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实践课课时教学设计与实施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专家解读

2022-09-09 07:00文/季
体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核心运动

文/季 浏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体育实践课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并非新生事物,甚至是“驾轻就熟”的日常工作,但不少体育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长期影响,还是习惯性地进行“知识中心观”的体育实践课教学的思考和实践。从当前倡导的“育人中心观”来看,基于“知识中心观”的传统体育实践课教学设计和实施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大力改革,并重新思考、构建和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体育实践课教学。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继续沿用传统的体育实践课教学设计和实施,否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瓶装旧酒”,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侧重于专项运动技能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以供体育教师参考。

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基本要求

(一)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展开,而要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就需要通过每节课聚焦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的累积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不是靠几节课就能实现。因此,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每节体育实践课的教学都要围绕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设计和实施。一般而言,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要素为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运动负荷要求等。这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地共同组成了一节课的完整教学。不管哪一个要素,设计和实施时都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判断是否每一个要素都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就需要认真对照课程标准在各方面的要求来确定,并对自己陈旧落后、不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习惯性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与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相符合

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是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主要依据,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是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落实。具体而言,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要落实大单元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和安排,并具体化。这是因为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处于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上位”,有系统的思考和设计,特别是注重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性和进阶性以及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这就使得每节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盲目性和孤立性。因此,某节课的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要对应于大单元中某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但鉴于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某节课的设计相对宏观,这就需要针对大单元中该节课的设计,再进行完整、具体的课时教学设计。因此,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不能脱离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孤立地进行。

(三)落实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原则

在撰写课时教学设计时应该先写学习目标,再写教学内容等,这有别于传统的体育实践课教学设计先写内容、后写目标的格式,这不是简单的顺序变化的问题,这是教育观念的变化。“知识中心观”下的教学设计主要聚焦于教什么知识,反映到体育实践课教学中就是聚焦于教什么动作技术,特别是聚焦于单个动作技术的碎片化教学,事实表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育人中心观”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聚焦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的,而且教学内容不仅仅指单个动作技术,还包括其他诸多方面的内容。至于有观点认为,课程层面应该先目标后内容,教学层面应该先内容后目标,抑或是“上位”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已有内容,“下位”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该先内容后目标,这样的观点更不能成立。理由为:一是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原则不管在什么层面都应该一以贯之;二是“上位”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也有目标,且目标在前内容在后,“下位”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教学内容也更具体、更丰富;三是学习目标确定了,选编的教学内容才有针对性,才有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不能再以“知识中心观”来进行“育人中心观”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体育实践课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由学习目标、主要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安全保障、场地器材以及课的教学程序等组成。传统上一节课的教学程序分为三段式和四段式,每一段中都有具体的内容和方法要求,相对具体一些,本文单列一节专门阐述;其他部分相对宏观一些,在本节中分别阐述。这里主要是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对以下组成部分分别提出新的思考并进行分析。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基于核心素养来设置,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那么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也需对应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来设置。由于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已设置好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因此,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学习目标基本上就是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无须再重新设置,因为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学习目标的设置已考虑了每节课之间的有机联系及进阶性和整体性。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课时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做出相应的细化和完善,但不能离开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孤立地进行课时学习目标的设置。

(二)主要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针对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选编教学内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主要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内容,前者主要指运动技能和体能,这是由本课程的特征所决定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已经写明,无须在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再作另外考虑。例如,篮球大单元教学第12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篮球传-运-投组合动作技术、侧掩护配合、三对三对抗练习和比赛以及左右脚快速侧移、俯卧撑旋转360度、仰卧蹬车、连续收腹跳、15米往返跑等体能练习。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准备活动、运动技能、体能、游戏活动、辅助教学内容、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放松活动等方面,并且还需要认真思考和选择某一方面更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何更好地促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的达成。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能再像传统的体育实践课教学设计写上教学主题。实际上,在长期的体育实践课教学中,教学主题还是以单一动作技术命名,还是碎片化的教学思路,这样的命名和思路无益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改变。《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某一运动项目的大单元教学以及每节课都要进行结构化知识和技能教学,因此,单个动作技术代表不了一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就不应该是每节课的“教学主题”了。以足球大单元教学为例,未来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应该是足球第一节课、足球第二节课……足球第十八节课等,这样才能体现并做到每节足球课是在教学生踢足球,而不是学足球的单个动作技术。

(三)教学重难点

传统的体育实践课教学设计和实施往往把教学重难点聚焦于单个动作技术方面,这实际上还是“知识中心观”的反映,也使得体育实践课教学只抠单个动作技术的细节,越教越细,越教越繁,学生“动”不起来,感到体育课学习的无趣。我们似乎忽视了教学重难点的含义,仅将教学重难点定位在动作技术方面,而教学重难点应该指教学的方方面面的重难点,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运动知识和技能的重难点,体现结构化和完整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重难点,体现把单纯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的要求等。例如,篮球大单元教学第12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可以包括如何解决学生在学练侧掩护时的配合问题,如何安排好提高学生传-运-投组合动作技术练习次数的分组形式,如何使技能稍差的学生参与篮球教学比赛等。

(四)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每节体育实践课教学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安全保障既与核心素养特别是健康行为紧密相关,又涉及现实中安全问题频发甚至“校闹”事件的发生。关于安全保障,既不能过分强调,追求绝对的安全,因为如此会上成“安全式”体育课,大大降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也不能不切实关注,甚至忽视。安全保障不是让学生不动、少动,不是让学生进行低强度或无强度活动,不是不安排对抗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内容,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让学生“动”起来、有强度、常比赛,这样才能提高运动效果、健康效果和育人效果。在课时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安全保障还应重点关注几个具体问题:一是教师要非常清楚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跳远课教师要提前检查沙坑的沙子是否松软,沙坑中是否有石子和玻璃片等。二是上课时要做好安全提示,告知学生所学运动项目时可能会发生什么安全问题。三是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要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做好针对性强的准备活动,如篮球的对抗练习或比赛中可能会踩到对手的脚上而发生踝关节扭伤,那么准备活动中要有增强踝关节力量的专门练习等。四是要安排好学生练习的组织方式,做到有序进行,如教掷实心球时,如果场地不大,且每个学生都能人手一球,一排学生掷完后,不用急于捡球,而是排到后面去,等所有学生都掷完后,统一前去捡球等,确保学生安全地进行练习。

(五)场地器材

场地器材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重要。这里所说的场地器材更多指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客观上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根据教学条件、学生人数等,特别要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合理安排一节课的场地器材,例如,一节跳山羊课,如果是一个50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只安排两个山羊,学生排队等待练习的时间就会很长,一个学生跳不了几次就下课了。应该尽量多安排几个山羊,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次数。再如,没有正规的足球场,利用几块平地,两边放上跨栏架做球门,就可以使所有学生参与足球比赛等。

三、体育实践课的教学程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实践课主要由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简称四段式,大多数体育教师也都是按照这样的教学程序开展每节课的教学。课程改革20多年来,也有不少体育教师创造出了新的教学程序,如激趣导学、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放松身心等,这些值得提倡,因为新的课堂教学程序更多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课程理念,更重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当然,传统的体育实践课教学程序可以继续存在,但应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对传统教学程序中的内涵进行改变。每个教学程序中都包括具体教学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和运动强度等。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每节体育实践课都应落实“精讲多练”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此外,根据“教会、勤练、常赛”“提高学生体质水平”“掌握1~2项运动技能”等要求,原则上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在10分钟左右,基本部分在30分钟左右,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练运动技能和体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开始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指教学常规,也是传统体育实践课中必备内容,包括体育委员整队、报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安排见习生及安全教育(如检查服装,妥善放置钥匙、硬币)等。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来看,这一部分除了上述内容外,应简明扼要地讲本次课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使学生对本次课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此外,安全教育方面除上述内容外,应该提示学生本次课教学内容和练习过程等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在学练中予以注意。

(二)准备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指热身活动,为基本部分的运动技能和体能学练做好身心方面的准备。准备部分主要包括热身跑或游戏活动和活动关节以及教学时间和运动强度要求。正如上述,准备活动应注意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尽量结合所学运动项目做针对性强的准备活动。游戏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主要指学练运动技能和体能。基本部分包括具体教学内容选编、完整的学习活动设计、多种复杂运动情境创设、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及教学时间和运动负荷安排等。其中,就具体教学内容选编而言,应注重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动作技术、组合动作技术、战术及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规则和裁判的学习和实践及体能练习等。例如,就运动技能的具体教学内容而言,可包括传球、运球和投篮的基本动作技术,传球-运球-投篮的组合动作技术,侧掩护、抢篮板后由守转攻等;就完整的学习活动设计而言,应重视一个活动的整体性,如“老鹰抓小鸡”或“袋鼠跳”等游戏活动,模拟在遇到突发的自行车冲撞等危险时灵活运用鱼跃前滚翻动作化险为夷、水上乐园或水上堡垒等情境教学,“体育嘉年华”或“骑马打仗”等主题活动。就多种复杂运动情境创设而言,应重视简单运动情境、中等复杂运动情境和复杂运动情境相结合,以复杂运动情境为主。例如,以一节排球课教学为例,简单运动情境包括自己对墙垫球、两人或三人对垫、两人传球、发球等练习情境;中等复杂运动情境包括垫球-传球-扣球组合动作技术、接发球-垫球-扣球等组合动作技术练习情境;复杂运动情境包括三对三对抗练习、六对六教学比赛等情境。就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而言,应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练相结合,将集体操练与分组合作学练、个人探究学练相结合。就体能而言,每节专项运动技能课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体能练习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练习,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多样性指每节体育实践课应包括多种体能练习,如力量、速度、协调、爆发力等,原则上引导学生进行4种不同体能及以上的练习。补偿性指每节体育实践课的体能练习要弥补某一运动项目对有关体能发展的不足,如跳远对下肢力量和速度的发展作用显著,但对耐力和上肢力量的发展作用不大,因此,体能练习要注意耐力和上肢力量的练习。趣味性指体能练习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根据不同信号进行追逐跑、变向跑、匍匐前进等。整合性指注重一种体能练习活动能同时发展多种体能,如健身操、跑和跳跃障碍、负重跑等。正如上述,基本部分的教学时间原则上在3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基本部分除去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剩余的20分钟左右都是学练运动技能。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用单一动作技术教学的眼光看上述一节体育实践课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可能认为偏多,并担心能否完成。从结构化知识和技能教学的角度看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就不会感到偏多,实践中也完全能够做到,可以使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学练的时间短一点儿,并突出重点。当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具体教学内容的多少。

(四)结束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由身心放松活动和师生小结组成。身心放松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消除疲劳,尽快恢复至愉悦状态。特别要强调的是,身心放松活动除了一般性的放松活动外,也要针对本节课中容易造成肌肉酸痛的部分进行放松。师生小结除了教师简要小结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之外,还可选择个别学生谈本节课的感受,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下节课改进教学。

由上面四个部分的分析可见,一节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丰富、程序方法紧凑多样,保证了学生的学练时间、学习兴趣和运动质量,也提示教师的指导不能“拖泥带水”“松松垮垮”,应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特别要说明的是,关于每个部分的运动强度,不同部分之间会存在差异。此外,除开始部分外,其他每个部分各自不同阶段的平均心率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很高、有时较高、有时一般、有时较低,这是有质量的运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正常的,但都应该达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一节体育实践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的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的要求。这样的运动强度是运动中的适宜运动强度,不是运动中的危险运动强度,具有充分的政策要求、科学依据和实践支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教学反思

严格来说,教学反思不属于一节体育实践课中的环节,而是课后教师对该节课的回顾和总结;应该属于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教师改进下节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学反思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具体反思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等;二是整体反思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该节课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设想。

四、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实践课教学与传统的体育实践课教学在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上有很大不同。一些体育教师因为习惯了传统的体育实践课教学,按照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进行体育实践课的教学肯定会存在不适应、不习惯,甚至“不会教”的感觉,实属正常,不可能“一口吃出大胖子”,但只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坚定改革信心,排除一切干扰,进行“自我革命”,勇于实践探索,善于反思总结,就会使体育实践课教学“旧貌换新颜”,学生就会从我们的教学改革中显著受益,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会获得良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核心运动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不正经运动范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