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壮医药线点灸辅治脑梗死恢复期疗效观察

2022-08-10 08:47韦羡萍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补阳气虚血瘀

韦羡萍,郑 静,伍 冠

(广西省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广西 钦州 535000)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表现以半身不遂、偏身感觉障碍、口眼歪斜、失语等功能障碍为主。本研究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壮医药线点灸辅治缺血性中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脑病科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65.33±7.29)岁;病程2周~3个月,平均(37.63±18.70)天;脑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21例,脑叶12例,脑干7例。观察组男26 例,女14例;年龄47~76岁,平均(65.00±7.34)岁;病程2周~3个月,平均(38.76±19.27)天;脑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23例,脑叶11例,脑干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伴发疾病和既往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气虚血瘀证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3]拟定。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脑栓塞,并经CT或MRI扫描证实;②满足中医气虚血瘀证诊断;③年龄45~76岁,病程2周~3个月;④首次中风;⑤肢体有偏瘫,肌力在4级以下;⑥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配合治疗;⑦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内分泌系统疾病或严重感染;③合并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病;④生命体征不稳定;⑤治疗配合较差;⑥头皮有创伤、溃疡。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予常规治疗。根据病情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他汀类调脂稳定斑块治疗。并给予调节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神经保护剂等治疗。同时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

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120g,当归9g,川芎9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地龙9g,三七粉3g(冲服),五指毛桃20g。每日1剂,常规煎煮2次,共取药汁约400mL,分早晚2次内服。疗程为30天。壮医药线点灸取穴百会、四神聪、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医者以右手拇指、食指挟持Ⅱ号壮医药线一端,露出约1cm线头,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吹灭明火,使之成圆珠状火星,将火星对准穴位,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有火星的线头点按在穴位上,1次点按火灭为1壮,每穴2~3壮,每日1次,每治疗6 天后休息1天,连续治疗30天。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42分,分值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越好。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强。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心悸、手足肿胀、口角流涎、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搏沉细9个症候,每个症候0~4分,总分36分,分值越低表示症状越轻。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中相关标准拟定。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肢体活动自如,肌力4~5级。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肢体活动能力显著改善,肌力提高大于等于2级。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肢体活动能力部分改善,肌力提高大于等于1级。无效:临床症状和肢体肌力无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12.40±2.85 6.25±4.14*△ 51.63±6.34 68.75±8.90*△对照组 40 12.13±2.72 9.15±4.53*52.13±6.60 61.50±9.28*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2.15±5.21 11.46±2.97*△观察组 40 22.33±4.90 16.78±4.6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脑梗死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中医认为中风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为气血亏虚,标为风、火、痰、瘀、气逆。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气血不足,正气亏虚,运行无力,血行不畅,瘀阻血脉导致发病。气虚血瘀证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最常见的证型之一,治疗应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主。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的名方。方中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当归养血活血,化瘀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佐助当归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五指毛桃又称为南芪,具有健脾补肺益气、行气利湿、舒筋活络之功[5],可协同黄芪以益气补虚,并可化湿活络。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本草纲目》记载三七“主治止血、散血、定痛”。三七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可通过改善能量代谢、保护血脑屏障、修复神经血管单元、抑制炎症反应等多个靶点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6]。五指毛桃和三七均是广西道地药材,力专效佳,均为佐药。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入五指毛桃和三七粉,较补阳还五汤具有更强的益气活血通络作用,并可化湿消肿止痛。马玉兰等[7]用补阳还五汤合三七粉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可改善症状,减轻残障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并对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有显著改善。

壮医药治疗中风有着悠久的历史,气虚血行不畅,瘀阻脉络,可引起巧坞(大脑)、龙路、火路及其网络部分堵塞不畅,发为中风。壮医药防治中风病多采用药线点灸、药物内服等多种方法,疏通龙路、火路,使气血恢复平衡,调理巧坞(大脑),促使人体康复,临床疗效确切[8]。壮医药线点灸是采用特殊药液浸泡所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用火星灼灸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温热效应和药物刺激局部皮肤,通过经络传导,发挥调节人体阴阳气血、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壮医药线点灸还可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从而影响组织细胞的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9]。壮医药线点灸主要取穴百会、四神聪、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百会穴为督脉经穴,位居巅顶,别名“三阳五会”,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贯达全身,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针灸大成·治病要穴》记载“百会:主诸中风”。表明百会可用于治疗中风,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太平圣惠方》记载“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表明四神聪具有镇静安神、清利头目、醒神开窍的作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曲池、合谷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原穴,药线点灸曲池、合谷可振奋阳气,调理气血、通经活络。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药线点灸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可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扶正培元,强身健体。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经穴,同时也是足三阴经交会穴,药线点灸三阴交穴可健脾益气,补益肝肾。壮医药线点灸上述诸穴,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脏腑阴阳、补益气血、活血通络、温经散寒、开窍醒脑,从而增强大脑神经信息传递,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何龙等[10]采用“益气调血、醒脑通络”药线灸疗法点灸百会、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减轻脑神经损伤,提高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提高运动及平衡功能。

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壮医药线点灸辅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补阳气虚血瘀
补阳还五汤通过NLRP3/caspase–1调控大鼠髓核细胞退变的机制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话说血瘀证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FNA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研究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