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起源地的落寞

2022-10-11 07:40阎海军
南风窗 2022年18期
关键词:渭河黄土高原黄土

阎海军

每一绺地方,都有沟壑,但很少流水。原来有水的河谷,也在渐渐干涸。渭河就在不远处,所有的沟谷都连着渭河,所有的沟谷滋养渭河的能力越来越弱,渭河也在逐渐逼近断流。没有水,也就缺了草木。山峦多数裸呈赤黄,也有焦红、暗黛色。人在旱海,难有舒展。靠天吃饭、靠地生存,每一天的农业生活都像战斗,一年一个周期,有时候会赢,多数时候输得颗粒无收。

这是陇山以西的大部分地区,秦汉以来经常简称陇西或者陇右。近现代以来,陇西的辉煌逐渐消逝于金戈铁马的历史烟尘,因为接近寸草不生的荒凉,这片区域响亮的称谓是定西、西海固。

翻过陇山,陕北高原有类似的景致;跨过黄河,山西的地貌照旧支离破碎;越过太行山,晋冀鲁豫虽然不再沟壑纵横,但依然缺雨少水,一片赤黄。这大片黄土区域,包含了黄土高原和黄土平原。这里是中国农业起源地,孕育了中国文明。

地球上共有三大农业起源地—新月沃地驯化了小麦、大麦;中国黄河流域驯化了粟和黍,长江流域驯化了稻;北美南美接壤地带驯化了玉米、甘薯和马铃薯。这三大区域都在北纬30度附近,其实都不是地球上环境最好的地方。显然,恰好是最恶劣的环境压力,催生了农业的起源,促成了文明之花。

农业诞生的一万年里,黄土区域一直是催生文明的地方,曾经的城池和江山虽已难觅踪迹,但跟随石窟走廊,从洛阳到乌鞘岭,足见那片黄土地上的历史荣光何其繁盛。近现代乃至当代视角里,中国的黄土区域都是不发达地区。尽管华北平原今天依然是中国的粮仓,但黄土高原的确成了最落后之地,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城池抽取着周边的水源,呻吟着维系现代化。从当下切入黄土高原的历史,人们会畅想,中古时期、远古时期或许黄土高原水草丰茂、良田沃野遍布大地。实则非也。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何炳棣先生根据考古材料和古代文献相互佐证,推断出黄土区域从来都是干旱之地的结论。根据黄土的成因,黄土区域的特性就是干旱。

何炳棣推断,中国最古的农业与黄河这条泛滥大河并无直接关系,也与灌溉无关。根据古文化遗址的地理和地形,仰韶文化的核心区是:陕西的泾、渭盆地,山西西南部汾水盆地,以及河南西部;向西延伸是甘肃东半部,与很多稍晚的甘肃仰韶文化和其他古文化区重叠;向东延展到黄土平原,与很多较晚的龙山文化遗址重叠。

综合来看,华北各省新石器时代遗址,除甘肃、山西沿着黄河上中游有一部分外,其余大多都在黄河支流或者支流的更小支流;遗址多在黄土台地和小丘岗,高出河面十余尺至几百尺。由此证明,中国最早的农业不是灌溉农业,而是旱地農业。大量史前和殷商时代遗址,始终没有发现灌溉的证据。

农业发明以来的一万年,黄土高原自然经历了不同的气候环境,有极寒阶段,有相对温润阶段,但总体而言,干旱是黄土高原的真实面貌。“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是浸透着漫长时光的人文总结。

基于几乎一成不变的干旱,我们可以推想,在人类的狩猎采集阶段,生存于黄土高原的人们,显然处在贫瘠状态。只有山地和隰地存在森林的黄土高原,缺少更多的野兽和野果。人们走出树林,便是满目草场。“穷则思变”,最聪明的人发明了对野生粟和黍的种植,便有了当地农业的开启。这块狩猎采集最没有前途的土地,诞生了最有希望的农业。一万年后,工业文明拼资源要效益,黄土地又陷入了新的落寞。

猜你喜欢
渭河黄土高原黄土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黄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退耕还林工程对渭河洪峰流量的影响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1996—2009年渭河干流氮素污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