主决策的权限,从而提升参与机会;同时,鼓励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开展教改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教材编写、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内容和新方法,形成全新知识架构和跨专业思维模式,形成持续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五、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会影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成效。创新创业教师作为“双创”教育主体,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居于关键地位。本文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促进组织绩效的AMO模型,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AMO模型,并针对“双创”教师能力、动机和机会三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结合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高绩效工作系统的通用实践方式组合,给出具体的“双创”教师队伍建设对策建议。未来可运用实证研究或案例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的内在机理。

猜你喜欢
双创教师队伍应用型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