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目标描述模型的应用研究

2022-09-09 07:00李晓芸
体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布鲁姆导向核心

文/李晓芸

自《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版后,各地纷纷进行课标研习、课改培训等,从省级培训到市级培训,从理论培训到教学观摩,可谓多层次、多类型,普及度高、受众性广,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接受程度较好,谈及教育教学普遍了解“核心素养”概念,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多却不知如何下手。即使关于“核心素养”落地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依旧无法给予实践者明确的指引。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枢”,引领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是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育目标从“双基”到“三维”是2001年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而三维目标是否能满足以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需求?余文森教授曾提出,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缺乏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以信息加工的程序性学习认知为内在机制的教育目标分类是否能满足以“能力”为落脚点的教育诉求,令人深思。

一、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三维目标人为割裂

三维目标分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一再强调三维目标是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三者往往被拆分,以至于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陷入手足无措的状态。甚至有学者以第八届中小学优秀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教案为研究对象,将“兴趣纳入认知目标”观点进行了批判,可见三维目标割裂思维之严重。

于是,在体育教学设计中,多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糅合其他两个维度的“空话套话”,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掌握某技术”,以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与方法”似乎任何教学都可以套用,但什么时候是自主学习、什么时候是合作学习、这个教学活动为什么要采用自主学习等方面细节并没有纳入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中。

(二)三维目标对全人发展的局限

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内容比较清晰明确,而深层次的“过程与方法”和内核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了一线教师理解不到位的部分。学科教学就是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这其中“过程与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建立三者的内在联系,使学科教学过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

教育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不同,教育也在不断地革新。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与20世纪相比,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教育目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布鲁姆时代的学习认知加工过程为重心的学习已经不符合新时代人的创新发展需求,也不符合新时代人的能动发展需求。

(三)无法指导评价

三维目标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发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最初是为了教育评测,后被引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当时的教育评价模式较为单一,以结果描述为重使布鲁姆教育目标备受诟病。现代教育提倡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统一。三维目标摒弃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不足,将“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的一个维度是很大的进步,但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上仍摆脱不了结果式描述,采用“熟悉”“掌握”“懂得”“能够”等词语,“过程”应赋予时间轴上的意义链接,故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指导上显得苍白无力,这也使一线教师教学设计中缺乏“灵气”。

布鲁姆提出“教育的-逻辑的-心理的”建构原则。“教育”原则,是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第一原则,而“教育”原则的满足便成了检验教育目标是否合适的一条基准,它也为教育目标的改进指明了方向。

二、教学目标描述模型

(一)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化

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目标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回应。然而,当社会需求进入教育领域,作为教学实践的宏观引领,就需要做教育语境下的话语转换,否则必定造成实践层面的混乱和迷茫。国家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做了界定,以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抓手,以课程作为落实教育目标的途径,课程标准虽然在总目标中提及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但没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没有将学科核心素养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以至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存在困惑,体育教师亦是如此。为此,迫切需要一个更适合和支持素养落地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型。

(二)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间的桥梁

作为宏观引领的核心素养与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建立连接,就解决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内在线索,是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实施的重要依据。在某种意义上,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与具体教学实践间的桥梁,对教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辩证思考三维目标存在的问题,可看出:三维目标的描述对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指导存在一定的弊端,解决这一弊端就要搞清楚核心素养与以往的知识教育的差异。核心素养已经不再只满足“知识、技能与情感”,而要满足运用能力、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在原“三维目标”基础上进行操作层面的意义填充,为一线教师提供从“微观”知识学习到“宏观”素养发展的清晰路径。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目标表现形式的转变

教学目标的描述大多是指向结果的外在表现,如“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足球运球过杆射门技术的概念”。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改革,需要对原“三维目标”进行操作层面的意义填充,就决定了原有的教学目标表现形式需要发展转变。这似乎违背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但从布鲁姆教育目标构建的原则来看,首要的就是教育原则。为了实现教育原则,让它更清晰地指导教育教学,表现形式的改变则无足轻重,它将是“知识层(知识与技能)—操作层(过程与方法)—目标层(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架构。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让间接知识转化为直接知识需要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最后搭建自己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的表现架构,不仅可以摆正“知识与技能”的位置,也可以引导一线教师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描述模型的设计理念

钟启泉教授强调:“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以往的教学目标将外部可观察行为作为描述要点。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以教育内容为载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外在表现,是观察学生素养培育现状的重要途经,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是“能力与品质”,指向特定水平、样态的思维或思维结构,是一种内部知识结构。将“教育内容”与“学习者关键能力”间建立连接,是素养教育落地的关键,也是素养教育的起点。将素养的外部表现行为与学习者的内部认知结构对应起来,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改革应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将引导一线教师更深入领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担任的角色。教学目标模型的描述在此思想基础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识层(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第二层是操作层(过程与方法),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培育素养的操作行为与方法。第三层是目标层(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行为与学习者原有的内部认知结构间的连接与升级。

四、教学目标描述模型的应用解析

为了让一线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教学目标模型的系统架构,下面将对具体的体育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应用解析。运动技能模块的内容都包含基本知识与技能、技战术运用、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展示与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观赏和评价等。每个内容都不是绝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有一定的交叉与融合,将以上内容落实到教学单元中。以短跑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为例,知识层以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为参考,包含七个方面(表1);操作层即为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与方法,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技能”确定为认知领域的两种不同知识类型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育教学过程即动作技能习得的过程,动作技能习得和记忆、知觉、注意、练习效应以及对表现结果的认识等概念有关;目标层即通过教育活动与学生原有内部知识结构得以连接,使学生形成或建立良好的体育学科思维,提升学科素养,并向生活实践中迁移。

五、结语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目标的写作范式是体育教师关注的重点,无论是三维目标写作范式,还是将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作为写作范式,基本都是三维目标的“原生态”模板。针对三维目标在指导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教学目标描述模型,从教学目标描述模型的设计思路和应用解析中,提高他们对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改革认知。

猜你喜欢
布鲁姆导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坚持服务导向 凝聚侨心侨力
浅析诱导公式的导向功能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影响的焦虎
脸书将收购伦敦人工智能企业 布鲁姆斯伯里
布鲁姆斯伯里第一季度营收增长19%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