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2-08-11 07:44顾树江张春铭张娇陶源徐俊林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21期
关键词:鸣音胃肠功能肠梗阻

顾树江 张春铭 张娇 陶源 徐俊林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北京

肠梗阻在急腹症中占比较高,是一种因盆腔、腹腔炎症、腹部手术以及肠管病变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于肠道组织中不能正常运行和通过。肠梗阻依照其疾病特点可以划分为不完全性肠梗阻以及完全性肠梗阻,病情进展快,发病率高,病情迁延难愈,具有较多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对患者正常生活以及工作具有直接影响[1]。以往,临床针对急性肠梗阻所采取的措施以手术治疗为主,经过临床观察发现手术并不能解决某些粘连所引起的梗阻,在手术结束后大多数患者存在继发粘连以及梗阻现象,甚至会出现更为广泛的粘连。经有关调查研究显示,粘连性肠梗阻于肠梗阻患者中所占比例为40%~60%,因手术所引起者占80%,患者因多次手术治疗产生严重痛苦感,经济负担加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发展,目前临床针对肠梗阻主要采取药物干预、调节电解质、胃肠减压等相关保守治疗措施,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为此本文展开对照研究,旨在分析不完全性肠梗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84 例,遵循方便抽样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34~72 岁,平均(53.68±3.24)岁;病程1~17 d,平均(8.64±1.07)d;体重 指数21.04~26.45 kg/m2,平 均(23.54±1.42) kg/m2。观察组男31 例,女11 例;年龄34~71岁,平均(53.64±3.21)岁;病程1~18 d,平均(8.56±1.04)d;体重指数21.17~26.27 kg/m2,平均(23.27±1.12)kg/m2。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中医恶性不完全性肠梗阻诊疗指南》中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②具备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者;③经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检查确诊者;④临床资料完整者;⑤治疗期间积极配合者。

排除标准:①具有凝血功能障碍、感染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其他类型肠梗阻、肠道肿瘤以及消化道出血者;③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女性;④近期应用相关药物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者。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措施,包括禁食、适当运动等,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变化,同时采取补液措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依照患者脱水程度以及性质补充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及额外丢失量液体,根据电解质测定结果调整补液成分,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及中毒,一般用药方案为广谱抗生素+抗厌氧菌药物。观察组加用厚朴三物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厚朴15 g,生大黄6 g,炒枳实12 g,炒莱菔子10 g,砂仁6 g,川楝子9 g。辨证加减:气滞血瘀证者增加赤芍10 g,丹参15 g,桃仁8 g;寒凝肠腑者增加小茴香10 g,附片6 g;腑气不通者增加莱菔子30 g;饮食停滞者增加焦山楂15 g,炒麦芽20 g;热结便闭者增加芒硝6 g。上述药物采用400 mL 沸水煎煮以后分早晚2次服用,1剂/d,连续用药2周。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①临床疗效。a.显效:患者治疗后不完全肠梗阻相关症状消失,排气、排便通畅;b.有效: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明显好转,但是偶尔还会出现肠鸣音以及呕吐等相关症状;c.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以及胃肠功能未见改善,甚至存在呕吐以及肠鸣音等症状加重的现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②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统计患者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③血清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h)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h)

组别 n 首次排气时间 肠鸣音恢复时间 首次排便时间观察组 42 25.85±4.11 17.29±4.26 41.05±5.85对照组 42 41.25±5.69 24.42±4.12 54.57±6.42 t 14.219 7.797 10.088 P 0.000 0.000 0.000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TNF-α、IL-1β及IL-4水平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n TNF-α(pg/mL) IL-1β(pg/mL) IL-4(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2 70.25±7.15 28.86±4.19 33.76±3.51 17.19±1.81 55.86±7.15 76.49±7.62对照组 42 70.69±7.25 41.28±6.36 33.71±3.25 22.28±2.14 55.78±7.29 64.58±7.16 t 0.280 10.568 0.068 11.769 0.051 7.382 P 0.780 0.000 0.946 0.000 0.959 0.000

讨 论

肠梗阻属于肠内容物传导障碍诱发的急腹症,临床根据其病情特点将其划分为完全性肠梗阻以及不完全性肠梗阻,因肠梗阻病因较为复杂,与肠道炎性狭窄、手术操作及消化道病症具有密切联系[3]。在中医学中,不完全性肠梗阻属于“肠结”“关格”的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手术后浸润损伤组织,肠道血脉瘀滞,出现气血不畅等现象,胃肠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受阻[4]。目前肠梗阻的中医治疗原则以行气散结、攻下软坚及通里止痛为主要[5]。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更优;对照组TNF-α、IL-1β 及IL-4水平均高于观察组。分析原因,以往临床上针对不完全性肠梗阻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措施,通过药物干预可以促使患者在短时间内缓解临床症状,对于减轻疼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长期用药可导致患者出现明显耐药性,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可见不完全肠梗阻采取西药治疗,效果不佳[6-7]。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肠梗阻特征主要为痛、吐、胀、闭,不通则痛、气滞则胀、气逆则吐,可见“通”为肠梗阻患者中医治疗的主要原则。厚朴三物汤具有温中止痛、行气化湿的功效,其中大黄、枳实可破气消积、行气导滞,能更好地发挥破瘀散结的功效,有效改善患者腹部胀痛症状,有利于缓解排便障碍;厚朴具有行气消积的功效,常用于腹胀、胀痛的治疗;莱菔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通腹之效。上述药物随症加减、灵活应用,充分发挥了益气健脾、清热利湿、攻积导滞、软坚散结、润燥滑肠、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8]。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互补性,西医治疗可弥补中医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方面存在的不足,而中医治疗能够弥补西医治疗无法防止毒素吸收、改善肠胃循环方面的缺陷,两种治疗措施联合应用,具有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治疗期间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在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同时可以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有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鸣音胃肠功能肠梗阻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分辨肚子咕噜声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
改良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直肠癌Dixon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