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2022-10-10 12:09倪红周
学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生活化案例法治

倪红周

(甘肃省临泽县鸭暖镇小屯小学,甘肃临泽 734208)

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进行设计,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为其适应生活、探索并创造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这阐明了生活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要求小学德育教师应立足生活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入挖掘生活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意义

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生活化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点意义。

第一,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机械记忆为发现并体验知识。传统模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多数时候处于被动接受并记忆知识状态,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而生活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改变这一状态,通过引入学生较为熟悉的现实生活,以激发学生探究和体验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发现并理解知识。

第二,与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一致。现代教育强调教与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现实生活,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知识应用环境,促进他们对道德、法治知识的实践与运用,同时让教学满足现代教育提出的“创新发展”“灵活高效”等要求。

第三,增强教学实效性。相较于刻板知识,生活化知识理解难度更低。低年级小学生在参与学校、家庭等基础社会活动时,大都具有了一定的的生活经验,将其迁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并借此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形成生活化理念,寓教于做

要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应用生活教学方法,必须先形成生活化理念。对此,教师应发挥表率作用,设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活动,并明确自身的示范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将理念、思想通过实践行动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熏陶和教师的感染下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学生也应加强对“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的探究,形成“在生活中学习”“学道德与法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等意识。但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与以身作则意识较为淡薄,并未形成科学的生活化理念,虽然创设了生活化教学课堂,但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生活,也没有发挥榜样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生活化教学的系统研究,深入分析其教学内涵,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化能力。同时,教师要从语言、行动两个方面出发,以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涵进行自我约束,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榜样,将课程教育与生活深入联系起来。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助生学习

情境教学能够很好地激活低年级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并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对生活情境的创设。

1.运用多媒体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媒体悄然走进了小学课堂,从学生角度来说,多媒体情境真实、活泼,具有动态吸引力,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教师角度来说,多媒体情境能够有效降低生活化教学的难度。教师可以先在互联网中搜集一些与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围绕所搜集的材料创设情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将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并基于自身思维选择材料,导致材料信息呈现方式与学生思维不符,阻碍了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因此,教师应扩大资料搜索范围,并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生活化教学材料。如将动画片中体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片段利用起来,在电子课件中设计动画人物形象,或以动画人物的口吻讲述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会由此被吸引,主动对动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展开分析,参与到知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习惯。

2.讲好小故事

低年级小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听故事”欲望,教师如果能将学生“听故事”的欲望利用起来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同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运用生活语言讲述真实存在的故事,在故事中激发学生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欲望。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围绕教材知识与生活经验,创编由于不爱洗手、不讲卫生而生病打针的故事,以让学生明白“病从手入”“病从口入”的道理,让学生意识到很多疾病都是由不爱洗手引起的。这样的故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很多小学生都存在不爱洗手的不良习惯,教师用幽默有趣的语言将其危害性讲出来,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警醒。随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以故事内容为启发,便会回答“要勤洗手,吃东西之前一定要洗手,保持小手的干净”,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教材中“干干净净吃饭好,饭前要洗手,千万别忘掉”等知识的有效学习。

(三)搭建生活化平台,延展教学

生活化平台的建立能够很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深化其对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发现和理解。基于此,教师在以教室为教学“主战场”、以教材为“平台”之外,还可以将实际生活的辅助学习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搭建生活化平台,在生活实践中讲解知识。但实际教学中,为保障学生的安全,多数小学教师在依托实际生活搭建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方面暴露出了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因此,为有效搭建生活化平台,应先解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人身安全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建设“家校结合”教学模式,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之前联系学生家长,协调家长时间,协商、设计活动方案,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协助教师管理处于社会实践状态中的学生。如此,不仅学生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在家长们的正确生活经验和道德与法治实践指导下,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发现并理解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微课”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以体现延展教学、促进学习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搭建开放性的网络化教学平台,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解教材知识,将其录制成5 到8 分钟的微课视频,并上传至平台信息库。学生可以随时观看微课视频并对其中的内容展开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持续性会得到增强,学习效果也必然会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用微课总结课堂所讲解的知识,将其上传到平台上,以供学生自主复习之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生活化自主复习中不断得到强化,可以一边复习知识一边将其与自身所处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低年级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复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四)丰富生活化活动,以动促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因此教师在落实生活化教学时,可以融入“教学做合一”理念,设计并组织丰富的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

1.知行合一,在做中学

体验和感受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低年级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发现和理解,促使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积极完成实践任务。因此教师可以强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合理安排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应用中深入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一课中,教学目标在于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讲公共卫生,不随地乱扔垃圾”的品质和意识,教师可以据此设计“捡起身边的垃圾,树立积极人格”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寻找、捡拾校园公共区域的垃圾,并进行分类处理。然后将他们带出校园,走进公园等公共场所,捡拾、分类处理被随意抛弃的垃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凌乱不堪的公共环境变成干净整洁的公共环境,更能体会到“讲公共卫生”的好处和意义,“文明”意识便会由此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形成,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也会随之提升,从而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2.辩论表述,增进理解

低年级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受课堂氛围不够、自身思考和表达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取得有效的学习成果。而辩论活动能够改变这一现状,为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创造机会,同时活跃课堂氛围。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辩论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不符合道德要求、违背法律原则且学生能够理解的现象为辩论背景,设定话题,借助在辩论中的合理表述增进学生关于道德与法治话题的思考,让学生在“说”中将自身对道德知识、法治信息的理解表达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指出其错误想法并加以指导,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正确、深度理解。然而现阶段的辩论活动中,为证明自身观点的正确性,部分学生出现了争吵行为,降低了活动的开展价值,也降低了教学质量。为规避这一问题,教师应当提前制定活动方案,明确辩论规则与纪律,将辩论的形式、参与辩论的注意事项清楚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辩论并非“谁声音大谁就是对的”,而是要有理有据地证明自身的观点,理解“在辩论中要尊重对手,尊重与自身观点不一致的学生的想法”的理念,从而加强情绪与行为管控,实现对活动的科学参与,并能从中获得知识,增强教学成效。

3.案例分析,领悟生活

生活化的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分析可以为其提供实践支持,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尝试设计案例分析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其认知结构相符合的生活案例,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基于多角度分析的要求,学生要能指出案例中违背道德、法律或遵守法律、道德等的行为,说出自身对该行为的理解与原因,并通过教材知识解释自身的想法,从而在剖析案例、领悟生活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知识的深度学习和掌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案例选择方面依然存在主观性过强的问题,只考虑了案例是否具有教学价值,并未考虑案例是否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是否能够被学生所理解,以至于选择了难度过高的案例,影响了学生对生活的领悟、对知识的多角度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小学德育教师必须转换思维方式,加强对案例的筛选力度,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思考案例的适用性与可分析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如环境文明、人际交往等,然后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择案例。这样学生分析案例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能从中得到新的收获,由此提升学习效果。

(五)统领课后复习,深化记忆

课后复习的及时、有效与否,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也决定了整体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如果能及时组织学生复习知识,深化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则能很好地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反之,若复习不及时,低年级小学生便容易遗忘所学部分知识,以至于降低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在落实生活化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围绕教材中的知识设计家庭作业,指导学生在家庭中完成,并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提出生活化问题,提醒学生用教材语言回答,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选择。学生通过课后复习能够不断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建立更加系统的认知体系,积累有效的复习经验,不仅对其当前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索大有裨益,还能推动其积极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结语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既可以构建出更加符合小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的课堂,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是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并有望提升学习有效性的一种创新。因此教师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应形成积极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并灵活运用由其衍生而来的教学方法,以切实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生活化案例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