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再引关注

2022-10-11 13:57王小豪
南风窗 2022年18期
关键词:猪周期散户规模化

王小豪

作为最常见的肉类消费品,猪肉的价格总是不定期地牵动人们的神经。

今年到现在,我国的猪肉价格经历了过山车似的变化。一二季度,整个猪肉市场处于下行周期,从去年20元/公斤的高位区间逐渐下滑,其价格一度下降到了10元/公斤的水平,堪称“肉比菜贱”。

然而,从6月中下旬开始,猪肉价格开始逐渐爬坡,随后越涨越猛,如今又重回20元/公斤的高位区间,并维持至今。

所谓“价高伤民,价低伤农”,猪价剧烈波动,对消费者和养殖户来说都是一种伤害。而猪价在CPI篮子中所占据的较大权重,也使其波动对宏观经济造成显著且直接的影响。

那么,“猪周期”到底能破吗?

“18个月”的时间

生猪价格向来具有波动性的特征。受供求关系影响,当猪肉价格高时,养殖户往往会加大养殖力度,进行母猪或仔猪的补栏,但这也导致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增加,造成猪肉价格下降,进而引发养殖户减产,从而再次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如此循环往复。

这就是所谓的“猪周期”。根据生猪养殖规律,从母猪补栏到猪肉供应,大约要经历18个月的时间。所以,一轮猪周期往往会持续3~4年的时间。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一共经历了约5次“猪周期”,猪肉价格在持续上行和下行间反复。我们现在大约仍处于2018年以来的“猪周期”中。

简单勾勒此次猪周期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与以往相比,此轮猪周期的影响变量更多、更复杂,持续时间长,且价格变动更为剧烈,因此也被称为“超级猪周期”。

2018年8月,辽宁沈阳确诊了我国第一例非洲猪瘟病例。不久,瘟疫就在我国北方全面暴发,短短一年时间里蔓延到了全国31个省,发生了150起疫情,总共扑杀了近116万头猪。

这导致大的养殖户不敢提产,小的养殖户直接退出,其结果是2019年我国的猪肉产量下降了1/5,随之而来的便是猪肉价格大涨。

2019年底,政府开始大力扶持养猪业,从猪肉行业的生产、金融、交通等环节着手,降低养猪户的生产成本,鼓励生猪生产。

在政策和行情的双重带动下,养殖户的积极性开始恢复。然而,新冠疫情的意外出现,减缓了猪肉市场的恢复速度,使得整个2020年猪肉价格仍维持在高位。

到了2020年10月,全国猪肉生产已大致恢复正常,价格也逐渐回落,然而,价格下跌令一系列供应端的问题开始凸显,猪肉价格开始加速下滑。

2021年初,在猪肉价格上涨态势的影响下,我国从国外大量进口冻肉,以稳定猪肉价格。但是在猪肉价格下跌的预期形成后,进口商为了避免亏损,加速将这些冻肉投放市场,增加了市场中的猪肉供给量。

此外,饲料成本上升,令养殖户对猪肉价格更为敏感,他们也开始抛售手头的猪肉。上述过程叠加肉禽交替、季节变换,猪肉替代品对猪肉需求量造成的冲击等因素,共同造成了猪肉价格的迅速下跌。

根据《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当全国猪粮比价低到5∶1时,便触发下跌一级预警,政府将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从去年7月份以来,中央层面累计14批次挂牌收储了48万吨冻猪肉,并督促指导各地同步进行收储,以提振猪肉市场。

从去年11月起,受国际形势影响,国内豆粕与玉米的价格开始迅速上涨,豆粕从3300元/噸一度上涨至5000元/吨。

而在供应端,从2021年7月开始,能繁母猪的产能开始下降,根据生猪养殖规律,今年5、6月份的猪肉供应开始逐渐减产,客观上促进了后续猪肉价格的上涨。

当经历长期的下跌,养殖户们好不容易盼来了猪肉价格的上涨,为了弥补前期损失,赚取更多利润,出现了养殖户压栏惜售、二次育肥的现象,进一步推高了猪肉价格的上涨态势。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猪价高企的局面。

未来,“猪周期”料将继续发挥作用。有分析指出,现在许多养殖户已经暂停能繁母猪减量,仔猪价格也有了明显回升,这意味着一年以后的猪肉供应将出现明显增长,对未来的猪肉价格造成影响。

散户与成本

如今,市场上的猪肉替代品种类越来越丰富,猪肉价格波动尽管会影响消费者的餐桌,却不至于伤筋动骨。但猪肉价格的波动对养殖户,特别是散户来说,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计。

猪肉价格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养殖户产生不良影响。在去年猪肉价格位于谷底的时候,养殖户们每卖出一头猪不仅不赚钱,反而要亏几百块。据媒体报道,有养殖户将猪肉制成腊肠以期获得更高的溢价,但由于相对需求的短缺,腊肠卖不出去,最后只能无奈焚毁。而过高的猪肉价格,则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同样不利于猪肉市场平稳发展。

对散户来说,他们承受猪周期风险的能力较低,每一次猪周期的涨跌易手,都意味着一次洗牌。一些缺乏现代化专业养殖经验的散户,在此轮猪周期中不仅遭遇了猪瘟、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冲击,还面临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上升的挑战。

在猪肉价格低的时候,即使生猪即将出栏,很多养殖户也会选择把生猪继续养着,等待猪肉价格上涨。

一般来说,一头30斤的仔猪养到250斤出栏,需要5~6个月的时间,其间大约要消耗700斤的饲料,压栏则意味着饲料的持续消耗,造成养殖成本上升。

饲料主要由豆粕和玉米组成,其中豆粕约占25%,玉米约占65%。从去年11月起,受国际形势影响,国内豆粕与玉米的价格开始迅速上涨,豆粕从3300元/吨一度上涨至5000元/吨,玉米从2580元/吨一度上涨至2800元/吨,使得混合猪饲料每吨提价上百元。猪肉价格下跌叠加饲料价格上涨,令养殖户们苦不堪言,在此轮猪周期中,一度出现了养殖户们卖猪也亏、养猪也亏的尴尬局面。

“猪周期”能破吗?

作为居民主要肉类消费品,猪肉的价格与CPI指数变化的关系密切,猪肉价格变动对CPI的平均贡献度达到一半左右。令猪肉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生猪养殖是一个规模超万亿的庞大市场,但由于我国不少地区生猪养殖集中度较低,散户养殖的比例很高。但是,散户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会放大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从而加剧猪肉供应的波动幅度。

走出猪周期的根本之道,在于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加快生猪产业现代化水平,从而保证猪肉的平稳供应。

规模化养殖,提高猪肉生产集中度,或许是实现猪肉平稳供应的有效方式。有分析认为,当规模养殖比例超过 70%之后,猪肉市场的价格波动将变得平顺,猪周期将消失。

截至2021年,前10家上市猪企的销量达到1.16亿头,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17.3%,比2019年9.4%的占比提高了近1倍。

事实上,政府也在鼓励提高猪肉生产的集中度。2019年,國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到,到2022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要达到58%,2025年达到65%。

而在2020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就已达到57.1%,此消彼长间,养猪散户从2010年的6170万户下降到2019年的2600万户。

一般来说,规模化猪场的标准为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相比散户养殖而言,规模大的养殖场具有综合成本低、卫生条件好、管理能力强等优势。更重要的是,规模化养殖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在遇到市场波动时,规模化养殖更能抵住亏损压力,保持较强的稳定生产能力。

如今,国内的规模化养殖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育肥阶段则委托农户进行;另一种是一体化自繁自育自养,企业自建养殖场,对饲料采购、种猪育种、猪苗培育、生猪育肥等生产环节进行统一把控,并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第一种模式以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双胞胎集团为代表,第二种模式以牧原股份为代表。2021年,这4家企业的年销售量均超过千万,规模十分庞大。

而以这4家猪企为代表的大型猪企的生猪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也越来越高。截至2021年,前10家上市猪企的销量达到1.16亿头,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17.3%,比2019年9.4%的占比提高了近1倍。

可以说,规模化养殖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内生猪养殖的大势。此轮“超级猪周期”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生猪养殖朝着更为集中的方向发展。尽管猪周期还无法在短期内消失,但不断加速的规模化养殖进程,至少是目前为数不多降低猪周期冲击的可行模式之一。

猜你喜欢
猪周期散户规模化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莫须有的“散户抱团”吊打了谁?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散户身大师心
我是中国养猪散户!不懂我的,请别乱说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
“猪周期”再度归来?
“猪周期”向上趋势确立养猪开始扭亏为盈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