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病理活检结果的分析与探究

2022-10-09 08:16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7期
关键词:腺癌切片病灶

杨 莉

(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 绵阳 621100)

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也叫大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在我国的各类肠道肿瘤中,以直肠癌最为常见,其次为结肠癌。通过对结直肠癌进行早期诊断,能尽早对患者开展治疗,采用根治性切除术将病灶切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其生存时间。但在临床上,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结直肠癌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多数患者在出现明显的症状(如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或便秘、腹痛、贫血、体重减轻)后,其结直肠癌多已进展至中晚期,无法为其采取根治性切除术,造成其整体的死亡率偏高[2]。当前对结直肠癌进行辅助诊断的方法较多,包括大便隐血试验、肛门指诊、CT 检查、磁共振检查、PET-CT 检查、B 超检查等,但本病的最终诊断依据仍是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往临床上主要是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完成后对其实施病理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但前期由于对患者的病变了解不足,可能造成手术方案不完整,增加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的风险。近年来随着肠镜技术的发展及病理组织活检经验的不断积累,结直肠癌病理活检在本病的术前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将近年来我院接诊的90 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目的是分析结直肠癌的病理活检结果,为本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期间我院接诊的90 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接受手术治疗,且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为结直肠癌;术前自愿接受病理活检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术前与术后的病理诊断资料均有详细记录;满足肠镜检查的指征;初次发病。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内科慢性病、免疫系统疾病、其他恶性肿瘤、肠道急性感染或炎症;接受过新辅助化疗;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或交流障碍;中途转诊或意外死亡;临床资料缺失。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2 例,女性患者38 例;其年龄为24 ~78 岁,平均年龄为(49.85±5.42)岁。

1.2 方法

对本研究中90 例结直肠癌患者均进行病理活检。先对患者进行肠镜检查,然后按照活检取材标准从不同患者的结肠、直肠区域获取活检组织,并按照要求将获取的活检组织制作成石蜡切片。采用10% 的甲醛固定液完成切片固定,对切片进行乙醇脱水处理,配置浸渍液并在其中完成切片组织的浸泡、石蜡包埋处理。采用切片机将切片切成病理切片,厚度为5 μm,并依次对切片进行脱蜡、染色处理,最后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仔细观察切片中有无癌细胞及癌细胞黏膜肌层浸润、下层浸润的情况,并评估取材的深度。为保证病理活检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所有病理活检工作均由我院两名工作经验超过10 年的临床医师独立完成,并协商给出诊断结果。通过跟访得到90例患者的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即结合不同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实际情况及相关检查结果,为其制定完善的手术治疗方案,获取术中病理组织后,将其送到我院病理科,按照术后石蜡切片病理组织活检操作规范完成病理学诊断,并给出最终的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90 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统计术前病理活检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观察不同类型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特点。术前病理活检诊断结直肠癌的标准:镜下可见病变组织内有平滑肌纤维,发现肿瘤细胞,或可见肿瘤细胞已侵犯到黏膜肌层。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结直肠癌的标准:发现肿瘤细胞,或可见肿瘤细胞穿透黏膜肌层,浸润至黏膜下层或更深的部位。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90 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对90 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病理诊断的结果显示,其中结肠癌患者有63 例,占70.00%,直肠癌患者有27 例,占30.00%。在63 例结肠癌患者中,病变部位为横结肠的患者有12 例,占19.08% ;为降结肠的患者有9 例,占14.26% ;为升结肠的患者有10 例,占15.87% ;为乙状结肠的患者有32 例,占50.79%。

2.2 术前病理活检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

对90 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病理诊断的结果显示,其中腺癌、黏液腺癌、类癌患者分别有54 例、9 例、27 例。对90 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病理活检的结果显示,其中腺癌、黏液腺癌、类癌患者分别有52 例、10 例、28 例。术前病理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97.78%(88/90)。详见表1。

表1 术前病理活检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

2.3 不同类型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特点

不同类型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特点在术前病理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中较为相似: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腺体结构、异型大小包括低级、中级与高级;黏液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有较多黏液存在于病灶组织中,黏液成分在整个瘤体组织中的占比>60.00% ;类癌的组织学特点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较均匀的癌细胞(即癌细胞的形态、大小等较为均匀),绝大多数癌细胞呈现出多边形,细胞液体染色不深,主要结构为腺泡状、缎带状。

3 讨论

结肠癌、直肠癌均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结合当前对结直肠癌的研究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的整体发病率在不断提高[4]。最新关于结直肠癌的研究显示,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于结肠癌,且直肠癌中以低位直肠癌为主;从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来看,此病患者的构成由以往的中老年人群逐步转变为青年人群与中老年人群[5]。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病灶在穿透黏膜肌层达到下层时,不仅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也会增加肿瘤转移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当肿瘤病灶未穿破黏膜肌层时,通过手术将病灶切除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研究指出,早期发现并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较中晚期发现并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高,术后其病情的复发率也更低。现阶段,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有较多的方案可用于本病的治疗。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以病情的明确诊断为基础,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患者的病变位置、大小、病变类型及是否出现转灶移等。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6]。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病理活检),有利于临床医生在术前掌握更多有关结直肠癌的信息,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临床分期等。研究指出,结合CT 检查、超声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明确结直肠癌的侵犯程度、TNM 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而可判断能否对患者进行手术,并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7]。事实上,CT 检查、磁共振检查、PET-CT 检查、B 超检查等影像学检查仅能作为结直肠肿瘤良性与恶性鉴别诊断的参考,明确诊断仍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对90 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病理诊断发现其中有结肠癌患者63 例(病变部位为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乙状结肠的患者分别有12 例、9 例、10 例、32 例),占70.00%,直肠癌患者27 例,占30.00%。对90 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病理诊断的结果显示,其中腺癌、黏液腺癌、类癌患者分别有54 例、9 例、27 例,对其进行术前病理活检的结果显示,其中腺癌、黏液腺癌、类癌患者分别有52 例、10 例、28 例。术前病理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97.78%(88/90)。不同类型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特点在术前病理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中较为相似。可见,结直肠癌的术前病理活检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基本一致。传统的病理学检查主要是在术中获取病理组织,然后按照术后石蜡切片病理组织活检操作规范完成病理学检查,以便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准确、可靠,但具有滞后性,可能导致在前期手术过程中出现手术方案不完善、病变范围切除较小等问题,会增加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的风险,必要时可能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二次手术[8]。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一体化,也促进了临床病理活检技术的发展。术前对患者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可直观地观察病变的特点,并灵活地选择活检标本,通过对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诊断。该诊断结果能够作为确定与完善患者手术方案的参考依据,确保后续的手术方案能够彻底切除病灶,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术后病情的复发率。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术前病理活检时,由于获取的样本仅为病变组织中的一部分,因此该检查结果不能作为判断肿瘤细胞是否侵犯黏膜下层的依据。

笔者认为,在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病理活检的过程中,肿瘤病灶区域样本的选择至关重要。通常所选样本的直径要控制在2 ~3 mm 之间,并尽可能选择位于黏膜下层的标本。这是因为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侵袭性,随着结直肠癌的发展,黏膜下层会受到肿瘤细胞的侵袭[9]。在实际诊断中,还要考虑到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如病变组织标本的选择、石蜡切片的制作及病理观察等。因此,在获取病理组织标本后,要规范石蜡切片制作、病理组织观察等操作,明确不同病理标本切片对应的组织学特点。另外,部分病灶的范围较大,内镜下选取活检组织时有一定的难度,应根据病灶形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取材方法。例如,隆起型病灶应在头端及基底部的不同方位取材,溃疡凹陷型病灶应在边缘取材。考虑到结直肠癌病理活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明确结直肠癌黏膜下层侵犯的情况),故在实际诊断中还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其病变的信息,如位置、大小、病变区域血流信号等,这些都能作为诊断本病的依据。进行结直癌活检时对样本的要求较高,若活检样本中不包含肠道黏膜肌层,此时将无法判断出肿瘤细胞是否存在黏膜下层浸润。针对这一问题,临床医师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活检样本的取样能力,明确活检标本取样的相关要求,避免因取样不当而影响病理活检结果。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的术前病理活检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高度一致,其术前病理活检结果可作为诊断本病及制定手术方案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术前病理活检结果不能用于判断结直肠癌黏膜下层侵犯的情况,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判断,以便于在患者手术前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猜你喜欢
腺癌切片病灶
晚期肺腺癌患者奥希替尼后线治疗耐药后基因突变模式研究
管状腺癌伴有黏液腺癌分化结直肠癌临床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化疗在老年晚期肺腺癌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我国科学家揭示肺腺癌分子全景
新局势下5G网络切片技术的强化思考
为什么要做CT增强扫描
5G网络切片技术增强研究
结核球是肺上长的瘤子吗?
网络切片标准分析与发展现状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