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制剂的工艺沿革与质量控制研究※

2022-08-10 00:32张泽国马天翔史光伟田学光盛雪燕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4期
关键词:剂型制剂时期

张泽国,马天翔,史光伟,田学光,盛雪燕

(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中医制剂的历史悠长,早有汤液、药酒之品,后有 丸散膏丹,剂型、用法、用量等已成体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出现,又对药物加工、炮制、制剂的配制等内容进行规范与完善。随着科技发展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又将中医药事业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传统制剂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更规范、更标准。

1 概念演变

笔者参阅相关的领域内古籍文献,古代虽有“制剂”的描述,但一般“制”“剂”是分开论述的,直至明清才出现“制剂”的专门报道[1]。关于“制”,《雷公炮炙论》有相关描述:“既辨君臣,宁分相制。”“其制药炮、熬、煮、炙……直录炮、熬、煮、炙,列药制方。”指出制药的重要性。关于“剂”,一般指剂型,金·张从正《儒门事亲》言:“剂者,和也。”南齐·褚澄《褚氏遗书》言:“制剂独味,为上二味次之,多品为下。”出现“制剂”概念。明·贾所学的《药品化义》又初步将其范畴明确为汤、膏、丸、散等[2]。

2 剂型发展

中医制剂种类繁多,传承悠久,但由于朝代更迭、文献遗失,对制剂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先秦、两汉、魏晋、隋唐等主要历史时期所涉及剂型的文献为研究范围,史志结合,探讨各时期剂型及剂型理论的发展和变化,以理清方剂发展脉络。

2.1 先秦至两汉时期 该时期生产力较为低下,社会形态发生过渡,是中药与方剂及其学术体系的奠基时期[3]。剂型由简单到较为复杂,并出现最早的理论,为后世制剂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所涉及的剂型包括汤、丹、饼、膏、胶、洗剂等20多种,主要方书为《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武威汉代医简》等。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 该时期政局动荡,数朝更迭,医方书佚失,但在秦汉基础上又有发展且呈现过渡趋势。首次记载滴耳、锭、膜、舌下含剂、香囊剂、眼膏剂、药枕剂等剂型30余种,新出现蜜蜡丸、浓缩丸剂型,主要方书有《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等。

2.3 隋唐时期 该时期文化交流频繁,医学得到长足发展,无论是制剂工艺还是剂型理论方面都有了突破性发展,对后世剂型的进一步丰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剂型超百种,新出现嗅剂,首载染发剂、糖浆剂、入烟剂等,代表方书有《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经效产宝》等。

2.4 宋金元时期 此期除制剂工艺全面继承与发展外,剂型理论在各家学说的推动下,也有了系统化发展的趋势,对明清时期的剂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5 明清时期 此期以总结为主,代表著作有《本草纲目》。

3 剂型特点

3.1 液体制剂 现存文献,汤剂最早追溯至《五十二病方》,其载“以水裁煮李实”[4],但无“汤”之实名。《黄帝内经》中的半夏汤是相关“汤剂”的正式记录[5]。有关“汤剂”的文献记载,先秦至明清,张仲景、孙思邈、张元素等医家均认为“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相关液体制剂特点见表1。

3.2 丸剂 丸剂最早载于《五十二病方》[4],而首次以剂型名称出现在《黄帝内经》[5]。《神农本草经》首提“药性有宜丸者”的论述[6]。《肘后备急方》中有关于蜜蜡丸的记载,为后世剧毒药的制备提供经验[7]。张仲景、倪朱谟、张元素等均认为,丸剂能破积聚、逐风冷、消诸坚。相关丸剂特点见表2。

表2 丸剂的种类及特点

3.3 散剂 散剂首载于《五十二病方》[4],仲景先生首提出“散”剂之名,并详述制备之法,后《名医别录》对其有具体的规格及质量的要求[8]。张元素、缪希雍等认为,其不循经络,主治脏腑之积、风气湿痹。

3.4 膏剂 膏剂首见于《五十二病方》[4],如“冶黄芩、甘草相半,即以彘膏财足以煎之……抒其汁”。其有内服,外用之分[9]。相关膏剂特点见表3。

3.5 丹剂 现存文献,丹剂最早记载于《周礼·天官》,炼丹术则出现在《备急千金要方》,丹剂的普遍运用从宋代开始。其按制法分为升丹、降丹,按色泽分为红丹、白丹。功效为祛腐、拔毒、燥湿杀虫。

4 古代工艺研究

古代制剂虽无统一规范或标准,但也有记载。①元·李杲《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言:“古无铁刃,以口咬细……咀之法。”古代汤药将中药咬碎,煎后取汁,这是最早关于汤剂的明确要求。②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提及丸剂、散剂:“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凡筛丸散药……视其色理和同为佳。”意在制丸、散剂时应保持色、形一致。《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提出丸剂大小因病位不同而异,如“去下部之疾,其丸极大而光且圆,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则极小,稠糊面丸者,取其迟化直至下焦”。③《本草经集注》有关膏剂的叙述,将其分为合膏与煮膏:“凡合膏,初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焦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仍下之,下之取沸静乃上,宁欲小生。”

5 质量控制新进展

制剂研究应以临床为导向,最终以疗效为评价指标。为保证用药安全及疗效,建立基于全程质量控制和药效研究体系,是制剂发展的主要思路。①基于“整体观”而逐步实现质量控制全过程[10]。制剂原、辅料来源较多,工艺复杂,致使制剂质量控制的分段化、单元化,各阶段易分化且相关度较差。因此,针对其特点,创建“整体化、数据化、关联化”的质量控制模式已成为必须。②基于“临床疗效”优化制剂研发。随着代谢学、血清药理、谱效学等中药药效研究的深入,该类研究已取得较大成就。③基于“指纹图谱”实现质量检验的个性化控制。从原料入手,系统研究其光谱特征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图谱等,试图寻找该制剂的指纹图谱,以反映其量化指标。

6 小结

目前,制剂生产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配制工艺不统一,质量控制指标单一,原辅料、设备规格不统一,所得产品的质量也将参差不齐。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展望:①从原料药入手,深入研究其光谱特征及HPLC图谱,建立系统化的检验体系。②统一生产、检验设备、试剂的规格及标准,使制剂生产规范化。③生产全过程控制,使制剂质量控制一体化。

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同时结合现代科技与管理手段,遵循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与规范,研发高质量、高标准的中药制剂,提升行业竞争力,是传统中药制剂现代化、产业化的落脚点。中药复方制剂不同于化学药品,单一成分不能体现其整体功效。因此,在制定相关质量标准时,应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多组分、多指标的质量评价模式。

猜你喜欢
剂型制剂时期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不同中药剂型,药效有区别?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FAO/WHO农药固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
益母草不同剂型临床应用优势浅析
2016中国农药制剂销售50强企业榜
抗感冒药的药学分析与合理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