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训练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2022-07-13 10:43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6期
关键词:上篮运球功能性

丁 聪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功能性训练起源于美国的康复领域,设计目的是通过系统训练方式使需要康复的人能够恢复基本的活动能力,达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状态。1997年,功能性训练创始人Gray Cook对功能性训练的概念提出界定: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之间寻求共性是功能性训练的本质。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NASM)对功能性训练的解释为:在人体不同关节以及不同维度进行加速、减速和稳定的训练体系的训练称为功能训练。美国著名体能教练员Michael Boyle对功能性训练的解释为:功能性训练包括身体平衡练习和本体练习在内的不依赖固定器械而进行的双脚接触地面的训练体系。近年来,功能性训练在运动损伤预防、训练效率提高、运动竞技表现提升及运动寿命延长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因此功能性训练成为当今运动训练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篮球运动作为普及度较广的运动项目之一,在高校深受大学生喜爱,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高校篮球选项课成为大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的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内容主要以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2个部分为主,身体素质练习部分常采用以力量、速度、耐力为主的较传统的训练方法,忽视了动作模式和运动链在运动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表现不能最大化地结合,出现整体体能利用率无法最大化的现象。功能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强调身体运动链、高效的动作模式以及基础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篮球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及时转换的需求与功能性训练不同平面加速减速的训练系统较为契合,因此,尝试将功能性训练与高校篮球选项课结合,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对提高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功能性训练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功能性训练”“篮球选项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以相关文献为基础,对功能性训练的基本内涵、功能性训练实施的原则与方法、功能性训练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对功能性训练方法进行总结,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实验对象:以某普通高校60名篮球选项课的大学生为实验对象。(2)实验分组:对符合实验标准的实现对象进行分组,即实验组(功能性训练方法)大学生30名和对照组(传统训练方法)大学生30名。(3)实验内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30min的实验干预,实验过程中做好无关变量的控制,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组间、组内的差异性,探索功能性训练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应用的效果。(4)实验地点及器材:实验地点为某大学篮球场;依据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体能训练中心编写的《身体功能训练动作手册》标准对实验器材进行把控,确保实验器材满足本实验的需求。(5)实验强度控制:实验过程中采用心率控制法,以最大心率的60%~70%为目标心率。实验过程中每隔10min立即按压脉搏15s进行测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的运动强度进行监测。(6)干预措施: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热身环节均为6~8min,篮球专项技术学习阶段均为30min,拉伸放松环节均为3~5min,内容一致。素质练习阶段均为30min。实验组采用“原地小碎步”“侧身成桥”“交叉垫步跳”“单侧快速提腿”“基本姿势快速转髋”等整体性功能性训练动作,在训练过程中要求提高神经肌肉的准备性,训练过程中注重核心部位性以提高身体整体稳定性,在快速反应阶段,注重反应效率,以整体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满足功能性训练方案的整体需求。对照组采用30m冲刺跑、蛙跳、15min自由慢跑等力量、速度、耐力训练法,实验过程中由1名体能训练教师带领,研究人员全程参与实验,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干预的有效性。(7)测量指标:篮球专项技术选择依据高校篮球选项课的实际情况结合篮球运动技术的专项特点,采取“三角侧滑步移动”“篮下30s快速投篮”“往返2次全场运球上篮”3项指标来评测篮球专项技术2组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实验前后数据分别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篮球专项技术成绩

为了探索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训练方法对大学生篮球运动专项技术水平是否存在影响,实验开始前,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进行实验初测。采用SPSS 20.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检验,以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三角侧滑步移动”“篮下30s快速投篮”“往返2次全场运球上篮”3项指标在干预实验初始阶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角侧滑步移动技术”是篮球运动中防守技术的核心部分,在防守过程中,除了对下肢力量有一定的要求外,对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和多方向快速变换的灵活性要求更高。实验前“三角侧滑步移动技术”实验组大学生成绩为14.73±0.53s,对照组大学生成绩为14.95±0.55s。实验初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初测结果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性(>0.05)。(表1)

投篮作为篮球比赛中最主要的得分方式之一,对投篮人的上肢力量及稳定性、核心部位及下肢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篮下30s快速投篮”除了要求大学生掌握投篮的专项技术动作,还要求投篮出手的速度和身体的稳定性。表1显示,“篮下30s快速投篮”实验组大学生成绩为10.13±1.65个,对照组大学生成绩为9.53±1.65个,且对照组和实验组大学生在实验前测试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性(>0.05)。

全场运球上篮是由跑动中运球、运球上篮整合的技术动作,在全场运球上篮过程中,大学生的身体持续变化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全场运球上篮对下肢力量核心稳定性及上肢对篮球的控制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表1显示,“往返2次全场运球上篮”实验组大学生成绩为46.37±3.63s,对照组大学生成绩为48.17±6.15s。实验初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实验前测试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0.05)。

表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篮球专项技术成绩

以上数据表明,在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的篮球专项技术成绩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组大学生的篮球专项技术水平统计学分析处于相同水平,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篮球专项技术成绩

通过12周的干预实验,实验组大学生和对照组大学生“三角侧滑步移动”“篮下30s快速投篮”“往返2次全场运球上篮”3项指标测试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实验后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大学生的测试结果优于对照组大学生的测试结果。实验组大学生在实验后“三角侧滑步移动”成绩从14.73±0.53s提高到12.25±0.33s,整体增长幅度为16.86%;对照组大学生的“三角侧滑步移动”成绩从14.95±0.55s增 长 到12.48±0.45s,整体增幅为16.56%。“篮下30s快速投篮”测试成绩,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的成绩从10.13±1.65个增长到13.03±0.85个,整体增幅为28.63%;实验后对照组大学生的成绩从9.53±1.65个增长到12.03±1.06个,整体增幅为26.23%。“往返2次全场运球上篮”成绩,实验组大学生由46.37±3.63s增长到31.30±1.89s,整体增幅32.5%;对照组大学生的成绩由48.17±6.15s增长到33.83±3.69s,整体增幅为29.77%。

分析可知,“三角侧滑步移动”通过前脚掌蹬地,从而实现重心的及时转换,需要大学生的脚掌、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以及核心部位的协调用力,这与功能性训练中强调身体运动链,多关节联动的观点一致,与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大学生采用的功能性训练方案:原地碎步跑、交叉垫步跳等动作发展一致,同时功能性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力量的传递效率,发展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是提高篮球防守“三角侧滑步移动”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篮下30s快速投篮”对大学生上下肢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要求很高,与实验组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功能性训练方案:药球过顶砸地、药球—头上扔球等训练方案一致,能有效地发展大学生的核心部位及上下肢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往返2次全场运球上篮”技术中,运球跑动及上篮时,力量从脚底蹬地向上传递包括膝关节的屈伸、髋关节的屈伸等联动反应,同时用上肢将球往篮筐上送出的整体联动。在实验过程中运用的功能性训练方案包括反向式—交换跳、纵向垫步跳等对大学生的下肢力量和下肢爆发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动作。

表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篮球专项技术成绩

2.3 讨 论

通过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30min的干预实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实验后结果发现,采用功能性训练方法训练的大学生“三角侧滑步移动”“篮下30s快速投篮”“往返2次全场运球上篮”3项指标的运动技能测试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大学生,但这并不意味应全盘肯定功能性训练方法而否定传统训练方法,采用传统训练方法的对照组大学生在3项篮球运动技能测试结果上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因为传统训练方法主要通过超量恢复的原理来影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使其专项技术测试结果得到提升。而功能性训练方法强调运动动作模式及身体的运动链以及发展多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通过持续的“刺激—康复”这一过程进行最优化运动表现。然而,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训练方法并不是相对孤立且没有联系的,功能性训练方案与传统训练方案应相互融合,通过不同的训练原则为更优的运动表现服务,不可否认传统训练方法对运动技能发展的益处。因此,将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训练方法进行结合,不断地完善训练方案,才能最优化训练效果,才能提升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在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采用的功能性训练和对照组采用的传统训练法2种训练方案在“三角侧滑步移动”“篮下30s快速投篮”“往返2次全场运球上篮”3项指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比实验后结果发现, 采用功能性训练方案相对于对照组大学生采用的传统训练方案,在3项篮球运动技能方面发展更好。

3.2 建 议

3.2.1 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中可以加入功能性训练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篮球专项运动技能效果。

3.2.2 将功能性训练方法加入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中,要结合篮球专项技术特点,不断完善功能性训练的方案,提高功能性训练方案与篮球专项技术的契合度。

3.2.3 将功能性训练方法加入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中,不可完全抛弃传统训练方法,传统训练方法与功能性训练方法只有互为补充,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篮球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提升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上篮运球功能性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完形填空一则
初中篮球
幼儿园大班篮球运球活动的实践探索研究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篮球突破上篮的技术、配合及训练研究
“双人运球”乐翻天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如何教“三步上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