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关系“三十而立”

2022-10-11 22:35汤兴
南风窗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中韩关系朝鲜韩国

汤兴

今年8月24日,是中韩建交30周年纪念日。早于此半个月前,中韩两国外长在青岛会谈后称,将共同维护两国和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并将加快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

中韩关系的快速发展,曾被称为“世界外交奇迹”。两国广泛而强劲的经贸关系,经历了萨德事件的冲击,到2021年中国仍是韩国第一大贸易对象国。如今受外部环境影响,两国关系已转变为更加复杂的多层结构,走在新的十字路口。

寻觅建交初心

理解当代中韩关系,要从两国建交伊始谈起。

将指针调回1992年,即朝鲜战争停战39年后,当时韩国总统卢泰愚正在推动“北方政策”,以期在维持半岛和平方面争取中、苏的支持。卢泰愚计划在1993年2月任期结束前实现该目标。

韩方的主动,使得中韩在就关系正常化谈判短短4个月后,即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结束了互不承认的历史,交往逾千年的两位老邻居“重逢”。至此,中国与所有东北亚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专家李成日向南风窗分析道,建交的意义不仅在于两国关系的发展,也在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当我们从30年后回头看,以上两点都做到了。

而对于建交时遗留的两个核心问题—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至今中韩双方仍尽可能予以呵护,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2021年5月,韩美总统曾发表联合声明,首次涉及台海问题,这是自中韩建交后韩国政府首次触碰台湾问题。现任韩国总统尹锡悦,在今年大选之前,曾表现出对中国的消极态度。这也让不少学者担忧,属于保守阵营的尹锡悦政府,在涉台问题立场上存在“超纲”的可能性。

但尹锡悦最近显然进行了某种回调。8月上旬,美国官方第三号人物佩洛西访问韩国,尹锡悦以休假计划为由未安排与其见面,二人仅通话40分钟。这种“冷遇”与一天后佩洛西在日本与首相岸田文雄会晤形成对比。尹锡悦此举,也被猜测是为了在中韩建交周年纪念日前避免冒犯中国。韩国《先驱报》和时事杂志《Sisa Journal》解读称,尹总统有意回避台海问题,并防止被要求就“芯片四方联盟”表态。

显而易见的是,韩国和日本对华政策存在差异,韩国在敏感议题上更加谨慎。综合来看,这主要由三个原因决定:一是韩国需要考虑中国对朝鲜议题的影响力;二是中韩在日本殖民侵略历史问题上立场基本一致;三是韩国在美国东亚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低于日本。相应地,中国对韩日的态度也一直有所不同。

但需要注意到,对于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影响力,韩国政府的判断是有变化的。

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专家牛晓萍告诉南风窗,中国仍是韩国的周边国家中,对朝鲜问题最具话语权的国家。但韩国朝野两大党派对朝鲜问题的认知却存在明显差异,进而使得不同党派执政时期,韩国对中国发挥影响力的判断不同。

进步阵营更重视朝鲜问题,希望中国在半岛议题上发挥影响力,通过对话解决朝核问题。因此在共同民主党执政期间,韩国政府基本都会保持与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合作。而对于保守阵营来说,朝鲜问题的优先级在外交战略排序上并不靠前,保守黨认为美韩同盟远高于南北关系。

如果韩国对中国在解决朝鲜问题上的期待下降,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到韩国对华政策,甚至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会导致韩国在诸多议题表态上的“日本化”。那么,中国对韩国的政策也会变化。

中国仍是韩国的周边国家中,对朝鲜问题最具话语权的国家。但韩国朝野两大党派对朝鲜问题的认知却存在明显差异,进而使得不同党派执政时期,韩国对中国发挥影响力的判断不同。

李成日表示,中国一贯坚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目前为止,韩国历届政府坚持并尊重“一个中国原则”,但我们需要警惕韩国跟随美国置喙我国内政台湾问题。韩国应清楚了解并避免触及中方底线。两国坚守建交初心,彼此尊重,对两国关系发展至关重要。

迎接新的双赢

自1992年建交之后,中韩交流与合作急剧增加,经贸领域合作规模令人瞩目。

建交初期,中韩双边贸易总额仅有63亿美元,但到2021年已突破3000亿美元。中国在2003年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至今保持着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地位。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参考今年头5个月的数据,韩国有望在今年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韩中建交30年来,两国之间累计投资超过2000亿美元,人文交流达到1000万人次。

不可否认,中韩经贸合作仍有脆弱的一面。自今年5月起,韩国对华贸易已连续三个月出现逆差。自1992年后,韩国对华贸易长期保持顺差地位,但顺差值从2013年达到峰值628亿美元后,便逐年下降,去年仅有243亿美元。

逆差的出现,是包括疫情和通胀在内的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值得一提的是,韩中贸易结构变化已初现端倪。目前,韩国对华出口的产品中,有88%是中间产品。韩国制造在中国的竞争力已明显下降。

中韩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也悄然发生变化。以东盟市场为例,2018—2020年对东盟的中高科技产品出口方面,韩国平均下降11.8%,而中国则平均增长7.7%。

韩国科技企划评价院的《技术水平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先0.1年)外的所有领域均落后于韩国。到了2020年,中国领先领域增加至四个:航天航空(+3.5年)、生物医疗(+0.1年)、能源资源(+0.2年),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和软件(+0.3年)。目前,韩国虽在半导体领域仍对中国保持优势,但差距已大幅缩小。两国半导体工艺和设计技术的差距从2010年的4年缩小至0.5年,半导体设备技术的差距从3.6年减少到1.5年,仅超精细工艺技术还维持着3年以上差距。

与此同时,有人指出,韩国在经济上对中国过度依赖。2021年韩国对华出口占比约为总出口的1/4,中国对韩出口占比不到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10%。韩国自华进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同时,中国自韩进口占总进口额的比重持续下降。此外,韩国80%以上的原材料对中国的依存度超过70%。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中韩两国贸易增长的数额仍十分可观。除了个别高科技领域,中韩经贸往来仍存在高互补性。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于韩国经济同样有利。

整体来看,中韩经贸关系处于“密不可分”的状态,共赢局面犹在;两国相互竞争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在竞争的同时,发展更高质量的合作,扩大合作空间。

因此,无论是从经济规模,还是从产业互补性来看,中韩间的经济关系都有继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中韩经济合作,存在迎接新的共赢的基本条件。

人文方面,近年来中韩民间情感纽带遭到侵蚀,以至于论及在韩国人心中的好感度,中国被曾侵略过韩国的日本超过。民调机构韩国研究(hankook research)7月份的调查数据显示,韩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只有23.9%。其中,二三十岁一代对中国的好感度最低。两国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也常就文化纠纷爆发舆论战。

中韩两国民众彼此了解不足导致的误解,属于外交关系中的一般性问题。对此,牛晓萍认为,经过双方努力,疫情后两国民众恢复密切的线下往来,相信问题会有所改善。韩国媒体KBS出品的纪录片《Super China》就曾在韩国引起广泛关注,对韩国民众了解中国起到正面作用。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将有益于提升亚洲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力。

克服外力所伤

中韩建交的前24年,总体而言属于“顺风顺水”期。虽然偶有“大蒜风波”“渔业争端”等小矛盾,但在双方关系全面飞跃发展的“蜜月期”里,显得不值一提。然而,2016年萨德事件,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外部伤害显现了出来。

从中韩两国自身利益出发,双方都无意让双边关系受损,但两国关系却为外部因素所困,易被外力所伤。

中韩关系目前没有摆脱东北亚冷战格局尚在维持的大背景,美国、日本、朝鲜等因素是极易从外部伤及中韩关系的结构性地缘外力。朝鲜战争后,美韩同盟以及中朝关系的特殊性是客观现实。

高丽大学名誉教授徐振英表示,当前,战略环境更是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后冷战的全球化时代已转向中美全面竞争时代。

韩中贸易结构变化已初现端倪。目前,韩国对华出口的产品中,有88%是中间产品。韩国制造在中国的竞争力已明显下降。

另外,中美贸易战以及俄乌冲突,令不少学者担忧出现“美日韩”对阵“中俄朝”的冷战式格局。这样的结果不为中韩两国所乐见,因为一旦该格局形成,将极不利于中韩双边关系的发展。

牛晓萍认为,中美竞争是影响中韩关系最大的结构性因素。如果美国想要进一步压制中国,便会继续收紧对各个盟友的控制。

例如,美国近期想拉拢韩国加入“芯片四方联盟”。从自身利益出发,韩国左右为难。从生产角度,美国的原始技术和设备、日本的材料及组件,是半导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韩国处于芯片产业的中下游,无法与该系统隔离开。

从市场角度,韩国60%以上的半导体出口都流向了中国,韩国不愿引起中方的不满甚至反制。为此,就加入“芯片四方联盟”一事,韩国外长朴振表示,如果中国有顾虑,韩国会向中国解释,他并强调会避免刺激中国。8月9日,中韩外长会谈便提及了该话题。

令人鼓舞的是,中韩双方都体现了对彼此重要性的了解,并通过面对面的谈话表达立场。李成日认为,中韩都强调互相尊重,但在具体问题的认知上存在差距。对此,双方加强沟通,重视可能的分歧,弥合差距,不做单边决定,就会建立起更加纯粹、独立的双边关系,迎来春暖花开。

另外,李成日表示,双方都需要更加独立自主地判断各自的利益所在以及战略价值。

中韩关系首先是中韩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其次才落点于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中韩关系不应该成为中美或者韩美关系的从属变量,否则中韩关系发展的余地将日趋缩小。中韩双边关系的主角是中国与韩国。

韩国外国语大学姜俊英教授也持有相似看法:中美两个大国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對于地缘政治受限的韩国来说,是一个难解的方程式。但正如美国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待中国,韩国也要以自己的角度对待中国。韩国只是美国的盟友,并不是美国,独立与理性必不可少。

姜俊英判断,中美竞争引发的问题,未来将继续威胁中韩关系。韩国必须根据自身国家利益来做决定,避免中韩关系因中美分歧而受伤,建立不因中美分歧而动摇的中韩关系。

猜你喜欢
中韩关系朝鲜韩国
中韩关系,行稳致远——纪念韩中建交30周年及《金桥》创刊20周年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2022,愿中韩关系“虎虎生威”——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金敬翰新年贺词
中韩关系,行稳而致远
中韩关系: 能否迎来“第二个春天”?
在韩国走马观花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