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事态后中美关系走向

2022-10-11 22:07雷墨
南风窗 2022年18期
关键词:佩洛西中美关系白宫

雷墨

“别在台湾问题上抖机灵”,这是拜登2001年5月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当时还是参议员的拜登投书媒体批评的对象,是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起因是对记者“美国是否有义务防卫台湾”的提问,布什做了肯定的回答。数小时后,白宫做出“澄清”,称美国对“一中政策”的承诺没有变。拜登那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的是同样的短句“话语很重要”(Words matter),显然是在“警告”布什总统,别在台湾问题上搞“失言”外交。

布什总统的那一幕“失言”,入主白宫后的拜登演了3遍。同样的剧情演3遍,这已不是“抖机灵”,而是挑衅。佩洛西窜访台湾引发台海局势与中美关系紧张,直接原因是她个人政治私心的膨胀,但更深刻的背景,是近年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切香肠”,频繁侵蚀“一中政策”。这种趋势显性地出现于特朗普政府时期,拜登执政后则是变本加厉。这是美方指责中方的反制“反应过度”不具说服力而且显得虚伪的重要原因。

美方的挑衅与中方的反制,客观结果是中美之间正在形成的脆弱互信降至新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者傅泰林(Taylor Fravel)做了悲观的预测:“历史学家可能会仔细回望2022年夏天,那个时刻的美中关系,从竞争相对优势转向了公开对抗,伴随的是危机与紧张导致的更多风险。”没有所谓注定的“不可避免”,但如果美方继续把台湾问题作为筹码加大赌注,对华外交接下来的路肯定不好走。

乌云聚集

2016年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搞了不少所谓“去中国化”动作,海峡两岸此前的诸多“默契”被打破。不过,台湾问题被凸显的更大推手是美国。奥巴马执政后期,中美战略竞争态势已然形成,但双边关系总体上保持平稳。2014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民主党失去参众两院的掌控权,奥巴马的内政外交受到共和党更大的掣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台湾问题被某些国会议员视为显示对华强硬的筹码。

佩洛西窜访台湾,是美国国会在台湾问题上“活跃”的极端表现,但苗头在奥巴马执政后期就出现了。2016年9月,共和党众议员史蒂芬·夏波牵头提出了《台湾旅行法》,主要内容是解除美台官方交流的限制。2018年2月,该法案在参众两院获得通过,3月16日由时任总统特朗普签字成为法律。这是继1979年的《与台湾关系法》后,美国首次出台针对台湾的国内法,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根据该法案,美国允许包括国务院、国防部等在内的各层级政府官员与台湾官员会面和“互访”。这已经明显违背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国做出的“仅与台湾发展非官方关系”的承诺。换句话说,美国在以国内法将违背国际承诺“合法化”。美国援引该法案,允许蔡英文2019年7月“过境”美国停留纽约,并与美国国会议员会面。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长亚历克斯·阿扎尔,于2020年8月访问台湾,成为中美建交以来抵台的最高级别美国政府官员。

此前,中美关系也曾因美国对台军售、台湾地区领导人“过境”美国而出现紧张。最为典型的就是1996年的台海危机。但从特朗普政府时期起,美国操弄台湾问题的手法出现了升级,触碰“红线”的力度也更大。这种变化的大背景,是美国以竞争甚至对抗的视角来看待中美关系。这种视角下的台湾,被当作了对华强硬、施压的筹码。签署《台湾旅行法》后一周,特朗普签署了加征关税的备忘录,中美贸易战硝烟弥漫,两国关系进入建交以来罕见的动荡期。

根据该法案,美国允许包括国务院、国防部等在内的各层级政府官员与台湾官员会面和“互访”。这已经明显违背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国做出的“仅与台湾发展非官方关系”的承诺。换句话说,美国在以国内法将违背国际承诺“合法化”。

拜登入主白宫后,中美关系之所以延续了动荡,而且幅度还有所升级,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某种程度上说,认为拜登的对华外交以挑衅开局,或许并不为过。2021年1月20日拜登的就职典礼,台湾所谓的“驻美代表”获邀出席。这在中美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恶劣先例。拜登政策团队这样的操弄,除了故意挑衅,看不出任何其他意义。两个月后的中美安克雷奇会晤上,台湾问题成为“针锋相对”的议题之一,关键原因就是美方的挑衅。

但此后拜登政府并没有收敛。安克雷奇会晤后不到一个月(2021年4月9日),美国国务院发布“美国政府与台湾交往新指南”,称“鼓励”(encourage)美国政府与台湾交往以显示美台日益加深的“非官方关系”。此前的《台湾旅行法》是“松绑”,这个指南是“鼓励”,挑衅的意味更加明显。尽管截至目前,拜登政府的内阁高官还没有访台的记录,但前政要、现任国会议员访台的人次,已经打破了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纪录。

另一個“纪录”是美国对台军售。特朗普执政4年期间,11次批准对台军售,频率创下了中美建交以来的历史之最。佩洛西窜访台湾前半个月(7月16日),拜登批准其任内第5轮对台军售。这届任期不到一半就批准5次,拜登似乎有赶超前任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批准的11次对台军售,有10次是在中美贸易战爆发、双边关系大幅恶化之后。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美关系回不到正轨,与美方频繁打“台湾牌”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佩洛西窜访台湾绝非孤立的事件,也不是白宫方面称“三权分立、无权干预”所能搪塞的。其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很可能才刚刚开始。如果把近年来美国国会推动涉台立法、白宫批准对台军售、政客窜访台湾等结合起来看,不难看出华盛顿上空,正在聚集带毒的政治乌云。在这团乌云的笼罩下,美方以竞争和对抗的思维“挖掘”台湾的战略价值,而对这种操弄可能造成的负面后果,又缺乏理性的认知和管控能力。

外交乱局

特朗普外交给外界的突出印象是冲动决策、缺乏理性。但如果对比他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行为,“老外交”拜登似乎显得更不理性。比如,向来口无遮拦的特朗普,从未“失言”说过美国有义务防卫台湾。而上述拜登批评布什的文章明确写道,自《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被废除以后,美国就没有义务防卫台湾,而且《与台湾关系法》也没有给予总统军事介入的授权。但是20年后,拜登以多次“失言”的方式自我打脸。

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在其撰写的《事发之室:白宫回忆录》中讲了一段故事:特朗普指着手头的笔尖对一位共和党参议员说,这是台湾。然后又指向椭圆形办公室的办公桌说,这是中国大陆。台湾离大陆只有两英里,而我们却有8000英里,如果台湾遭到“入侵”,我们啥也做不了。特朗普想借台湾问题挑衅中国的意图自不待言,但他内心或许还有一条底线,那就是避免因台湾问题与中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白宫此前不断侵蚀“一中政策”的行为,所传递出的政治信号已在国会被肆无忌惮地放大。其所形成的政治氛围,对拜登的外交主导权构成了反噬。

目前来看,特朗普心中可能存在的底线,在拜登眼里成了“模糊一片”。他的3次“失言”就是典型的例证。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历任政府都坚持所谓的“战略模糊”,即不对是否军事介入可能的台海冲突做明确表态,以对中国大陆构成“威慑”。在《经济学人》看来,拜登反复“失言”,之后白宫官员反复“澄清”,事实上把“战略模糊”变成了“战略混乱”。某种程度上说,佩洛西窜访台湾,就是这种战略混乱的直接结果。

今年5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对华政策演讲,将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概括为“投资国内、联合盟友、对华竞争”。尽管与此前的“竞争、对抗、合作”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显然也在隐晦地降低对抗的基调。值得注意的是,布林肯演讲近7000个单词的文稿,涉及台湾内容并不多(约300个单词)。此后的6月、7月,中美之间的高级别通话、会晤,出现了拜登入主白宫后未曾有过的高频度。也就是说,拜登政府开始表现出稳定中美关系的意愿。

但是,白宫此前不断侵蚀“一中政策”的行为,所传递出的政治信号已在国会被肆无忌惮地放大。其所形成的政治氛围,对拜登的外交主导权构成了反噬。佩洛西窜访台湾前,拜登曾公开表示“军方认为这不是个好主意”。《经济学人》写道,“最终,佩洛西女士让拜登先生看起来犹豫不决且缺乏权威。”这话虽然有暗讽拜登对华不够强硬的意思,同时也暴露出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对华外交怎么走,总统拜登说了不算。

外交混乱的背后,是政策逻辑的混乱。去年10月,拜登第二次“失言”称美国将“防卫台湾”后,国会出现了一波关于美国是否应放弃“战略模糊”的大讨论。几乎与此同时,有些美国重量级学者也呼吁拜登政府放弃“战略模糊”。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基本观点是,“战略模糊”所形成的威慑,只有在海峡两岸军事平衡不利于大陆时才有效,而如今大陆军力已远超台湾,所以美国必须转向“战略清晰”才能产生威慑效果。

但在某些分析人士看来,哈斯的观点看上去简单明了,但在逻辑上却站不住脚。美国政治学者克里斯托弗·麦考林就认为,在台湾问题上,“战略清晰”并不能提供威慑附加值。原因不难理解,大陆针对台湾问题的军事投入和应对预案,不可能没有把美国介入的前景纳入考虑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通过“战略清晰”传递介入的信息,已经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如今的现实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政策思维,成了拜登政府外交路径的指引。虽然包括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内的高官,多次声称美国依然坚持“战略模糊”,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不断提升与台湾的关系、侵蚀“一中政策”,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渐进地转向“战略清晰”。拜登政府在模糊与清晰之间躲闪腾挪,体现的绝非外交高明,而是外交混乱。

新常态?

中美关系复杂、多维,其重要性超出双边层面,但台湾问题是其中最敏感的核心问题。中国驻美大使秦刚8月4日在《华盛顿邮报》撰文称,“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极少数可能把中美引向冲突的问题,必须以极为谨慎和负责任的方式进行有效处理和管控。”从这个意义上说,佩洛西窜访台湾最为恶劣的后果,就是以极不负责任的方式提升了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权重”,对双边关系中的其他议题造成挤出效应。

佩洛西窜访台湾最为恶劣的后果,就是以极不负责任的方式提升了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权重”,对双边关系中的其他议题造成挤出效应。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台湾问题的热度短时间内不会降低,主要原因在于美方的挑衅。8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新闻稿,宣布启动所谓“美台21世纪贸易倡议”谈判程序,将于今年秋天举行第一轮谈判。根据美方透露的信息,这项贸易谈判几乎完全对标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把台湾经济纳入美国经济战略轨道的意图非常明显。毫无疑问,这是美国掏空“一中政策”的最新例证。

更严重的挑衅来自美国国会。今年6月,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罗伯特·梅南德斯与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共同提出了所谓的《台湾政策法案》。这份长达107页的法案,用梅南德斯的话说,是“1979年《与台灣关系法》生效以来,美国对台政策最全面的修订”。根据媒体披露的文本,该法案除了实质性地提升美台“官方关系”,还提议未来4年为台湾提供4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并正式赋予台湾“主要非北约盟友”地位。

这项原定在8月4日美国国会休会前审议的法案“因故”两度推迟,但在9月国会复会后进入审议程序将是大概率事件。《经济学人》评论称,这项法案将事实上赋予台湾相当于其他国家政府的“外交”待遇,北京几乎肯定会将其视为再次“踩红线”。或许是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白宫方面已经在私下游说民主党参议员叫停该法案的审议。但在今年11月中期选举临近之际,拜登有多大的政治意愿和政治能力叫停该法案,无疑是个很大的问号。

如果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不展现理性,中美关系将面临一段时间的艰难期。这段艰难期持续的时间越长,两国关系越可能形成某种新的“常态”,即虽然双方都有不走向彻底摊牌、直接对抗的意愿和能力,但在心态上对风险代价的容忍度升高。如果这种情绪深入到两国社会肌理,对于中美关系来说,绝非好消息。

猜你喜欢
佩洛西中美关系白宫
本期导读
白宫附近
佩洛西被提名为众议院议长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白宫又陷落
佩洛西:美国历史上首位众议院女议长
白宫陷落
白宫医生攥着总统的命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