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理论导向

2022-08-23 03:34李忠壹生忠军赵湘雯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李忠壹 生忠军 赵湘雯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备深厚的理论渊源、深刻的实践依据、深远的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特征,彰显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在新时代的有机统一。坚持系统观念,全面系统把握思想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所回答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所为之奋斗的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两大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所在。要以需求、问题、目标为导向,紧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结合党的百年发展历史和新时代伟大实践,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

[关键词]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B0-0;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5-0011-10

[收稿日期]2022-04-10

[基金项目]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L20BKS019),主持人李忠壹。

[作者简介]李忠壹(1981—  ),男,辽宁灯塔人,沈阳化工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生忠军(1987—  ),男,辽宁丹东人,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赵湘雯(1987—  ),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团委书记,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要正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一,应当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和科学体系。这一思想是系统的科学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明确的核心要义、基本内容和科学方法,我们既要领会其系统的思想体系,也要深刻领悟其内在本质、实践要求和价值指向。第二,应当基于主客关系矛盾的全过程系统思维,以需求、问题、目标为导向,用系统思维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集成和基本逻辑。以需求为导向,明确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科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思想的时代主题和实践要求;以目标为导向,明确思想的人民立场、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

一、以需求为导向探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新的飞跃,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典范。因此要以需求为导向,结合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全面系统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根本方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之一,主要体现在“坚持两个有机统一”,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1]34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起点、逻辑起点、价值起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在回应现实需求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并在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中展示真理的力量和实践的价值,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在坚持“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2]。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取得胜利的根本经验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思想坚持以正在做的事和未来发展为中心,以现實需求为导向,以全新的视角和宏大的视野,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主题,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契合,是立党根本与历史传承的完美契合。这一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了红色基因,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交融激荡,与现代社会协调共进,构建了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思想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思想将坚定“三个自信”扩展为坚定“四个自信”,增加了文化自信维度,构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讲好中国故事、阐述好中国特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铸就中华文化时代之魂的新论述。

新时代的“两个需要”——理论满足于国家的需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不断推动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理论的科学性既体现在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方面,也体现在其与实践需求结合的契合度方面。“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2,理论对于需要的满足过程是历史变化的,是动态发展的,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一,理论满足于国家的需要(理论的实践程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度上不断发展。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理想双翼驰骋翱翔。新的历史阶段,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科学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动新发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理论基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648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等“技术上的需要”不断拓展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度上的发展,并使其与国家具体实际深度融合。第二,理论满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度上不断发展。新时代要有新的发展,新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15: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现实基础。“中国梦”需要我们永不懈怠、奋勇前行,同时需要科学理论予以指导,需要对党的自身建设和国家治理作出科学的理论分析,以此为依据推动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大方面的现代化,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现实的深度融合。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和思维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发展过程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的七年农村生活与其在清华大学的学习阶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酝酿;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的从政实践阶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初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并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终确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逻辑体现为以史为鉴、面向世界、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这一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5]22。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辩证的历史思维。它贯通历史、现实、未来,既善于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又善于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推动实践;把当下的时代和发展融入大历史中予以观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宏大的国际视野。这一思想以世界眼光观察当代世界、科学判断世界大势、回答世界问题,以大国担当给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创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期望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恢宏的战略思维。“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1]44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立足新时代中国发展,更着眼未来发展,以超前的眼光看待发展趋势,把握发展规律,从变化中理解发展,在行动中推动发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坚定战略定力、坚定理想信念,从中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各有侧重,二者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视野下深化了规律认识,又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坚持和发展伟大事业的总任务、总布局以及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全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必须深刻领悟这一思想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这一思想所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世界历史等方面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民主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思想,等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系统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第一,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6]25,实事求是强调“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7]127,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牢牢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立足我国发展实际,开展工作、制定政策。第二,一切从实践出发,坚持真抓实干。“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1]7,实践强调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和群众,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深切了解群众需求,以实干促进梦想成真,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工作落实,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第三,强调系统认识,坚持全面协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8]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坚持全面协调,就是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全面地整体地观察事物,统筹把握、协调推进,从而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二、以问题为导向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并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致力于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的良性互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使命,有利于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来源于新时代实践又指导新实践并经实践检验正确具有实践伟力的理论特质。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富有实践伟力的理论

实践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品格之一,主要体现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从历史视角来看,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解决时代问题的钥匙,“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1]66。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体现问题导向。问题是理论的起点和理论创新的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而来,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局、大变革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对待问题,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学总结经验中善于发现问题,在坚持实事求是中对待问题,在辩证分析中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时代现实、指导时代实践、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创新发展,敢于触及矛盾,敢于啃硬骨头,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提炼升华,在解决问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它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从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审视世界和中国,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观察、解决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体现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9]65理论的创新不是主观任意或空穴来风,是实践创新的发展要求,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新的时代问题,在实践基础上,在不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中升华而成,并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无止境。任何事物和人类社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新情况和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因此必须用新思维应对。面对世界与中国时刻之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在实践探索中深化对新时代发展的规律认识,强调在指导回答和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理论,致力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时代同行,必须勇于推动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领域、一切工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明确的实践基础和时代特征

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时代课题,它们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形成的,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践基础,是立足时代、回答时代课题的科学理论。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当时的中国实践相结合,回答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发展道路的问题,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中,都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键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社会存在是治党治国之策的实践基础。“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11]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接棒努力、继往开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新时代,总结历史经验,科学概括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准确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全面把握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和实施促进国家发展和推动人民幸福的方针政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回应了时代问题,续写了时代新篇章。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深刻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新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承载着党的理想与探索,寄托着人民的夙愿与期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赋予了自身新时代特征,取得了新的胜利。其次,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时代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新飞跃即中华民族由富到强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这个新时代的描述,明确了我们正在和即将开展的重大事项:“决胜小康”进而“建设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最后,新时代取得了新的历史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把握新时代主题,在历史继承中开拓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令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决胜和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10]成就,并以“十个坚持”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增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实践与时代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两个伟大革命”的协调推进中,明确了党推动发展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课题,明确“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明确了新时代党推动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即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第二,新时代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推进“自我革命”,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第三,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牢记“三大历史任务”①,践行“三个永远”②,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第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在新发展阶段,要坚定“四个自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结合发展实际深化战略内容。第五,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走好“五个必由之路”③,充分用好“五个有利条件”④,构建新发展格局。第六,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党的一切工作最高标准。践行群众路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树立“群众无小事”意识,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中,明确了新时代的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实践要求,针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根本性变革。第一,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基本特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确处理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第二,针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运用辩证法、诠释“两点论”、协调“两只手”作用,突出市场配置的规律性和政府作用的能动性。处理好有序和活力的关系,让一切劳动、资本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第三,针对保障人民权益、激发创造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发挥制度优势,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第四,针对中华文化进步和创新等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确处理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既坚持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兴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第五,针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第六,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要求,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改革环保管理体制,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优美的环境。第七,针对其他所面临的问题,把握发展规律、推动新的发展,继续推进安全稳定、国防强军和港澳台工作等取得新进展。

三、以目标为导向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强调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正确反映的真理性认识,又明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评价标准,彰显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合规律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两大维度,明确了“两大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逻辑,有利于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决胜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是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起点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品格之一,主要体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在当代实现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一方面是把“批判的武器”转变成“武器的批判”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与人民群众结合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坚持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起点。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立场的坚持表现为与人民的密切联系。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根植于人民的行动指南。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深刻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根植于人民之中,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民谋求幸福、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根植于人民的科学理论。它强调“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5]19,致力于理论为群众掌握、服务群众的实践,以科学的思想武器武装头脑,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正确主张变为群众自觉的行动,形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同时强调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致力于推动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根植于人民的智慧结晶。它坚守群众路线,深入人民群众,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请教,向智者问策,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经验,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在深入群众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最优方案,并在服务人民群众中检验学习效果,检验能力和水平。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立场的坚持表现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5]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立场。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述了价值评判标准问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党的一切工作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6]28。在服务人民群众中既兼顾长远利益,也不忽视眼前利益、具体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立场的坚持表现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民族振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了生动概括,“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最大程度激发最广大人民对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和向往,凝聚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追梦、圆梦的共同力量,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48-49。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人民幸福是民族振兴的落脚点。“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1]30。这一思想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同圆共享中国梦。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民族振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一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共同的梦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以理想信念筑牢全民族之魂,以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团结奋斗,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发展与时俱进,把法治与德治、他律与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二)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核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锚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第一,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棒努力。实现共产主义既是历史发展必然,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党同志要做忠诚的共产党员,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第二,实现共产主义要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达成而逐步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定和奔赴远大目标的同时,在各个时期设定科学的阶段性目标和发展规划,“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5]16-17。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共产党员“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必须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伟大胜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6]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6]21,是实践、理论和制度的紧密结合。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6]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两个维度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和主体选择,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总依据。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制度自信,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定型、成熟而持久,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強调制度体系建设,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协同推进制度体系和执行体系建设。

(三)全面建成小康和开启全面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指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履行庄严承诺的价值指引。改革开放之初,党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党向人民和历史的庄严承诺,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努力、接棒前行。党的十六大明确党在新世纪前五十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理念、新要求和具体规划。由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之下完成了对全面小康科学内涵的阐释,明确“小康”是协调、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小康,是要覆盖全面领域、全面区域和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五位一体”统筹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创新驱动、生态环境、国民素质全要素发展。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命担当的价值指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的坚定目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目标。随后,党的八大将这一任务写入党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当前这个时代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据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条件,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成现代化强国”。同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制定阶段规划,赋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内涵:第一,制定新规划、开启新征程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的同时,又提出了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明确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二,赋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内涵,明确“十四五”期间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新的变化,体现了党立足时代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干在一起,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使命担当。

四、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这一思想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了新的飞跃,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典范;以问题为导向,紧扣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是来源于实践又指导新实践并经实践检验正确具有实践伟力的思想武器;以目标为导向,彰显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合规律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

注释:

①“三大历史任务”即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②“三个永远”即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遠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③“五个必由之路”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④“五个有利条件”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2).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1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2]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1).

责任编辑  丛  伟

猜你喜欢
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需求导向分析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对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索
目标导向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