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08-13 11:28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崔馨月
内江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必修课实验课创新型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崔馨月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其创新教育的开展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有所助益。本文结合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部署,以某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某高校在进行创新人才教育教学中的的不足。为此,本文从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创新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给出建议,提出“文献+知识”的授课内容,“项目式”教学法,“教学+实践+实验”三循环实践模式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1 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1 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1]。”为此,实现我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路途任重而道远,“但是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习主席在论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如是说。因此,在面对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大的背景下,高校更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努力开展创新教育教学,为实现科技兴国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2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通常会直接作用于我国各个行业的不同岗位。由此,高校在进行人才的培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需要拥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还是要拥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这样才可以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从基层发挥创新能力,才可以促进全国的现代化,各行各业的现代化。

1.3 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培养的重要性

在如今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中,通信是民生之本,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西方诸国对于我国的技术封锁,核心技术被他人“掐脖”,以及“孟晚舟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意识到通信工程对于我国的重要性。所以,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且义不容辞。

如今,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基层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基地,其人才的培养对我国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而通信工程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专业和重要领域,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

2 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以某高校为例

本节某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整体安排部署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该校培养方案,课时分配,以及实验实践三个方面的创新培养进行分析研究。

2.1 从课程安排分析

根据该校2021届毕业生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安排进行分析可得,该校的整体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专业必修课,通史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这五部分课程所组成。其中占分量较大且总学时较多的课程为通识必修课,其中共涉及29门课,60个学时。其次是专业基础课,共12门课,总计学分51个学分。但其中专业实践课与专业必修课所占的学分分别为23个学分和21个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的学分为8.5个学分。在整个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全程共计163.5个学时。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其中基础专业课占大学四年总上课比例的31.1%,专业必修课占大学四年总学分的12.8%,专业实践课占大学四年总学分的14.06%,但通识必修课却占总学分的36.7%,见图1。

图1 课程分布图

由此可见,通信工程专业作为创新教育的重点专业,其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必修课却在学生的总课时中占了不到50%,其中的创新教育均涉及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实践课中,但由于通识必修课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巨大,专业实践课与专业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小,从而导致学生对自我专业性认知不清,自我专业了解不够,将过多时间放置于通识教育的学习与研究中,更何谈自我专业的研习与创新。其培养机制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多思路,少实施”[2]的大环境下,没有形成真正适用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学习的机制。

2.2 从课时分配分析

从该校课时分配以及课程学习时间可以分析得出,该校在大一时期所进行的所有学习很少涉及专业知识,仅仅停留在进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和电路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大二期间,才初步涉及专业相关内容的学习,开设了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实训、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其中模拟电路应用实践、电子工艺实训作为该专业的实践动手与创新课仅仅只占了1分或2分的学分与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的学分相同。在该校大三、大四期间,所开设的课程均为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或专业实践课。两年学习时间中,其专业实践课仅只有3~4门,这些课程均是2分的学分课程,其上课频率为每星期1节。

由此分析可知,从课时分配上来看,在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型培养上,出现了“主次不分”的课程分配。具体是指,在学生进入大学校的第一年或第二年,此时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学生对于专业兴趣浓厚,且对于未来的发展迷茫,而此时课程着重进行的则是通识教育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实践,专业创新的重点培养,使学生对于专业的好奇心与兴趣大大减弱。当在大三或大四学期进行专业培养时,面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以及升学压力,此时学生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自我价值没有明确体现与实现,对于自我专业未来前景模糊不清,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前途未卜,对专业热点不够清晰明辨。

2.3 从实验实践分析

从该校的实验课安排以及社会实践进行分析来看,所设计的专业实践课仅仅只有大学物理实验课,电子工艺实训,电子CAD,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以及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共计23个学分,其中考核方式均为考查形式。除此之外,在专业必修课中,还专门设置了该课程的相关实验课,此实验课的课时数仅为专业必修课课时数的1/4,且考核方式为考查。其中的社会实践大多为学生自己寻找实践企业,自己撰写实践报告,教师通过评判教学报告的好坏来评定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成效。

由此可见,该校在进行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首先,专业实践课程数量较少,难以实践和巩固在专业必修课中所学习的知识。其次,在进行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实验课的考察形式上,考查形式较为轻率,使学生不会过多重视实验课与实践课的重要性,导致学生难以重视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效果减弱。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社会实践的单位和企业,其自我实践的安全性,以及合法利益难以保障。

3 构建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通信工程创新教育的开展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结合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与师资力量,通信工程专业自身的专业需求,和社会对于通信人才的需求,在构建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本文提出“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创新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图2 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在培养方案与课时分布上: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开展创新教育教学

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在以往学校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知识”的授课内容。具体是指,将上课基础知识与近期发表相关专业领域文献相结合,明白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在课下,学生对相关文献进行预习,梳理思路与方法。在课上,老师将相关知识与文献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即培养了创新型专业的学生,又可以让学生明确专业前沿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文献能力,处理有效信息能力,是将古板知识与前沿方向有效结合。

从课程比重上来说,对各类课程进行合理分配以及合理安排,将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用必修课,专业实验课,专业选修课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安排,减少非专业课的比重,加强实验课的比重与学分,让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的学习与深究,加强学生对于自我专业性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开拓专业不同方向的学习与研究。

从课程时间上来说,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大一大二时期,积极开展各项专业课基础课与必修课的学习,让学生清楚的认知自我专业的行业需求与专业需要,趁热打铁,培养基础能力扎实的创新型人才。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对于专业实验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创新能力强,动手实践性强的课程,建议进行论文或项目设计以及期末答辩的考察方式,让学生在论文阐述中学习与巩固基础知识,在项目学习中明确前沿专业热点,用考试来强化基础,梳理内容体系,建立“学习+实践”的考核形式,从而让学生清晰自己的职业定位与未来规划。

3.2 在课后实践实验锻炼上:加强校企合作培养,落实实践创新锻炼

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应将教学与社会实践,课堂实验有效结合,形成“教学+实践+实验”三循环实践模式。例如,在移动通信基础知识这门课学习完以后,如果当前所学基础知识为当今移动设备的硬件设备以及硬件设备的具体作用。在学完这方面内容以后,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同学去相应的企业进行实地的实践的认知与学习,从而增强专业知识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此为“一循环”。随后对考察内容进行知识回顾与分析,分析讨论课本知识与现实专业知识的差别与联系,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此为“二循环”。随后,在该课程的实验课上,进行相应知识的实验学习,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及其感想,此为“三循环”。这样就将“实践、书本、实验”三者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巩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社会实践课程上,应落实社会实践内容,完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学校应积极的与企业进行实习生实践合作。通过企业评价,自我总结以及老师查阅方式来评定最后的实践成绩,而不是单一的以纸质化文件,来全盘评价此次社会实践的好与坏,切切实实的将社会实践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学生,从而有效发挥社会实践与学生锻炼之间的关联性。

3.3 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上:增强专业认知热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与专业热点的把握。从学校层面,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比赛,积极开展专业知识竞赛,“以赛代教,以赛[3]代培” ,从各项比赛或者是举行各种学术竞赛,来增加学生对于专业荣耀感,让学生从参加比赛中,从实践中明白自我专业的重要性,明确自我认知,清楚未来自我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以及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流。创立“卓越工程师”班级,其目的是为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了一批技能全面,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基础扎实的创新型人才。在选拔与考核上,应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编程能力,创新能力这四方面进行。最终选出30~40名学生来进行专门的创新培养。在课程设计上,设置实践与课程为一体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旨在在项目中让学生探究专业知识,明晰专业前沿热点,通过自我考验、自我学习的方式完成项目,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此类创新型人才在以后的工作或者是的科研中,仍然会保持着在课上所运用的项目学习的相关方法和技能,继续的发挥自己的专业性,紧跟专业热点,紧随时代脉搏,来进行创新与研究,这类人才也正是国家及社会所需的技术型创新人才。

从学生层面,打破“先追求学分再追求学术”的观点,改[4]为“在追求学术中获得学分”的新观点,良好的学业成绩记即便是学生们进入大学的敲门砖,但是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分数和绩点,树立知识运用和创新的正确价值导向,把自身学习放入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大视野大格局中,而要学会从专业中寻找学术兴趣,树立学术志向,追求在学术中完成自我的实现和自身的发展。

4 结束语

在高校高等教育的教学中,应该积极融入创新教育,这不仅仅是完成国家对于专业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重大需求,也是为了增强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明确职业规划的必然选择。为此,“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创新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为推进民办学校创新教育改革和缓解社会对于技术性人才的人才压力的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猜你喜欢
必修课实验课创新型
鲸宝宝的必修课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有趣的实验
“驯龙高手 成为自己的路上,分离是必修课!”
凉山羊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