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国之重器,礼之所存

2022-08-30 01:29韩彩莹
传记文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伊尹九鼎中华书局

韩彩莹

作为炊器的鼎:和五味之宝器

鼎在早期是重要的炊器,《说文解字》中形容其为“和五味之宝器也”,《玉篇》中也说:“所以熟食器也。”在考古发掘中,很多青铜鼎都有烟熏火烤的痕迹,有的鼎底部设有专门放炭火的托盘,如西周井姬独柱带盘鼎等,有力地证明鼎具有烹煮食物的功能。《礼记·内则》中记载了鼎在炮豚中的应用。首先,对宰杀后的小猪或羊进行简单处理,包上泥巴,用火烘烤。待泥巴烤干,剥掉泥巴,用手搓去肉皮上的薄膜。然后,把糊状米粉涂在烤熟的小猪或羊身上,用油煎炸。接下来,就涉及鼎的应用了:“钜镬汤,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之以醯醢。”也就是说,在一口大锅中烧热水,再把盛着肉的小鼎放入大锅中,热水不能没过小鼎。在连续蒸煮三天三夜后,把肉取出来,用醋、酱调味,炮豚便制作好了。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代开国元勋伊尹曾负鼎见汤,用饭菜滋味打比方,向汤阐明政治主张。伊尹少时身世坎坷,成年后善于烹饪,才德出众,虽然身在乡野,但胸怀社稷。当他听闻汤的美名后,想要投奔汤,但是苦于没有机会。当有莘氏国君的女儿将要嫁给汤时,伊尹便请求国君成为随嫁的奴隶。伊尹背上鼎,随送嫁的队伍来到汤的领地,以烹饪之法论政。《吕氏春秋·本味篇》则更为具体地记述了伊尹与汤之间的谈话。面见汤时,伊尹头头是道地谈论起烹制美食的方法。汤问伊尹:“可以现在就制作这些美食吗?”伊尹回答:“现在您的国家太小了,还不具备制作这些美食的条件,您当了天子后才能具备。鱼鳖等水生动物味道腥,鹰雕等肉食动物味道臊,獐鹿等食草动物味道膻。无论气味如何,皆可各得其用。在烹煮的时候,水是第一道关键工序。五味三材,多次煮沸,用火是其中的关键。时而用炽火,时而用微火,以恰当的火候去除肉的腥膻味。在加入调料时,不同调料的先后顺序、剂量多少,都要把握得当。鼎中食物味道的变化很微妙,所以不能言传,也无法喻说,就如同射箭骑马之术、阴阳二气之变、四时节气运行一样。这样一来,烹煮的时间虽长却不破坏食物品质。在口味上,酸、甜、咸、辣皆适中,清淡而不乏味,肥而不油腻。”接着,伊尹从烹饪之法推及治国之道。他告诉汤:“美味的食材来自天下各地,而且为了保证食物的新鲜,要用最好的马把食物送到都城。只有天子才能具备这些条件。您当顺应天命,领悟仁义之道,这样才能成为天子。也只有成为天子,才能拥有天下之至味。作为天子,审察身边的事物便可以把握远方诸事,自身领悟仁义大道便可化成天下。圣人治理天下之道是简约的,无须费力处理各种具体事务。”汤被伊尹的话所折服,任命伊尹为宰相。伊尹后来没有辜负汤的期望。在伊尹的辅佐下,汤讨伐夏桀,建立了商朝。可见,鼎的基础用法之一即是烹煮食物,而鼎调和五味之功能,则使其成为具有文化意蕴的“宝器”。

西周井姬独柱带盘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鼎不仅能用于烹煮,还可以用来盛放食物。《礼记·礼运》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鼎作为古代重要的炊器,无论是盛食以供享用,还是以供祭祀,其形制、数量、所盛之物都需要符合礼制。比如,《仪礼·聘礼》中记载了诸侯相互问候时,宴请使者的礼制。在宴请时,宰夫身穿朝服,为使者陈设食物。宰夫在庭西放置煮熟的食物,其中包括盛放牛、羊、豕等食物的九鼎,以及三只陪鼎。生的食物则被放置在庭东,包括生的牛、羊、豕,共有七鼎。堂上放置八豆、八簋、六铏、两簠、八壶,西夹室放置六豆、六簋、四铏、两簠、六壶。宰夫要在门外准备米、禾各二十车,薪草、饲草各四十车。相比于使者,上介(即副使)所享有的食物稍少。款待上介所用的装熟食的鼎为七只,堂上只设六豆、六簋、四铏、两簠、六壶,米、禾、薪草、饲草也比使者少一半。又如,《仪礼·特牲馈食礼》中记载了诸侯之士祭祀祖父、父亲的礼仪,鼎在这一过程中亦是必不可少的盛食之器。在举行正式祭祀仪式前,主人不仅要占卜祭祀日期、邀请客人,还需要陈设好祭祀器具。在邀请宾客次日的傍晚,主人便需要把鼎摆在庙门外。除鼎之外,主人也要陈放壶、棜、豆、笾、铏等器具,摆好兔以及作为祭牲的猪。在宗人检查鼎内是否干净、祭牲是否符合要求后,准备工作告一段落。在祭祀日当天,主人站在庙门东侧察看宰杀祭牲,主妇则在西堂下察看炊煮黍稷。庙门外东边的灶上烹煮猪、鱼、兔,肉羹煮好后就放入鼎中。在其后的仪式中,由主人等将鼎抬至庭中,再用匕取出鼎中的牲体,放置在俎上。然后,把俎端入室内,以供祭祀。

可见,在古代鼎不仅是调和五味的炊具,更发展为重要的礼器。在宴飨、祭祀等重要场合,鼎的数量、规制等都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这也是鼎成为王权象征的关键原因。

作为刑器的鼎:明罚敕法的工具

作为烹煮工具的鼎也被用于刑罚。从周代起,便有将有罪者投入鼎中烹煮的酷刑。齐哀公是西周时期齐国第五任国君,周夷王三年时被烹杀于鼎。史书上对此事的细节记载不多。《竹书纪年》曰:“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史记·齐太公世家》曰:“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结合相关史料,我们能够还原这一事件的大致经过。齐国、纪国领土相邻,两国相处中难免有摩擦。齐哀公继位后,爱好田猎,荒淫放纵。纪国国君纪炀侯抓住机会,在周夷王面前进献谗言。在听了纪炀侯添油加醋的一番话后,周夷王颇为恼怒,起了杀心。于是,他召集各方诸侯,当着众诸侯的面用大鼎烹杀了齐哀公。由于纪炀侯进言乃哀公被烹的起因,齐国与纪国从此结下世仇。百余年后,纪国被齐国第十四任国君齐襄公所灭,齐襄公因报“九世之仇”被史家称赞。从文献上看,汉以后的史书上很少见到鼎烹之刑的记载。这是因为以鼎烹人过于残忍,后世贤明之君大多禁用此刑。

由于鼎烹之刑惨烈,因而实际使用很少,但“鼎烹”却经常出现在古人的引用和比喻之中。汉武帝时期,名臣主父偃就有过“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言论,希望人生轰轰烈烈。主父偃早年贫困,受人排挤,后来才因武帝赏识,成为朝廷重臣。由于主父偃能言善辩,又在武帝面前如鱼得水,朝廷大臣纷纷贿赂主父偃。主父偃所收钱财,累计起来有千金之多。有人劝主父偃加以收敛,主父偃回答说:“我曾游历各地四十余年,始终不得志,以至于双亲、兄弟、宾客都厌弃我。我实在困顿得太久了!大丈夫在世,活着的时候若不能成为列五鼎而食的高官,没能享受豪奢生活,那么宁受五鼎烹煮之刑而死。”可以看出,主父偃之所以有“死即五鼎烹”之言,是因为他困顿已久,希望能在平生抱负得以伸展之时快意行事。

鼎还曾被作为铭刻、公布法律的工具使用,春秋时期郑、晋两国都铸造过刑鼎。《左传·昭公六年》记载:“三月,郑人铸刑书。”讲的就是郑国子产将刑书铸刻于鼎的事件。在此之前,法律由上层贵族掌握,并不公布给百姓,以此维护贵族的权威。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社会结构变革。子产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前的制度难以满足社会治理的需要。为求救世,他主张依靠法律规定治国。子产命人将法律条文铸刻在鼎上,公布于众。过了一段时间,子产铸刑鼎的成效显现出来。郑国繁荣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比以前更加强大。继郑国之后,晋国也铸造了刑鼎。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晋国的赵鞅、荀寅在汝水之滨筑城,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来铸造刑鼎,鼎上铸刻的是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范宣子的刑书最初只是朝廷使用,并未下达百姓,后赵鞅、荀寅通过刑鼎将其公诸于世。

鼎作为刑人之器,不仅惩戒有罪之人,也让无罪之人闻之胆寒。作为表彰刑法之器,鼎的铸造有助于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推动社会的进步。鼎对社会稳定起到的贡献可见一斑。

象征君权的鼎:国之重器

自古以来,鼎便是国之重器,是王权的象征。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上古时期鼎便是国之重器。泰帝曾铸一只大鼎,象征天下统一,统摄天地万物。黄帝铸造了三只鼎,象征天、地、人。尽管这段文字颇具传说色彩,但也说明了鼎在中国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九鼎”是国家兴旺的象征,被视为天命所在,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先秦时期,《左传》《逸周书》中已有关于九鼎的记载,讲述了九鼎从夏入周的历史。《左传·宣公三年》中说,夏朝有德时曾经造过九鼎。鼎由九州长官进贡的铜铸而成,鼎上的图案取象于远方的山川万物。由于天下百物的图案都铸在鼎上,因此百姓能够知道何为神灵、何为鬼怪。当百姓进入山林、渡过川泽的时候,不会碰到意外之事,更不会遇到魑魅魍魉。也正因如此,当时上下和顺、受天庇佑。后来夏桀继承王位,昏庸无道,夏为商所灭,鼎也随之被迁至商朝。后来,商纣王暴虐失德,鼎便被迁至周。《逸周书·克殷篇》中还记载了将九鼎迁入周的详细过程:周武王即位后,命令南宫百达、史佚迁移九鼎。总之,九鼎在夏、商、周三朝皆被视为传国至宝,象征着天子的权力。

正因“九鼎”是权力的象征,战国时期,有野心的诸侯往往觊觎周朝的宝鼎。《史记·楚世家》中记载了楚庄王问鼎的故事。楚庄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曾经灭掉庸国,还大败宋国,缴获战车五百乘。公元前606年,楚国讨伐居住在陆浑的戎人,到了洛阳的附近,在周的都城外阅兵。楚庄王早就有夺取天下之心,且当时周室衰微,楚国此举无疑是在展示楚国的强大。周定王闻讯,派大夫王孙满以郊劳礼相迎。楚庄王见到王孙满,便向他询问周鼎的轻重、大小。面对倨傲的楚庄王,王孙满不卑不亢地答道:“王朝的兴衰在于是否修德,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楚庄王说:“你们不要依恃着有九鼎!鼎并非难得之物,楚国兵甲众多,只要把戈戟上的尖折下便足以铸造九鼎。”王孙满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九鼎传承的历程讲起:“大王难道忘了从前那些事了吗?从前虞夏国运昌盛的时候,远方诸侯皆来朝见。那时候,九州长官进献的铜被用来铸成鼎,鼎上刻有山川万物,使百姓能够识别神灵与鬼怪。夏桀无道,鼎迁至商。殷纣暴虐,鼎迁至周。可见,如果天子德行高,鼎虽小却沉重难移动;若天子昏庸,鼎即使再大也能被轻易迁走。当初成王定鼎于河南郏鄏,占卜的结果是周朝传国三十代,可享国祚七百年,此乃天命。现在周朝的德业虽败,天命未尽,并非大王能问鼎轻重的时候。”楚庄王听罢,自知辩论不过王孙满,也自忖还没有取代周室的能力,便偃旗息鼓,撤回楚国。“问鼎中原”的成语便是由此而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图谋王位,或泛指企图侵占别国。

鼎是王权的象征,对鼎的争夺表面上是器物之争,实则是权力之争。在争夺“九鼎”的过程中,难免涉及到诸侯之间的博弈。《战国策·东周策》中讲到秦兴师临周求九鼎,其中不仅涉及周与秦、齐之间的博弈,还牵涉到梁(即魏)、楚两国。当时,秦国向周都发兵,打算求取九鼎。周王派大臣颜率向齐国求救。颜率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劝说齐王:“秦国发兵想要夺取周的九鼎,实在是个不讲道义的国家。我们君臣商议,与其让秦夺走九鼎,还不如把鼎给齐国。对于贵国来说,不仅会因为救周于危难之中获得美名,还会得到九鼎这一实在的利益。”齐王被颜率之言打动,发兵五万,迫使秦国退兵。到了齐国派人来取九鼎之时,周王又忧心不已,毕竟他并不想让九鼎落入齐国之手。于是,颜率再次来到齐国。他对齐王说:“周真心想要奉上九鼎,只是不知应从哪条路运往齐国?”齐王讲出借道梁国和借道楚国两种方案,都被颜率否定了。颜率告诉齐王,梁国、楚国都垂涎九鼎已久,一旦九鼎进入这两国的领地,都不可能再出来。接着,他又从人力物力的角度劝说齐王:“从前九鼎从殷迁至周,一只鼎就需要九万人来抬,抬九只鼎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不仅如此,运鼎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器械。”齐王听罢,便打消了索要九鼎的念头。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说法,秦昭襄王灭周后,将九鼎从洛邑移至秦都咸阳。自此之后,九鼎便下落不明。九鼎虽无,历代帝王多有铸鼎以彰显皇权、表明功绩者。汉武帝登泰山时铸造一大鼎,鼎高四尺,鼎上刻有“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武则天称帝后,于万岁通天二年(697)铸造九鼎,放置于明堂之庭。宋代崇宁年间,宋徽宗曾亲自祭方泽、建明堂、立九庙、铸造九鼎、祭祀荧惑。足见历代帝王对鼎的重视。

特征鲜明的鼎:与鼎相关的词汇

鼎的形态特点、历史文化特征鲜明,因此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词汇和鼎密切相关。

鼎有三足,因此被用来比喻三方并立之势。古代文献中“鼎足而立”“三足鼎立”“鼎立”等词,皆取此义。《汉书·蒯伍江息夫传》记载,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谋士蒯通劝韩信说:“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蒯通的意思是让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这样三方势力均等,都不敢贸然行动。蒯通之所以出此言,是当时的军事局势使然。刘邦踞守在巩县、洛阳,与楚军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甚至有兵败受挫之时。项羽虽率楚军攻克荥阳,威震天下,但由于西山的阻碍,只能兵困于京县、索邑,与汉军相持不下。在楚、汉胜负难分之时,韩信占据齐地,兵甲众多。蒯通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赢。与其仰人鼻息,不如进一步占领淮泗之地,拉拢诸侯,与楚、汉形成三分天下之势。韩信顾念刘邦之恩,并未采纳蒯通的计谋。汉得天下后,韩信先是被贬为淮阴侯,后因谋反未遂被杀。韩信临死前叹息不已,悔恨没听取蒯通的谏言。

鼎是国之重器,权力的象征,可以指代处于重要地位的人或物。例如“鼎臣”一词,可以指代国之重臣。《汉书·叙传下》中说汉哀帝“底剭鼎臣”,讲的是其文质兼备,独揽大权,诛杀重臣之事。根据服虔的注解,“底剭鼎臣”指的是汉哀帝杀朱博、王嘉之事。朱博生活节俭,被封为丞相,后攀附定陶太后。定陶太后想获得尊号,受到大司马傅喜的阻挠,因此对傅喜极为不满。于是授意朱博弹劾傅喜。汉哀帝素知太后对傅喜不满,怀疑朱博受太后指使,于是派廷尉调查。待查明真相后,朱博畏罪自杀。王嘉于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开始担任丞相,被奉为新甫侯。当时,汉哀帝宠幸董贤,不仅平时对董贤多有赏赐,还封他为高安侯。王嘉对此颇为不满,上书汉哀帝:“陛下如此重用董贤,四方的百姓因此怨声载道。民间有谚语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听闻此言后常常感到寒心。”汉哀帝大怒,将王嘉关入监狱。王嘉在狱中绝食吐血而死。朱博、王嘉虽因罪而死,但他们皆官至丞相,位极人臣,因此在史书被称为“鼎臣”。类似意义的词还有“鼎司”“鼎位”等。

古代用鼎之人身份显赫,“鼎”有“显赫”之义,相应的词有“鼎族”“鼎贵”等。“鼎族”指的是豪门大族。据《梁书》记载,梁武帝时期,归降梁朝的将领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台城。镇守荆州的萧绎闻讯后,命大将王僧辩讨伐侯景,还撰写了一篇檄文,文中便有“鼎族”一词。其文曰:“诸君或世树忠贞,身荷宠爵,羽仪鼎族,书勋王府,俯眉猾竖,无由自效,岂不下惭泉壤,上愧皇天!失忠与义,难以自立。”大意是:诸位都世代忠于朝廷,自身也有荣宠和爵位,是身份显赫的世家大族。如果在讨伐侯景一事上无所作为,无疑是上愧于天,下愧于地。在这段话中,萧绎言辞恳切地动员士族共伐侯景,极具号召力。另如“鼎贵”指显赫尊贵的人。《隋书》中夸赞韩觊之妻:“韩觊妻者,洛阳于氏女也,字茂德。父实,周大左辅。于氏年十四,适于觊。虽生长膏腴,家门鼎盛,而动遵礼度,躬自俭约,宗党敬之。”讲的是韩觊的妻子出身显赫尊贵,家境优渥,但是尊崇礼法、节俭自持,受到宗族乡党的尊敬。

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鼎,但鼎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已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液和历史典故中,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注释:

[1][3](汉)许慎撰,班吉庆、王剑、王华宝校点:《说文解字校订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 页,第194 页。

[2]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六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1 页。

[4](梁)顾野王撰,吕浩校点:《大广益会玉篇》中,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558 页。

[5][6]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上,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542 页,第423 页。

[7]《竹书纪年注》,四部丛刊景明天一阁本,卷下。

[8](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五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81 页。

[9](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九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961 页。

[10]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五册,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410 页。

[11]根据杜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郑人铸刑书”就是指将刑书铸刻于鼎。参见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五册,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410 页。

[12]据司马贞《史记索隐》,泰帝指太昊。参见(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 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四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92 页。

[13]参见(梁)虞荔纂,(宋)张抡撰,(宋)赵九成撰:《鼎录·绍兴内府古器评·考古图释文》,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 页。

[14]参见(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6 页。

[15]参见(元)脱脱等:《宋史》第八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24 页。

[16](汉)班固:《汉书》第三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89 页,

[17](汉)班固:《汉书》第四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621 页。

[18](唐)姚思廉:《梁书》第一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5 页。

[19](唐)魏徵等:《隋书》第六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806 页。

猜你喜欢
伊尹九鼎中华书局
九鼎
伊尹摄政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厨子灭王朝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补一补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