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

2022-08-20 09:32卿前龙曾春燕
城市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价值链粤港澳大湾

■陈 明 卿前龙 曾春燕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不确定性影响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供应链日益呈现出分散化趋势,我国科技创新也面临更复杂的局面,保障技术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安全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苏晓艳、李镇南,2022)[1]。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虽然拥有较好的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但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技术变革等方面与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仍存在差距。坚持以创新驱动推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畅通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那究竟该怎样进行科技创新呢?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一条可行路径。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供给质量不高,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够,引领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不明显,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因此,探索以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不仅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有效落实,而且有助于保障我国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对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制造服务业的支持,服务化是制造企业产品质量升级的重要途径。制造服务业显著增强了制造业企业创新质量、能力和效益,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张昱、曾倩,2019)[2],是制造技术腾飞的翅膀,在科技创新中处于关键性地位(罗军,2020)[3]。学术界对制造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主要从产业集聚、融合、开放等视角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率、技术进步、高质量发展及价值链攀升等的影响,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具有积极的空间外溢效应,提升了本地企业的创新效率(孟文强、刘静涵,2022)[4],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及其与制造业融合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彭芳梅,2021)[5],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全球价值链能级(韩永辉等,2022)[6]。当然也存在不同意见的,陈晓峰、周晶晶(2020)发现不同行业和不同城市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具有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7];苏晓艳、李镇南(2022)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已过度集聚,抑制了该地区的企业创新水平[8]。以往文献从多个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但仍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首先,已有研究关注的是生产性服务业,较少考虑高质量制造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其次,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国家与省级层面的数据进行探讨,而将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应该更有意义。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制造服务业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问题,并以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全球创新链、推动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提供借鉴。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梳理了制造服务业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影响科技创新的作用理论机制,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推导出用于实证检验的计量模型,推进了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第二,从城市层面检验制造服务业影响科技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并考虑了动态变化影响,最后验证了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影响科技创新的作用渠道,为我国制定大湾区发展的有效政策、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供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为正,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随着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活动中,企业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对于制造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多,在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高端制造服务业投入对打破低端锁定实现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高端制造服务业融合到制造业生产中,能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全面嵌入和服务企业生产制造的各环节,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高端制造服务业投入,扩大了先进生产服务要素供给,使制造业获得了较高技术水平的中间服务,直接改善了现有制造业的要素投入水平,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突破现有创新技术门槛(韩峰、阳立高,2020)[9]。其次,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降低制造业的投入成本,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国际分工地位,使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并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进而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带来更多资金助力研发活动的开展(黄先海、诸竹君,2021)[10]。再次,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带来资金、信息等服务,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加高效的生产性服务,有利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规模经济效益(王文成、隋苑,2022)[11]。基于此,提出假设1如下:

H1:制造服务业发展有助于促进本地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当本地制造服务业发展起来后,当地的人才、知识、先进技术等要素会流向周边地区,有利于扩大周边地区的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以及高端产品市场,进而有助于提高周边地区的科创水平(孟文强、刘静涵,2022)[4]。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发展差距还较大,城市间的要素自由流动还没有达到高度一体化,城市间的技术空间溢出效应依然存在。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假设2如下:

H2: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

(二)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与本地吸收能力及所处价值链地位有关

制造服务业除了能直接全面融入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环节来促进创新水平提升外,也会通过影响资本、先进技术等要素的积累,间接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先进研发能力、高效的管理水平以及品牌服务体系,当较为滞后的企业通过成功融合制造服务业带来的技术和经验,具有弯道超车能力,同时也会引起其他企业模仿、学习、竞争及合作,进而实现高效的创新产出(王恕立、吴楚豪,2020)[12]。但不可忽略的是,首先,由于制造服务业属于技术复杂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其能否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相容,需要相应的制造业企业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吸收能力,如果相应的制造业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干中学能力弱、不能消化吸收技术复杂度较高的生产服务技术,那么与制造服务业融合可能会加重其成本负担,最终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发展(陈明、魏作磊,2018)[13];其次,制造服务业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与企业所处价值链地位有关,如果其所处价值链地位越高,对制造服务业提供的中间产品的依赖性越强,与制造服务业带来的高技术要素的融合可能越容易,最终带来更为显著的创新效应(Bai Zhuoran等,2019)[14]。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3: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与本地企业吸收能力有关,吸收能力越强的创新效应更明显。

H4: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与本地所处价值链地位有关,所处价值链地位越高,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就越明显。

三、模型、变量及数据

(一)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假设1,本文构建如下动态面板模型来检验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可能存在的正向作用:

其中i为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11座城市,t表示年份,考虑数据的可获取及衡量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6年到2019年。lnin为科技创新变量的对数,lnini,t-1为科技创新变量对数的滞后一期,用来反映动态变化情况;ms为制造服务业发展增加值增长率;X表示相应控制变量;α、β、γ为对应系数;η表示城市固定效应,λ表示年份固定效应,ε表示随机误差项。

为了验证假设2,本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制造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外溢效应,设定如下:

其中Y为解释变量矩阵,B为相应系数矩阵;φ、θ为空间外溢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且Wij为1表示i与j两市相邻,为0表示i与j两市不相邻。

为了验证假设3和假设4,本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具体如下:

其中,me为理论分析中衡量本地企业吸收能力和价值链地位的中介变量,ξ为相应系数。

(二)变量度量及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科技创新水平

为了更好对应制造服务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本文借鉴 Hashmi(2013)[15]、王鹏和梁国芝(2021)[16]等思路,从科技创新产出的角度出发,采用每万人的专利授权量来衡量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

2.解释变量:制造服务业发展水平

制造服务业的产出水平决定了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因此选取制造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来分析制造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在计算中本文选取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srt)、信息服务(its)、金融服务(fs)等三大行业增加值数据,计算每行业数据增长率,相加后求出算术平均数,并以此来衡量制造服务业发展水平。原始数据来源于2007—202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鉴》《澳门统计年鉴》及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统计年鉴。为了口径一致,香港和澳门的增加值数据按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来进行换算。

3.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研究,除了制造服务业发展外,影响科技创新的变量还有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城市产业结构及教育文化水平等。基于此,本文选取的宏观环境方面的变量主要有用出口总额占该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衡量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open)、用FDI占该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衡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该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代表该市(地区)的产业结构(sis);选取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代表该市(地区)的教育文化水平(edu)。

由于香港和澳门的最新数据只更新到2019年,考虑一致性,因此本文采用2007—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面板数据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7—202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鉴》《澳门统计年鉴》及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统计年鉴。变量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及平稳性检验

面板数据易产生多重共线性与异方差的问题。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表2):制造服务业发展水平(ms)的对数与外商直接投资占比(fdi)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6045,通过考察方差膨胀因子后,发现所有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最大为1.5758,这说明本文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变量一阶差分后LLC、IPS和ADF平稳性检验表明了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中,Pedroni检验的Panel PP值为-23.2537、Panel ADF值为-4.6328、Group PP值为-20.1854、Group ADF值为-5.3658;Kao检验中ADF统计量为-4.3376,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不拒绝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因此不存在虚假回归。

表2 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和平稳性检验结果

(二)基准回归

在回归分析时,本文将控制变量依次纳入逐个分析,最后再全部纳入模型。另外,本文还采用稳健性标准误进行动态两步系统GMM估计来修正可能存在的异方差(表3)。表3中方程(1)为不考虑控制变量的回归,方程(2)~(5)逐个纳入控制变量,方程(6)为控制变量全部纳入的回归。由表3可知,所有方程Wald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显著,设定合理;Sargan检验统计量结果显示,所有统计量P值均大于1%,说明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拒绝“所有工具变量都有效”的原假设,模型所采用的工具变量有效;扰动项相关性Arrellano-Bond AR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AR(1)的P值<1%,AR(2)的P值>1%〕。具体分析如下:

表3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回归结果

第一,表3中方程(1)~(6)均表明了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显著性检验通过,假设1得到验证。说明2007—2019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服务业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大湾区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这主要因为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学习和模仿由制造服务业发展带来的高端服务技术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提升了当地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了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制造服务业发展,在降低制造业投入成本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资金、信息等服务,使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并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提升了企业技术水平,培育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从表3中方程(1)~(6)也可以看出,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比较弱,以方程(6)为例,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发展每增长1个单位,其科技创新水平仅增长0.0583%。究其原因可能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主要由服务构成的高端科技创新链条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还主要集中在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加工和制造层次,导致其难以瞬时融合由制造服务业发展而带来的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服务技术。这也反过来说明,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水平所产生的作用需要该国生产技术超越一定门槛,间接验证了陈明、魏作磊(2018)[17]得出中国生产服务业存在着门槛且生产率提升效应不明显的结论。

第三,从滞后变量看,方程(1)~(6)的lnini,t-1在1%的水平下均显著且为正,表明了引入被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合理性,也说明了科技创新水平具有较强惯性。在控制变量中,对外贸易开放程度(open)、外商直接投资占比(fdi)、产业结构(sis)和教育文化水平(edu)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表明出口总额占城市生产总值比重、FDI占城市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城市生产总值比重越大及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万人)越多,就越能促进本地的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三)内生性检验

虽然前面采用的动态GMM方法有利于减少内生性干扰,但为了进一步避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而导致估计偏误,应寻找一个与制造服务业发展高度相关,但与科技创新水平不相关的变量作为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工具变量。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借鉴陈明等(2022)[18]做法,以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表4第(1)列为加入制造服务业发展滞后项的回归结果,显示出制造服务业发展滞后一期估计系数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从识别不足的相关检验来看,制造服务业发展滞后项的工具变量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同时从弱工具变量检验看,相应的F值均显著大于10%偏误下的临界值,排除了存在弱工具变量这一问题;综合起来可知,使用制造服务业发展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为有效。表4第(2)列和第(3)列分别报告了工具变量为制造服务业发展对数滞后一期和异方差处理后的回归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第(2)列和第(3)列变量的显著性基本保持一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这与表3的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再次证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其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表明前文结果稳健。

表4 工具变量检验结果

(四)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前文的面板回归分析了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的直接影响,但考虑到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体,本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可能受到本地和邻近城市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双重影响,因此下面将参考王鹏和梁国芝(2021)[19]思路,分别利用地理距离、地理邻近以及经济因素测算空间权重矩阵,通过空间杜宾回归探讨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的间接影响。从表5可知,ρ在邻近权重、地理权重及经济权重下的标准误回归为正,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了科技创新水平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制造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邻近权重、地理权重与经济权重下的系数分别为0.9473、1.0265和0.9834,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其他地区制造服务业发展对本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产生了正的作用,假设2得到验证。说明了本地区的制造服务业发展起来后,有助于扩大邻近地区的高端产品要素市场,提高了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同时,整体上看,表5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回归结果基本与表3结果一致,说明了不仅本地制造服务业发展显著促进了该地的科技创新,而且其他邻近城市的制造服务业发展也对本地的科技创新产生促进作用。

(五)稳健性检验

因为前面采用不同回归方法是一种稳健性讨论,下面对稳健性的讨论主要采用代理变量法和时间因素等方面进行。

1.主要变量的替代。前文对制造服务业发展采用增加值增长率来进行计算,本文直接对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增加值取对数重新进行回归,来检验制造服务业发展这一变量的稳健性。同时,按照Zi-Lin He等(2016)[20]可能存在“专利泡沫”思路,采用有效专利申请数对科技创新水平指标进行重新估计。表6的第(1)和第(2)列分别报告了相应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除少数控制变量显著性有所改变外,关键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均与原模型一致,前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得到验证。

2.非线性影响。为了探究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影响,本文将ms的平方项ms_sq加入方程(1)中重新进行估计。实证结果见表6第(3)列,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系数的回归结果与表3进行对比,发现仅在系数大小和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但ms_sq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没有带来显著的非线性效应,也说明了原估计结果稳健。

3.考虑时间因素。本文在稳健性检验考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个节点,将计量方程设定如下:

其中,Tt为时间变量,将2007—2008年设定为0,2009—2019年设定为1,以剔除时间趋势带来的偏误,回归结果见表6第(4)列。其与表3的结果基本相同,再一次证明了前文的结果是稳健的。

表6 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进一步分析

(一)制造服务业的细分行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水平影响的分析

为了分析不同制造服务业细分行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本文选取了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来对此进行分析。表7给出了不同制造服务业细分行业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影响的两步系统GMM动态回归结果。

从表7可以看出:总体上,制造服务业细分行业发展均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这说明了制造服务业细分行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软要素”服务技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本地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比较各制造服务业细分行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发现,信息服务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再次是金融服务。这符合现实情况,随着我国原属于制造业的服务被逐渐分工出来后,属于生产服务核心层的信息服务和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得到了关注和重视(陈明等,2019)[21],大幅提升了企业技术研发成功率。另外,比较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符号发现,其与相对应表3中的基本一致,仅是显著性和系数大小稍有差别,这说明了控制变量选择正确,更表明了前文实证结论的稳健。

表7 细分服务行业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二)影响机制检验

1.本地吸收效应。考虑到制造服务业发展可能会直接提高制造业企业技术水平,还可能与企业研发活动R&D结合,通过技术溢出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强化对技术的吸收能力,因此,为了分析本地吸收效应在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影响中的作用,本文借鉴张杰等(2011)[22]思路,用R&D来表示本地吸收能力,用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占当地生产总值比重来衡量,借用前文设定的中介效应模型(3)和(4)对此进行分析。R&D的原始数据来自相应年份各区(市)统计年鉴。表8第(1)列结果显示制造服务业发展估计系数为正,表明制造服务业发展推动了本地吸收能力提升。表8第(2)列显示R&D×lnms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假设3得证,制造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先进技术通过本地吸收效应促进了当地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表8 影响机制分析

2.价值链地位效应。为了分析所处价值链地位效应在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影响中的作用,本文借鉴Koopman等(2010)[23]思路,构建地区价值链地位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vc为地区价值链地位指数;i为产业,r为地区;IVir是r地区i产业间接附加值出口,该指标衡量的是有多少价值增值被包含在r地区i产业的中间品出口中并经一地区加工后又在第三地销售;FVir是表示该地区出口中包含的除本地的价值增值部分;Eir为r地区i产业的总出口。考虑到香港和澳门产业的特殊情况及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在产业选择中,本文仅选用批发零售、运输服务、住宿餐饮、研究和试验发展及专业技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和其他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进行分析,相应投入产出系数及附加值计算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对应年份的地区统计年鉴。地区价值链地位指数(gvc)通过对比该地区某一产业的间接附加值出口与出口中的其他地区附加值来反映该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表8第(3)列结果显示制造服务业发展估计系数为正,表明制造服务业发展推动了该地区价值链地位指数提升。表8第(4)列显示gvc×lnms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假设4得证,制造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先进技术对当地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影响与该地区价值链地位有关,该地区所处价值链地位越高,制造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先进技术对当地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影响就越强。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理论上揭示了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7—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从制造服务业发展的细分行业看,信息服务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再次是金融服务;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与本地吸收能力及所处价值链地位有关。以上实证结论支持理论推断,更是证实了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的正确性。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372号)提出,要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所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关键因素,通过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来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的思路得到广泛认同。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更深的层面理解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动态演变过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出建议如下:

首先,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应围绕本地制造业共性服务需求,建设一批集战略规划、管理优化、高端咨询、数字能力等于一体的制造服务业新型产业服务平台或社会组织,鼓励其开展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要素自由交易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活动。另一方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剥离非优势和非核心服务,再配置自有资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专业化服务。同时,也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并购或重组,以实现自有品牌的集约化发展,打造服务名牌。

其次,前文证实了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服务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中,应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的原则,推动大湾区城市实现功能互补、合理分工发展,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在大湾区城乡发展关系中,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最终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再次,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吸收能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同时考虑到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在制造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对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作用,应着力增强大湾区制造业发展活力、提高制造业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大湾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推动大湾区城市的吸收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利用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以便促进大湾区城市全球价值链地位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价值链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