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情况调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2-09-13 12:11袁红连熊芬刘颖
中国医学创新 2022年20期
关键词:外渗输液弹性

袁红连 熊芬 刘颖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科用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受新生儿血管腔小、血管呈网状分布、四肢末梢循环不良等影响,静脉输液过程中易出现血管滑动,加上新生儿无主动配合能力,易发生输液外渗[1-2]。输液外渗可引起局部疼痛、组织坏死、感染等不良情况,甚至可致残[3-4]。另外,新生儿皮肤敏感度低、自身抵抗力弱,对表皮痛感不敏感,无法及时回应输液外渗,故输液外渗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明显高于成年人[5-6]。若能早期了解影响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的相关危险因素,尽早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干预,对预防输液外渗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选择2020 年7 月-2021 年6 月在南昌市第一医院行静脉输液的364 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后期制定防治静脉外渗策略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整群抽样法选择2020 年7 月-2021 年6 月在本院行静脉输液的364 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男235 例,女129 例;日龄2~28 d,平均(14.65±1.46)d;出生体重1 000~4 500 g,平均(2 502.21±214.21)g。纳入标准:满足静脉输液的标准;自出生脐带结扎起≤28 d。排除标准:急危重症新生儿;惊厥、昏迷;调查资料不完整;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不全;存在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以调查问卷方式收集入组新生儿出生日龄、性别、早产(出生胎龄<37 周)、出生体重、置管部位、血管弹性情况、输注药物、静脉输液外渗等资料及穿刺护士工作年限。参考文献[7]中相关标准判断输注药物是否存在刺激性。超声测量脉波传导速率(PWV)判断血管弹性,PWV<9 m/s 表示血管弹性好,反之表示血管弹性差。由统一培训后的调查人员在新生儿静脉输液时实施问卷调查,详细告知新生儿父母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等,征得其同意后发放问卷,由其自行填写,为确保数据资料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问卷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剔除重复或遗漏等不合格问卷,双人核对后录入Excel 数据库,汇总资料,实施整理。共发放问卷364 份,有效回收364 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观察指标 分析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现状 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率为14.84%(54/364)。

2.2 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外渗组早产、血管弹性差、输注刺激性药物、穿刺护士工作年限<5 年比例均高于未发生外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日龄、性别、出生体重、置管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单因素分析[例(%)]

表1(续)

2.3 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的影响因素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多因素分析显示,早产、血管弹性差、输注刺激性药物、穿刺护士工作年限<5 年均是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见表3。

表2 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的影响因素变量赋值情况

表3 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现状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疾病治疗中常规给药途径,因小儿静脉具有难维护、易刺破等特点,输液中易出现静脉炎、输液外渗等不良情况,其中输液外渗较为常见,可引起皮下瘀血,降低血管再次利用率,甚至可造成皮下缺血坏死、功能障碍等[8-9]。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率为14.84%(54/364),提示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率较高。了解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干预,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皮肤损伤发生,确保治疗的顺利实施,减轻患儿疼痛,提高护理治疗和家长满意度,进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2 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血管弹性差、输注刺激性药物、穿刺护士工作年限<5 年均是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1)早产。早产儿静脉管腔小、血管弹性纤维发育差,血管壁脆弱、薄、易破裂,且缺乏皮下脂肪保护,加上早产儿循环功能较差,血管壁通透性较高,故易发生药液外渗[10-11]。另外,早产儿住院时间较长,多次反复静脉穿刺会致使血管脆性增加、弹性减弱,亦会增加药液外渗发生风险[12-13]。(2)血管弹性差。血管弹性差的新生儿在静脉输液时,静脉萎缩变细、变硬,促使药物渗透至周围组织,增加输液外渗发生可能性[14-15]。(3)输注刺激性药物。因新生儿酸化尿液能力和肾脏调节酸碱平衡能力不足,药物中会加入碱性药物,致使血管扩张和血管压力升高;早产儿因摄入不足,常出现营养失调和低钙血症,需注入TPN 和10%的葡糖糖酸钙高渗性药物,但会刺激血管收缩、痉挛,造成血管壁缺氧、缺血和通透性增加,导致输液外渗发生风险提高[16-18]。(4)穿刺护士工作年限<5 年。穿刺护士工作年限短者对新生儿静脉输液相关操作护理缺乏了解,特别是对置管方式、血管、部位、输注药物使用方法等知识了解程度偏低,加上穿刺技术不熟练,易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促使静脉萎缩变细、变硬,易引起输液外渗[19]。

3.3 预防措施 根据以上危险因素,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加强穿刺护士培训,提高其穿刺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力求一次成功,尽可能减少皮下探针次数,减轻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损伤和刺激。(2)穿刺时选择血管要仔细、认真,应避免选择弹性差、血运差的血管以及在一条血管长期输液或反复穿刺等。穿刺成功后,对针头妥善固定,防止针头刺破血管壁或滑脱。(3)熟悉药物的不良刺激,若输注较强刺激性的药物时,需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输液穿刺部位的反应和患儿病情变化,并对比两侧肢体皮肤弹性、粗细程度和皮肤色泽的改变,若有异常情况及时给予处理。(4)拔针时,完全松解胶布后在无压力下迅速将针头拔出,用指腹以适当的力度按压穿刺点,一般时间为3~5 min,切勿来回揉动,避免静脉渗血。然而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偏小,未分析首次穿刺、输液滴速和输液者职称等因素是否会影响输液外渗,且未与他人研究结果相对比等,后期仍需加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早产、血管弹性差、输注刺激性药物、穿刺护士工作年限<5 年均是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的高危因素。

猜你喜欢
外渗输液弹性
护理干预在小儿临床药物外渗中的效果研究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CT 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的护理干预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