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问题情境探究”混合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2022-08-13 11:28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曹秀君
内江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曾 薇 曹秀君

本文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介绍了“雨课堂+问题情境探究”混合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实践探索。教师依托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进行问题情境探究式教学,目的在于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 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是医学生在大一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授课学时有限、学生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等因素的限制,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获取的教学反馈也不及时,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随着网络资源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在线教育教学资源占据了重要的席位。在线教育资源因其内容丰富多样、不受区域限制的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学习,但在线教育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存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的缺陷,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1]。因此,如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兴的在线学习进行有效合理的结合是在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2 混合式教学概述

混合式教学也称为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在网络学习(E-learning)的基础上引进面对面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将资源丰富的在线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关联和融合[2]。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传统课堂中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优势与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多样性及灵活性,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最大化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的“混合”主要体现在教学场地的混合、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混合、教学资源的混合以及技术应用的混合,如图1。

图1 混合式教学的“混合”形式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推动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合理融合,利用信息化工具和平台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3]。因此推行混合式教学成为各大高校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是高校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教学改革。由此,《有机化学》的课程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3 “雨课堂+问题情境探究”混合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实践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成为线上教学的主要依托。雨课堂是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联合推出的一款智慧教学工具,它依托微信,可以与Power-Point有效连接,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可以通过雨课堂完成考勤、教学资料的发布、批阅及统计,使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更加多样[4]。

有机化学问题情境探究式教学则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以有机化学问题为核心,以有机化学问题情境为平台,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教学过程,着力于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雨课堂+问题情境探究”的混合是“互联网+教育”的实际的应用,借助网络的优势,加上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善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存在的弊端,取长补短,真正实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中心。在《有机化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依托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情境探究式教学为主,进行混合式教学,见图2。通过“雨课堂+问题情境探究”混合式教学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多元化、多样化,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连接争取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

图2 “雨课堂+问题情境探究”混合式教学框架

3.1 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进行学情分析。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对象是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0级的大一新生,学生进校平均分均为571分(省控线本一理529分),本身具有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潜力。但开学初期大部分学生还未能适应大学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氛围,自学能力较差,需要老师为他们安排好各项学习任务,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有机化学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及学习兴趣,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

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陆阳主编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有机化学》,教材内容适合医学院校的学生,难度中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个性发展,教师结合学生情况修订教学大纲及计划,结合教学大纲制定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并制作教学课件。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源,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前沿研究文献、慕课视频、及参考书目,按章节建立有机化学问题情境资源库。教师将资源分为课前预习、课中练习和课后复习三部分别上传至雨课堂,分类建立资源库以备用,见图3。

图3 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及应用

3.2 教学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共48学时,教学内容共计15章,教学任务重,因此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将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有效的进行预习,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慕课视频、录制微课、制作前测试卷,将慕课或微课视频和前测试卷上传至雨课堂,建立预习资源库。课前教师在雨课堂发布预习资源并以公告的形式提醒同学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前掌握基础知识,发现难点并提出问题,也可在雨课堂下留言。雨课堂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试卷完成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教师课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结合学生留言可以提前知晓学生的知识难点在哪,提前针对重难点知识设计问题情境用于课堂讨论。

(2)课中互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本次课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带着问题进入教室的。教师在课前或课堂上通过雨课堂发布课前测试,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经过前测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在课堂上以问题情境探究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以糖类一章中单糖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在课前将慕课预习视频通过雨课堂推送给学生并发布一套预习测试试卷。通过雨课堂对预习测试的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学生的具体答题情况及每道题的正确率。基于学生的试卷分析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了详细地了解,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葡萄糖的变旋光现象与环状结构的联系切入,结合醛与醇亲核加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设计问题情境,见图4。在课堂上学生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导,积极主动进行思考葡萄糖的变旋光现象、环状结构与醛酮亲核加成反应的关联,完成相关的课堂练习,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并掌握单糖环状结构的形成过程以及相关的性质特点。

图4 问题情境设计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利用雨课堂多样的互动功能,比如用弹幕或随机点名的方式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的注意力随时保持集中。教师也会在课堂上实时发布课堂练习或讨论,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和巩固,和学生一起及时查看答题情况的统计数据,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马上得到学习反馈。

(3)课后总结。课后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复习资料,资料主要包含复习课件、课后作业或者课后测试卷。学生利用雨课堂完成复习并提交作业,教师通过雨课堂的数据统计查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及掌握情况,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发布群公告或在下一次课的课前几分钟对上次课重难点知识、常见问题进行总结。教师在课后也要及时对本次课进行反思和总结,主要找出存在的不足,比如设计的问题情境能否达到教学目标,习题是否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本次课课前-课中-课后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等。教师通过课后总结及时进行改进,以促进教学改革。

3.3 教学效果评价

检验教学改革是否有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则是关键。结合雨课堂对课程情况的数据分析、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效果评价,主要评价了以下三个方面:①线上线下互动效果。师生间线上线下的互动明显高于传统课堂,且多为有效互动;②教师能力发展的成效。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更多混合式教学工具的使用技能,丰富了与学生交流的途径。教师通过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及教学创新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③学生的学习成效。对实施教学改革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更接受“雨课堂+问题情境探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此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也让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增多,学生更愿意和老师交流。

4 结束语

将“雨课堂+问题情境探究”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有机化学》课程中,经过教学改革实践,主要有两方面的成效:一方面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结合雨课堂教学平台,开发多元化教育教学手段,拓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将有机化学问题情境资源库与雨课堂有机结合,转变课程教学方式,进行问题情境探究式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