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背景下大班“民歌欣赏”的微教研实践探索

2022-09-16 11:33杨志群
幼儿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歌教研幼儿

杨志群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启航幼儿园

民歌言简意赅,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任职的幼儿园——苏州市相城区启航幼儿园,于2021年9月开园,大班组仅两个班级四名教师。这四名教师均为教龄1~5年的青年教师,日常教育实践中开展民歌欣赏的活动较少。生活中,苏州民歌、评弹小曲逐渐消失在幼儿的生活视野,多数幼儿听不懂方言歌谣、不会唱方言民歌。我园大班幼儿中“新苏州人”较多,他们出生于苏州,却很少接触苏州民歌,不会说苏州方言,暂未对苏州民歌产生欣赏与学唱的兴趣。

基于此,笔者主动策划地域文化背景下大班“民歌欣赏”的微教研实践与研究活动,吸纳大班执教的四名教师组建“民歌欣赏”微教研小组,尝试进行五人组“抱团式”研究,主动探究以“教学课例研磨”为核心的多形式、多路径、多举措的微教研活动,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师开展“民歌欣赏”活动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水平,因势利导地提升大班幼儿“欣赏民歌、传唱民歌”的活动兴趣和审美能力。

一、微教研目标

苏州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享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地域性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苏州幼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引导幼儿欣赏并传唱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江南民歌,让每一个苏州小囡萌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领略江南水乡文化的魅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基础。我园的“民歌欣赏”微教研活动有两个维度的目标,一是指向大班教师的理念更新、技能精进与专业素养提升,二是指向大班幼儿的学习品质、艺术审美能力和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一)教师发展的角度

第一,组建大班“民歌欣赏”微教研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小组“抱团式”的“民歌欣赏”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研究,理解江南民歌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征——优美婉转(曲调)、细腻含蓄(情感)。

第二,通过网络微学习、在线微研讨、专题微研修、骨干教师微讲座等多种微教研路径,学习并掌握基本的“民歌欣赏”赏析技能和教学经验。

第三,收集、整合、运用江南民歌课程资源,组织大班幼儿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欣赏与传唱江南民歌,学习并掌握“合唱指挥”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二)幼儿发展的角度

第一,愿意聆听和欣赏江南民歌,通过主题欣赏、对比欣赏、体验式欣赏、交流与分享等艺术审美活动,感知、理解并体验江南民歌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第二,在欣赏江南民歌、学唱江南民歌、创意表现江南民歌等审美活动中,积极与同伴互动、互助、合作表现,提升学习品质(积极的学习态度、持续的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习能力)。

第三,欣赏并感悟江南水乡美景,了解并体验江南民歌的内在感情,萌生爱家乡、爱苏州的美好情感。

二、微教研的内容与策划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要从外力去激发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发展愿望。我们于2022年1月顺利组建“民歌欣赏”五人微教研小组,正式启动大班“民歌欣赏”微教研项目。

首先,召开“民歌欣赏”微教研启动会议,五名参研教师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并细化各自的职责范围,确保每一个参研教师任务明确,人人有事可做,避免重复劳动,增强五人在微教研活动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推敲并拟订大班“民歌欣赏”微教研活动安排表(参见“表1”)。除了常规性和常态化的课例研究、微专题研讨、学习感悟与听课学习,我们丰富并拓展了微教研的内容与形式,追加了微型讲座、网络微学习与微主题研讨等具体内容,帮助全体组员明晰研究方向、理清研究思路,布置研究重点和具体任务,促使“民歌欣赏”微教研活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凸显微教研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表1 大班“民歌欣赏”微教研活动安排表

三、微教研的实施与评价

(一)整体制订方案,宏观把握方向

2022年3月初,幼儿园教研室制定“网络教研制度”,同步设计并推行微教研计划评价表和微教研活动评价表,针对全园所有微教研、微课题进行统一管理与集中督查,确保每一个微教研、微课题项目的选题科学且规范,方案合理且翔实,思路清晰且具有条理性,注重微教研工作的过程性管理。为了确保“民歌欣赏”微教研的实效,“民歌欣赏”微教研小组针对学期初每一个微教研活动方案进行“自上而下”的可行性检查、方向性掌舵与技术性指导,让参研教师“有标可依、有章可循、有径可行”,宏观把控并确保每一个微教研、微课题项目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指向明确地落实微教研、微课题研究目标——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促进大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二)缩小教研范围,分解教研目标

我们将一个研究周期的微教研目标、微教研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据此绘制微教研思维导图,罗列并缩小微教研范围,分解并细化微教研目标,纳入每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中,渗透到每月的网络研讨与组内交流活动中,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帮助每一个参研教师和实验班幼儿在自身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阶段性、适宜性、小步递进式发展。我们因园制宜、因班制宜地落实“目标分解、细化研究、逐层推进、纵深发展”的微教研目标。

(三)剖析问题实质,聚焦问题解决

问题是研究的切入点。自启动“民歌欣赏”微教研之后,参研教师经常利用小组微信群进行理论微学习、小组微研讨与网络微研修等活动。笔者经常鼓励大家自主开展“民歌欣赏”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笔者在微信群发布调查问卷,调研并搜集组员的学习兴趣、教研态度和研修方向,梳理并汇总组员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当下的困惑,汇总成问题清单(教研前期、教研中期、教研后期的问题与困惑)。笔者认真绘制“问题导图”,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发问、互助解答问题等,最终形成“民歌欣赏”教学策略与教育智慧(教学“小锦囊”)。

笔者收集并汇总了一些问题:“民歌欣赏”教学活动中,是否需要让幼儿完全掌握全部歌词内容并学会唱整首民歌?是否需要将每一首民歌都转换成苏州方言让幼儿学唱?多声部演唱的方式,是否适用于每一首民歌?双声部合唱的手势指挥,对于大班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在学跳根据民歌创编的律动舞蹈过程中,除了头部和手部的舞蹈动作,是否还需要增加双脚舞蹈动作的编排与练习?……笔者认真分析、推敲、研判这些问题的根源或实质,针对一些能够即时解决的问题,现场给予参研教师合理解答;针对一些暂时不能解答或存在一定难度的“权威性、盲点式”问题,笔者主动邀约专家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家微讲座、专题微培训或主题微研修等活动,支持教师基于问题引领、依托问题解决、达成教育共识,据此梳理并形成可操作、可借鉴、可分享的教学策略与教育经验,有的放矢地提升“民歌欣赏”微教研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助推参研教师和大班幼儿的共同学习与发展。

(四)多元考核实效,师幼共同发展

2022年春季疫情期间,笔者组织教师进行微课录像的拍摄,并积极开展网络直播“微课教学”和居家指导活动。参研教师通过提前录制好的教学音频或表演视频等向幼儿和家长推送“民歌欣赏”微课程资源。家长在家帮助幼儿录制演唱音频、拍摄舞蹈微视频等,便于教师及时检查、即时反馈“教与学”的质量和实效。教师针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大班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做出因人而异、恰如其分的评价与反馈,有利于强化幼儿的学习动机,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返园复课之后,笔者先后邀请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分别进入大一班、大二班活动室内,分组、分批参与“民歌欣赏”听课与评课活动,现场观摩、调研,考核并评价执教教师、幼儿的民歌欣赏经验和艺术审美能力,重点针对执教教师组织并汇报的“民歌欣赏”现场教学活动提出互动式反馈(对话、交流、探讨、争鸣)和建设性意见。我们借助教师反思、家长反馈、幼儿访谈、同伴建议、骨干教师诊断与评析等多种评价与反馈方式,多视角、多维度、多元化考核“民歌欣赏”微教研小组的教研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教师的互学互鉴、互帮互促、共同发展,更有力地推动了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审美经验、创新能力、内在情感的整体、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民歌教研幼儿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