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与成效

2022-08-24 10:52余孜孜刘少群孙彬妹苏弟华
中国市场 2022年22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

余孜孜,刘少群,郑 鹏,孙彬妹,苏弟华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国家的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上了日程。广东省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先锋带动作用,省政府贯彻落实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策略与规划,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做出巨大贡献。2020年,我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重大目标任务;2021年,在取得的成效上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助力三农工作深入开展。

1 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将议题聚焦到“三农”问题,围绕党的工作重心,文件强调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大任务。全文提及“乡村振兴”的次数之多,可见其重要性。

1.1 乡村振兴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关键

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主要体现在城乡、工农发展不协调,农业发展不充分。从城乡关系上看,城乡总体收入与居民人均收入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不及城市的完善。从工农关系上看,农业现代化较工业化力度有差距,农业科技应用转化率和技术装备机械化不高,农业发展受到制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保障农产品供应有力,促使农业提质增效,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

1.2 乡村振兴是指导“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若不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块短板,则会影响工业化、信息化总体发展进程,延缓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以乡村涵盖农业农村发展的所有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变成综合性工程,通过深入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加快落实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系建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农村生态整洁、农民生活幸福。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提供了指导纲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增速器。

1.3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接力棒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乡村振兴通过内外共同作用,把巩固提升工作做得更加精细,即“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成绩固然喜人,然而还需正视我国仍然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不强等客观事实。乡村振兴继续接棒脱贫攻坚,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2 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做法

制约广东发展最突出的障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广东省各职能部门从农村政策、经济、科技、生态文明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向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示范。

2.1 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从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提出了财政投入、金融服务、用地保障等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内容。坚持财政投入在“三农”的优先保障,同时坚持与各市县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的额度分配;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力度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在金融服务上,落实一系列如农业信贷担保、补贴、保险保障等惠农政策,促使农民享受更多福利,降低农民的风险。加强用地保障,设置了省级、市级、县级有关乡村振兴产业和项目用地的土地利用指标,并为方便乡村振兴项目的开展,制定了相关用地手续调整政策。

2.2 落实产业规划

2.2.1 推进农业改革

深化农业重点改革,提出了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城乡融合发展等农业农村改革工作内容。在全省选取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创新形式,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展清产核资,明确各项产权归属,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新形式。为缩小城乡差距,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选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试点,特别是全省首个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在佛山南海落脚。此外,政府设立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促使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2.2 构建产业体系

区域布局上,广东总体划分各农业优势区域,打造“四区两带”农业新格局。同时以县域为单位,深入开发各地水果、茶叶、稻谷等特色资源,建设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对外拓展业务上,支持建设对外开发合作试验区以及中外合作建设农产品电商物流与展示中心,鼓励各农业企业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开拓海外市场。数字化、智能化的“互联网+农业”态势下,建立并完善适应农产品电商化的全产业链体系、运行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

2.2.3 促进产业融合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为着力点,丰富农业发展业态。实行产业园区化,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基础,充分利用岭南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农业文化休闲价值,建设融合生产加工与文化休闲的新型园区。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构建“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乃至三者协同合作新模式,实现农业电商化、信息化以及产加销一体化。在休闲农业的推广中,加快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传播设计园区产品的定位与设计,线上线下联合打造休闲农业文化品牌。在电商物流方面,开展现货农产品电商试点,以直销、社区宅配模式还有电商体验馆等形式,建设一批农产品电商物流示范试点。

2.3 加大科技投入

2.3.1 加大核心技术研发,促进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在广州、深圳等地建设育种创新中心、农业技术实验室、综合性创新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新防治的技术研发,实施“强芯”战略。扩增农业科技推广主体,鼓励龙头企业提供农技推广平台;积极调动农业院校科研人员积极性,支持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在专家、教授的带领下以开展项目、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形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经营性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共同推动农技落户。此外,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3.2 探索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

人才下沉才能带动科技下乡,创新多种人才进乡、服务三农的方式,特别是探索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以“特派员+大学生”“特派员+博士团”“特派员+产业体系专家”等团队协作模式,以“特派员+电商”等新形式,点(村)、线(产业)、面(市/区)相结合,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全省乡村特别是贫困村的精准对接,提供科技服务,带动农户精准脱贫。

2.4 做好生态治理

省政府坚持绿色新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发展生态经济,推进农村风貌治理和农业绿色发展。落实“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行“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行动;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和生活用水供应体系,并进行排污监管保障河道清洁;开展厕所革命,建设无害化卫生公厕,特别是加强旅游区公厕治污管理;对破旧农房改造整治,推进了周边绿化建设,修缮村路,实现岭南独特乡村风貌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降低农药化肥污染,推广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成果,调整土地利用管理、种植结构管理等相关政策,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

3.1 实施多项利好政策

根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制定了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要点,发布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依据工作要点及相关政策,在组织领导上,出台党在农村工作的有关条例规定,提升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能力以及党对其指导管理的水平;在产业发展上,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及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案等政策促进农业技术提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上,调整产业园的用地管理方式,出台相关优化乡村振兴用地办理的用地政策,允许产业园先立项申报,后完善用地手续;在人才教育上,出台乡村教师计划、乡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等有关加大关注农村教育的实施办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

3.2 促进产业多向发展

一是产业技术上,农业设备机械化逐步推进,农作物耕种收设备、农作物防治病虫害设备、畜牧以及水产养殖设备机械化率程度上升;数字化农业加快进程,粤港澳大湾区无人农场、5G智慧农业试验区、科创园的陆续建设打造着一批数字农业硅谷,信息化服务激发了农业新动能。

二是产业体系上,广东创建超200个从国家级至市级的三级阶梯式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百镇千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如建设了60多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协助产业纵向深入发展。在此基础上,以“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农业+”的发展业态,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叠加效应,加快推动产业振兴。

在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市区,梅州市以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等省级农业名牌产品为优势,建设了全省数量最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与建设的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协作。江门市创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建成从国家级到市级阶梯式格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青蟹、柠檬、陈皮等优势农业产业全覆盖。

3.3 推进成果转化落地

惠州市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惠阳区蔬菜产业园通过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才以科技下乡的方式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增强科技支撑,实现优质作物生产标准化和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在与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共建下将信息技术应用至各个环节,实现工艺技术精准化、生产流程智能化、营销渠道电商化,科技力量的转化落地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清远市政府与省农科院共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清远分院,派出众多专家团队下沉服务“三农”,让农科院先进技术在清远落地生根,特别是引领清远主导产业如茶产业、鸡产业、柑橘产业提质增效;推广茶叶、柑橘等新品种和生态茶园建设;清远麻鸡标准养殖、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等多项新技术,打造创新科技示范点。各地各项成果的应用转化,促使农业产业升级,同样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3.4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佛山市三水区以“合作社+小农户”协作共营的发展模式,以首创“政银保”农业贷款的合作机制,创新多种模式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2019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以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减小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源市连平县贫困村“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目标实现,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集体收入的快速增加使连平县所有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此外,连平县全面健全保障体系,解决农村教育及医疗等问题;全面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

据各城市农民收入来看,随着农村农业加快现代化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省总体上,万千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至2020年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不平衡发展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3.5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截至2020年,江门全市已基本完成农村生态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其有效处理率高达99.4%;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全市对百座农村公厕改造提升,基本实现无害化卫生公厕普及。

河源市连平县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卓有成效。以干净整洁村的标准,全县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以及生活用水供应工程,所有村落已全面完成集中供水;在交通建设上,修建村路以保障对外交流的便捷;全面推动厕所革命,已全面普及建造无害化卫生户厕。

农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截至2020年,广东全省已基本完成农村环境整治任务的村落超过15万,脏乱差现象逐村消失,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标准化公厕改造普及率接近100%;逐步实现全域干净整洁,村落进一步建设为精美乡村,转型为乡村旅游景点。

4 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做法

要接续完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一重大任务,须准确理解有效衔接的丰富内涵,从机制、产业、资金、人才、文化五大着力点入手,延续脱贫攻坚成果。

4.1 从机制入手,做好政策衔接

在过渡时期,政策的有效衔接主要体现在健全完善有关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组织机制,选派驻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管理和科技人员进行对口帮扶,通过健全完善组织责任体系、监督检查体系、实绩考核体系等在内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责和议事执行能力;另一方面,为防返贫和新贫以及警惕次生贫困发生,应建立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开拓更多新举措,合理总结梳理实践经验,促使特殊性、短期性政策向普遍性、长期性转变,从而杜绝“空核”工程。对此,一是可以制定过渡期政策,保证已达到脱贫退出标准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在过渡期内保持总体稳定,同时开展返贫监测行动,定期跟踪回访,确保脱贫成效真正落实到位;二是可以把扶贫政策扩大为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扶持政策,对该群体实行精准监测,以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实施分类救助,拓展增收渠道。

此外,要把握有关用地、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政策的总体方向,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这些举措在保持原有的成效展现和扶持力度的前提下,加强政策的延续性和扩展性,更好地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联系。

4.2 从产业入手,做好发展衔接

农业是农村主要经济基础,农业产业振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要顺利实现两者的平稳过渡,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产业短期发展观念,构建产业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确保产业成果落实,发挥长效持续效益。

实施途径一是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在现有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基础上,培育壮大“菜篮子”“茶罐子”等品牌工程,发挥品牌效应的延展性,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农村多元价值,以“农业+”的新模式,提升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二是扶持多形式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共商共营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服务综合体的协助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效率,促使农民增质增收;三是深化区域协作,在市县结对帮扶的总体政策基础上,以企业合作为载体,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4.3 从资金入手,做好投入衔接

在投入保障机制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强化资金“整合”,统筹经营性和公益性资金的投入,赋予市县更多统筹权限。乡村振兴重大项目的资金投入采取内外共筹,内部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能;外部引导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融入乡村振兴事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力度,特别在小额信贷资金筹措方面,要扩大小额信贷宣传普及面,落实小额信贷的优惠政策,为有经营潜力的农户投入经营提供机会,激发农户融入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同时使用小额贷款时,优化信贷申请和发放标准,优先分配有经营潜力的农户,促使资金利用最大化。

4.4 从人才入手,做好智力衔接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由于农村总体人口素质不高,青年劳动力外流严重,且对外来人才吸引力低,因而人才极度短缺,农村发展内在驱动供应不足,阻碍乡村振兴进程。对此,实现人才振兴亟待解决。

人才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关键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内培育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外引进人才接续发展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领头人等乡土人才,先强化政策促使本土人才回流,再通过和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院校合作加强技术培训与素质教育,打造一批农业骨干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可制定人才优惠政策,鼓励农技专业人才、信息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进乡发展农业。与院校、企业合作,选派科技特派员、专家教授、经理人对接指导项目。

4.5 从文化入手,做好动力衔接

推进文化振兴,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以及农村拓展融资,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提高农民参与度。二是线上线下搭建活动场所和网络平台,开展本土乡村文化宣传活动,让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共同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共同建设当地乡风乡规。三是要将乡村文化融入农业产业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文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建设文化休闲式农业,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同时保持了文化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发展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