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职业教育参与共建广西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创新模式研究

2022-09-09 06:12廖琛农丽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广西一带一路

廖琛,农丽颖

(1.贺州学院 旅游与体育健康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2.贺州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

“一带一路”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依靠我国与其他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而推出基建、交通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近年来,国内学者结合“一带一路”的学术研究和教育研究从区域经济发展、法律安全、农业食品、旅游发展和人才教育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国外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制定统一的工程认证模式,以解决全球问题[1],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在线项目兴趣,提高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率,构建国际教育平台[2],有助于制定教育促进发展政策,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社会凝聚力。总之,“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对于我国乃至全球各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使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知识储备和各项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转变教育理念,从成人教育转向职业教育,转向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而服务[4]。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符合我国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5]。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可见,职业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层次交互。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和深厚的民族体育文化底蕴,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借助多方力量和一定的国家政策或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当前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和推广,有利于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 沿线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为体育外交注入新内涵,推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机制的创新发展[6];同时,有利于把国际体育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同步建设,在国际交往工作中融入更多的体育文化元素,建立国际体育合作机制以利用多国体育资源,修筑国际体育合作孵化器来培养体育人才[7]。国家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也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和人才的培养,而“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实现我国体育文化伟大复兴,促使中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在合作交流中实现共赢的高层次、全方位的宏大战略。民族体育的传承需要人才的支撑,但要想保留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更需要进行开拓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需求相适应,职业教育参与共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东盟体育文化的交流,也有助于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注入新动力;同时,广西作为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应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结合职业教育参与践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充分利用东盟推广。广西是多民族地区,民族体育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民族体育文化底蕴,因此,职业教育参与共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不仅可以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还可以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

1 职业教育参与共建广西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的必要性

1.1 民族体育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广西是多民族自治区,居住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多民族人群。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娱乐功能、健身功能及艺术欣赏的特点与价值。民族体育运动,能够使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和民族理论得到大幅提升,令观赏者与参与者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也会产生不一样的体验与活力,为厘清广西各民族常年主要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该文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见表1)。

表1 广西各民族常年主要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览表

由表1可看出,广西常年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具有21 项,在各大型活动和节假日期间都会开展,说明广西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非常重视。同时,体育项目的开展,使广西各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存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为广西民族体育运动会,它成功、稳定的举办对广西民族体育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广西历年举办的民族体育运动会的一些基本情况整理见表2。

表2 历年广西举办民族体育运动会的基本情况

由表2可看出,截至目前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举办了14 届,时间从1982年跨越到2018年,经历了每隔1年举办一次到4年举办一次的稳定过程,参赛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多。广西历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常设的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射弩、打陀螺、投绣球、踢毽球、赛龙舟、高脚竞速、少数民族武术、板鞋竞速、顶竹杠,以及表演项目的竞技类、技巧类、综合类的比赛。由此可见,广西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区内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参与人群也有了一定的增长,所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1.2 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促进交流与合作发展

广西有500 多所职业学校,具有庞大的研究对象和促进职业教育共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某种职业所需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者,弘扬广西民族体育文化需要大量此类人才的存在,民族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目前,广西已采取了“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应对足球、篮球和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的蓄力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西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民族精神底蕴,自治区政府体育部门应正确地认识民族体育文化的特点和功能,结合 “一带一路”的有利资源向各国、各地区展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从而体现“民族性”和“传统性”,把广西民族体育推向全国及世界各地,为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民族和现代体育中汲取“营养”打下基础。体育文化具有超越时空、超越意识、直观、鲜明和作用独特的功能,不仅能够在精神上、身体上和交流上具有促进作用,还能够激发各国的长久合作发展。

1.3 中国—东盟发展合作基地具有引领作用

广西首府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截至2021年,广西已经举办了14 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的内容主要包括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和文化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对中国—东盟提出的发展要求。因此,广西应以中国—东盟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围绕《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双向互利原则和自由经贸合作,面向全球开放,为各国商家共同发展提供新的机遇。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周年。近30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实现了从建立对话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演化。可见中国—东盟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引领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广西的体育文化也应抓好此次重要机遇。

2 职业教育参与共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的困境分析

2.1 宣传力度小,民族体育文化不浓厚

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进行一定的宣传,宣传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群众的喜爱与认知。广西民族体育文化宣传力度较小,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方面,体现在没有宣传标语、宣传图册、宣传展板和多媒体宣传等。通过社会调查发现,85%以上的社会人群对民族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项目不了解,甚至都没见过民族体育项目的宣传,说明社会上的宣传力度比较小。二是,学校方面,虽然,中小学开展少部分民族体育项目,但是重视程度不高,体育课堂的内容基本上是以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为主。高校涉及的项目较多,但参与度不高,校园的民族体育文化氛围不浓。总体说明,社会与学校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小、不到位,导致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值偏低。

2.2 机构设置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民族体育虽隶属体育类,但是,和现代体育还有一定区别,不应该追求民族体育竞技化。相关体育工作部门应正确认识民族体育的属性,把竞技的民族体育和普惠性的民族体育区分开来,避免造成混乱管理局面。当前,广西地区民族体育发展机构设置不健全。首先,自治区体育局对现代竞技体育与民族体育管理机构划分不明确,出现只管理民族体育的竞技项目,而大众项目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其次,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工作步调不一致,工作落实不到实处,表现在资金投入力度小,民族体育器材缺乏,普及性项目无人管理;最后,区内各学校的校内体育部门管理不到位,校内活动中民族体育开展较少,领导不重视,常见的民族体育缺乏课堂教学,校园内的民族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厚。研究表明,广西现有的民族体育项目有272 项(除节会和养生类的33 个项目外)[8],但是,目前作为民族体育比赛的项目却不到10%,可见广西的民族体育项目综合开发利用率很低。

2.3 专业师资、运动队伍缺乏,后备力量不足

广西民族体育项目众多,且特色鲜明,为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各类民族体育项目缺乏专业的师资和专业的民族体育运动队伍。从现有情况来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珍珠球队,广西师范大学的龙狮队、武术队,河池学院的竞速板鞋队在国内均拿到过较好的成绩,但是与总项目的数量相比,突出的项目还较少。此外,还有社会团体参与民族体育的机会不多、民族体育传承人才断层的现象、引领性的传承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低,致后备人才力量不足,难以支撑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

3 “一带一路”视阈下职业教育参与共建广西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的策略

“一带一路”是连接各国文化发展的纽带,职业教育是推进专项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为此,结合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该文提出以下创新策略。

3.1 构建民族体育文化课程体系,丰富校园文化

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与喜爱,同时增加校园的民族体育文化氛围。首先,要提升民族体育文化认识,不但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其顽强拼搏的精神,这就需要增加民族体育文化的课程体系;其次,结合广西现有的民族体育改编混合的方式印记成册,编制教学大纲,实行课堂教学,职业学校要发挥其职业教育的优势,先试行小批次教学,寻找共建的突破口,传递民族体育文化知识;再次,加强校园内部的民族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印制宣传图册、横幅标语和展板,让师生心中有民族团结精神和民族文化知识;最后,大力开展校园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周,把广西的民族体育文化轮换展演,让师生参与到其中,提高兴趣的同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3.2 加强民族体育师资培训

师资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广西区内的民族体育师资培训,认清广西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的种种困境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才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自治区体育局需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有利资源和中国—东盟的教育资源平台,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技术指导,对广西体育教师进行提升民族体育文化和技术的深层次培训,以确保教师的专业水平足以支撑民族体育的发展。其次,建立国内民族体育师资平台库,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交流,深入了解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动态,及时部署广西职业教育的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政策方针,时刻保持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发展。最后,增强社会民众对民族体育的规则、技巧和训练方法的认识,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带动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加大社会民众的师资培训。

3.3 加强民族体育技能训练,提升民族体育综合实力

民族体育文化不能滋生民族体育技能,但是,通过民族体育技能训练可以丰富民族体育文化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职业院校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实现广西全域职业院校学习民族体育文化知识和民族体育技能,由学校体育部门负责实施。其次,在体育课的课间、课后由专业教师进行技术指导[9],全面组织并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民族体育运动技能,以技能促文化,提升民族体育项目学习成就感。再次,职业院校应积极组织民族体育运动队,通过以练促学,以点带面,以赛促校园文化,积极地影响其他人群的兴趣,并投入到民族体育项目当中,实现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技能的相互促进。最后,以学为本,拟定校园民族体育项目的管理制度,定期对民族体育器材进行检修,并投入一定的经费进行器材更换,保证民族体育有序进行。

3.4 共建民族体育文化科研公共平台,服务社会与校园

科研成果的成功产出是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充分肯定,也是得到社会一致认可的保障,所以职业教育共建民族体育文化的科研公关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广西职业教育中心要理清职业院校的主线是什么,为什么要对广西的民族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为什么要结合职业教育进行发展,职业教育参与民族体育文化的科研有什么好处等问题。其次,区职业教育中心应制定关于职业教育共建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方向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旨在提高区内各职业院校对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参与度,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最后,由各职业院校组成科研团队,建立民族体育文化科研公共平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教学和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广西一带一路
广西贵港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成语魔方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