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路径与方式研究

2022-10-10 12:09吉炳祥
学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进校园传统活动

吉炳祥

(甘肃省渭源县教研室,甘肃渭源 74820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赋予了人们前进的动力。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凝聚了古代先贤的智慧,对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将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形式化、娱乐化、片面化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开展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传承中华美德,养成坚韧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反思和探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一)传播形式有待拓展

传统文化进校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传播形式。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但有些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引入不足,只是在学校的宣传栏内张贴相关海报,至于学生是否看到则并不关注,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处于基础层面。还有些教师虽然会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述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无法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育力度有待提升

虽然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但是教育力度不强,学生从中接受到的教育是有限的。一些学校在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容易忽视学生的感受,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难以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而且一些学校忽视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考察,在课堂结束或实践活动结束后,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无法发挥出课程思政的作用,导致学校里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不足,针对性不强。

(三)机制体制有待完善

由于部分学校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时没有做好提前准备,对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了解不足,传统文化活动的样式单一,没有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同时,一些学校对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缺乏长远的考虑和规划,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只考虑到了眼前,而没有考虑到未来,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存在漏洞,而对于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改进和提升。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放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知晓度存在问题,影响了我国文化精神的生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与方式

(一)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发挥示范作用

针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师匮乏、教学水平不高的现象,学校需要投入师资力量,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传统文化学习需求,使传统文化进校园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当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做好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为了培养有素养、有情怀的新时代教师,学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重价值引领。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座谈会,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题,让教师畅所欲言,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助力。在座谈会上,教师之间通过互相分享和借鉴,来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进步。学校还可以邀请全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到校开展讲座,给教师分享传统文化进校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有效措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二,扎实常规教研。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说课比赛,并分享传统文化活动经验等,不断拓宽教师的教学范围,展现出新时代的教师风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使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第三,严格选拔流程。学校对于传统文化专业教师的选拔必须要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见解,能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校可以邀请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兼任教师,不断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范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必须做好示范,用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去感染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激活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尤其是在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时候,教师必须与学生共同完成,一方面为学生做好指导和纠正,避免学生走弯路,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逐渐优化师生关系。

(二)依托传统文化主渠道,开设国学课程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美德,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要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不断优化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要通过国学校本课程建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范围,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塑造现代精神。学校对于国学课程的设计要与时俱进,给学生提供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内容,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深层认识,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每周安排2 至3 节国学课,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阅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经典文学、传统戏剧、文化礼仪,也可以是自然常识、历史故事、人生哲理,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在国学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辩论赛,指导学生自主搜索传统文化知识,在辩论中充分发挥潜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书香溢满校园,国学伴我成长”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大课间、课后等时间进行经典诵读,这样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还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国学书籍拿到学校的图书角进行分享,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读到多样化的国学经典作品,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活动的开展,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传统文化研学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红色纪念地或者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营造传承千年文明的氛围。在研学过程中,学生认真听讲解员讲解,不仅能够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展现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传承使命。

(三)打造常态化文化活动,倡导以知践行

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最直接方式,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参与途径。在传统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身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双减”工作落地。为了培育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要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常态化文化活动,体现学校特色,让学生自主走近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将自己学到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达到以知践行的目标。

劳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校园中建设“种植园”,引导学生种植各种蔬菜,通过劳动来体会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诗词大会,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由教师担任主持人,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诗词问题,学生现场作答,最终回答问题最准确、回答数量最多的学生获得胜利,并得到学校的表扬和奖励,从而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还可以每年组织一次传统文化节,每次都围绕一个节日主题,设置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格局境界。在传统文化节上,有书法才能的学生,可以尽情地挥毫泼墨;有艺术才能的学生,可以展现具有传统特色的优美舞姿;有操作才能的学生,可以制作各类传统手工艺品,传承传统文化技艺。另外,学校还要大力发展非遗文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实物展示或者多媒体呈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非遗物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兴趣。

(四)运用新媒体扩大宣传,提升传播效果

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于新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在新时期,新媒体已经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相比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新媒体不仅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也呈现出了开放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能够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扎根于校园,弘扬中华文明新风。

首先,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进行物质文化建设,学校要对校园内的宣传栏、橱窗、教学楼以及校容校貌等进行整治,一方面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可以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发起倡议,引导师生一起净化校园,学生也可以在校园网的相关板块中进行互动讨论。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不乱扔垃圾,合理分工,整治校园环境。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走廊内或者黑板报上张贴名人字画、校风校训等,或者在学校的电子显示屏上循环播放教书育人理念,创设文化教育阵地,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发,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深化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教师要利用新媒体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通过随手拍等方式展现校园文化精神,并且将拍摄的视频和图片等发布在朋友圈中,使学生随时都能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为了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学生发送“每日一读”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从而塑造良好的学生形象。

最后,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进行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可以运用大屏幕、校园报刊等进行传统文化制度的宣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及时了解传统文化制度,并能自觉遵守传统文化制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拍摄传统文化专题宣传片,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突出“短、趣、新”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传统文化进校园要体现出当代的价值,当挑选传统文化主题或者活动方案的时候,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网络投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从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挖掘传承意愿

为了避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误区,学校需要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给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从而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前,由于评价机制不健全,在传统活动进校园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手段单一、活动零碎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会降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必须实施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机制,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传统文化体验,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给予表扬,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清晰的理解。

评价的指标要全面,不仅要包含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活动安排,而且要涵盖实现目标、发展趋势等。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应该多样,学校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来共同参与评价,从不同的层面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进行点评,并给出自己的建议,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想挖掘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愿,就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传统文化,夯实硬件设施,多创造机会,使传统文化活动从稳步发展到办出特色,让传统文化活动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激发学生有志有为,增强自我定力,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综上所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渠道。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软实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常态,使传承文化经典的共识逐渐入脑入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进校园传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