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上海公共艺术研究

2022-07-25 02:53朱映亭
今传媒 2022年3期
关键词:媒体技术公共艺术数字技术

朱映亭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教育、科技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丰富和满足,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公共艺术由于具有公共和互动等特性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科学的进步带来了技术手段的提升,公共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将数字技术融入其创作过程中,萌发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通过对上海数字技术公共艺术作品的分析与探究,了解现阶段数字媒体技术在上海公共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情况,并在对未来数字媒体公共艺术的发展指出方向的同时,对如何平衡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数字技术;公共艺术;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3-0017-04

21世纪的列车载着人们一起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于是,“数字”又有了全新的含义,不再是枯燥无味的逻辑文字概念,而成了顶尖科学技术的代名词。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的成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公共艺术作为人们生活所接触的重要艺术创作之一,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必然是大势所趋,许多设计师与艺术家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由数字技术创作与呈现的公共艺术,不仅能够满足传统公共艺术带给人们的精神满足和对生活环境的更高追求,同时在技术与内容上呈现出比传统公共艺术更强的交互性、实时性、虚拟性及公共性优势,这也成为公共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日益凸显的重要特征。可见,数字技术包括新材料与公共艺术的结合,都为公共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与探索。本文将以数字技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为主要方向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概念阐述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发展

公共艺术(PublicArt)就是一种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或者是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还可以泛指一切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1]。公共艺术由“公共”和“艺术”两个概念组成,从字面意思看,公共艺术一是要具有公共性,放置在公开的场合,而非博物馆、展览馆或私人收藏等,“公共性”是定义“公共艺术”概念的核心;还要具有艺术性的艺术创作,能够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具有审美性和审艺性。公共艺术作为具有公众性的艺术品,必然将接受公众的审视与评价,因此,缺少與民众互动、交流的艺术都不能算是公共艺术,从公众评价的角度来说,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必然能让公众产生精神上的思考。

公共艺术发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阳光广场”———在阳光下、在广场上公开讨论和交流对于公共事物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希腊式的前公共艺术。古希腊相对开放而自由的公共空间奠定了其公共艺术的基础特征,但由于其当时的社会状态,“阳光”普照的仅是少数贵族,故彼时希腊的艺术还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发展至18世纪,“艺术”的概念才被法国人正式提出,伴随着启蒙主义带来的思想解放,“公共”的概念逐渐为人熟知。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社会大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诞生从根本上影响了西方艺术,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才真正诞生。公众逐渐参与到公共事物中,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形式逐渐被大众化所替代,艺术不再只是贵族的玩物,而是开始面向大众,受到大众的检阅与欣赏。在西方关于公共艺术的政策扶持之下,在一些国家率先出现了与传统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在观念上有所区别的作品,这种艺术就称之为“公共艺术”[2]。

在中国,公共艺术经历了80年代的萌芽、90年代的成长,近几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开始被更多的国人所关注,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公共艺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自信,而公共艺术作为当今国家和城市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起着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同时,还成为了国家和城市的符号与象征,由此可见,我国的公共艺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数字媒体技术可拆分为数字技术与媒体技术两个单独的概念。数字技术即将各类信息转化为二进制数字后进行加工、储存、传播等的技术;媒体技术是数字技术的一部分,随着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时候“媒体技术”可以理解为“媒体”的近义词。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传媒,即以数字化形式传递信息的媒介[3]。所以,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完整的传播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传播媒介只能被动地被观看和理解,它可以更便捷地进行信息处理,甚至能够将多种综合信息同时进行处理。

数字媒体技术除了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多样性,还具有传统媒介技术没有的特点:1.交互性。人们可以对数字信息进行双向操作,具有可互动性;2.实时性。声音、动态图像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时间与互动性实时变化;3.虚拟性。虚拟性是数字媒体极其重要的特点,它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式,结合多种非物质技术进行表现,从而达到传统表现形式无法表现的效果,传达更多元化的信息。

二、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公共艺术

艺术与设计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技术手段与材料工艺的不断进步,为艺术与设计创作提供了新的想法与表现形式,公共艺术领域自然也不例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迅速发展,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新的表现形式,使公共艺术以更加包容和亲近的姿态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并使其被熟悉和认同。数字媒体公共艺术就是在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或表现形式上融入了数字技术或多媒体技术的公共艺术作品或行为等[4],虽然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比较抽象,没有实体,但我们可从数字媒体技术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如灯光、影像中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多种感官方式来进行感受。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中,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向现代化科技发展,对难以通过传统材料来表达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在表现形式方面得到更好地体现。因此,本文将以上海的数字媒体公共艺术作品为例,从技术角度切入,探究数字媒体技术在上海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数字灯光照明技术

将数字灯光技术运用到公共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起初,灯光仅用于照明,是为了增加公共艺术作品在黑暗中的可辨别度;随后,灯光作为公共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使公共艺术更有活力;如今,出现了很多作品,将数字灯光技术作为主体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灯光已然成为了和沙石、金属等同样重要的基础材料,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2018年末,在上海88铜仁路上出现了7个2.2米高的灯光艺术装置,安静地伫立在人行道上,在寒冷的冬夜里散发着桃红色的光芒,温暖了每一个过路人的心(见图1)。这是上海艺术家刘毅为上海铜仁路量身定做的灯光公共艺术作品———《邂逅“光语者”》。“光语者”的身体形象和人类相仿,头部设计却使用了袜子、植物、手提包等别致可爱的生活物件,极具生活气息。用数字灯光技术来勾勒的“光语者”,与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人们不停地相遇,七位“光”之使者好似在上演一出戏剧,由近及远,逐一出现,呼应了以“光”为核心的主题,给冰冷的城市增添了一抹暖意。用数字灯光技术打造的“邂逅光语者”展览,通过公共艺术作品促进了周边人或者物的互动,而数字灯光技术作为这件公共艺术作品的核心,不仅点亮了城市,点亮了上海居民的内心,更点亮了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

灯光在空间中具有穿透性,非实体性,给人易逝感与虚幻感,结合光在空间中的不同形态,给大众带来的体验也变得更加丰富[5]。灯光不是实体,没有固定形状,无法触摸,我们只能用视觉进行感知,但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使它在视觉上的表现力没有受到其他干扰反而更具有力量感,这些表现力是其他艺术材料难以达到的。通过亮度、色彩等的变化对公共艺术作品和空间环境进行渲染,使参与者沉浸在欢快的氛围中。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说,基于数字灯光技术的公共艺术作品所带来的光影艺术也将激发城市经济、文化、社交活力,促进城市夜间经济的发展,助力城市空间的文化建设,以公共艺术提升城市的活力与想象力,用光影揭开城市之美,点亮人们的文化之心。

(二)数字多媒体展示技术

早期的艺术家通过电视屏幕进行艺術探索,时至今日,显示技术已有了巨大的飞跃,生活中也充斥着数字媒体展示技术的身影,从私人的手机、电脑到公共场合的LED电子显示屏等,所显示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丰富,通过跳跃的色彩、图形和影像等进行传达,形成独特的艺术视觉体验,为城市增添了活力,并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使这种技术成为公共艺术的一种新的表现媒介和形式。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正是数字技术与公共艺术相结合的饕餮盛宴,也是数字媒体艺术公共性的一次集中展示,世博会期间,各国国家馆展出了诸多数字媒体艺术展项,以及以数字媒体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展品等,无一不是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产物,其中,中国国家馆的《清明上河图》是最具代表性的数字媒体公共艺术作品之一。

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统绘画版本为创作蓝本,中国馆展出了一幅高6.5米,长128米,是原作30倍大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见图2)。动态的《清明上河图》是世博中国馆采用了数字科技和动画制作,再结合声光电技术融合创作而成,需要12台电影级的投影仪同时工作,整个画面以4分钟为一个周期,展示北宋的昼夜风景。借助大幅卷轴的数字多媒体展示技术,将传统绘画《清明上河图》放大成巨幅3D动画,图中将近1700个人物被数字技术激活,映衬着墙壁底部的流水效果以及船上的人物对白,使整幅图变得生动起来[6]。从高山流水到亭台楼阁,从谈笑的鸿儒到来往的白丁,从黄昏至黎明,一切不再只是凝固在宣纸上的图像,而是鲜活地在观众眼前展现出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与人民的生活状况,历史仿佛触手可及。观众好似置身于汴京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与繁荣景象中,不仅拉近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更使观众对作品产生了深入思考与理解,可谓是一项成功的数字技术公共艺术作品。此外,原作所绘皆为开封城白天的景象,而新作的创作者们借助了新时代的数字技术,首次对夜晚的城市风景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与设计,模拟展现了开封城的繁华夜景,别有一番风味。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视觉上的奇思,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将数字多媒体声音技术加入到整件作品的展示中,旭日初升时引车卖浆人的吆喝声,华灯初上时小酒馆里的猜拳声,从听觉的角度使观众获得了更具沉浸感的体验。

与原作相比,新作不仅仅是将二维、静止的传统艺术以三维、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更是将一件传统绘画艺术作品打造成了能与公众互动、交流的公共艺术作品。相较于使用传统材料进行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使用数字媒体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在时间与空间等维度上进行表现,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的内容或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变化,大大增加了信息量和传播力,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艺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趋势与展望

目前,在数字技术应用于公共艺术作品的案例中,以数字图像显示、灯光、投影等表现形式的作品为主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有更多新技术将融入到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对此,未来的公共艺术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新技术结合。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艺术也将呈现出如下特点:1.展现形式更加丰富。由于时代的限制,现今的许多新技术如AR、VR还不能与公共艺术完美地结合,形成成熟的作品展现给大众。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还会有新的技术出现,并融入到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届时,公共艺术将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在大众眼前;2.交互形式更加自然。未来人们与公共艺术作品交流互动时,将会更自然亲切,并将形成流畅的双向交互,替代现有的单向交互;3.城市文化更有魅力。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发展的高度会对城市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数字技术介入公共艺术,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也更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魅力。

四、结 语

时至今日,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已离不开技术手段与材料的支撑,二者相辅相成,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是当今和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必将对公共艺术的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在基础学科和各种先进技术的推动下,一系列新材料与新技术不断出现,数字媒体技术正是其中之一。数字媒体相对传统的媒介来讲具有明显的开放、互动、虚拟、共享、兼容的特征,对传媒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7]。数字媒体技术的手段灵活多样且综合性強,数字媒体新材料新颖且富有现代性,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为创作人员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想法。此外,在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更符合普通大众与时俱进的审美需求。然而,技术和材料从来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艺术创作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展示新技术、新材料,而是利用新技术与新材料更好地表达艺术。时代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欣赏艺术品也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创作艺术品成为了大众的自由。然而,在层出不穷的艺术作品中,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还只是少数,大多数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艺术作品仅仅是为了展示新技术、新材料,而非将技术当成更好地呈现艺术的工具,这在艺术创作中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因此,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如何更好地平衡艺术与技术是未来艺术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当然,数字技术和公共艺术的结合刚刚开始,方兴未艾,公共艺术的未来必然会比今天更灿烂。

参考文献:

[1]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2] 王沁豳.重庆公共艺术创作的地域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

[3] 陈航.数字媒体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设计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4] 宫明浩.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7.

[5] 张浩光.“光合作用”—作为公共艺术媒材的灯光装置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2.

[6] 唐丽.浅析传统艺术与媒体艺术的跨界设计———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为例[J].大众文艺,2012(23):109-110.

[7] 王磊.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9.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媒体技术公共艺术数字技术
关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创新情境构建体验性语文新课堂
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趋势探索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