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

2022-10-19 13:29
大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专业英语思政育人

黄 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专业课程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塑造的功能。课程思政建设对促进德育和智育的统一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课程思政自然融入专业课教学是许多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聚焦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从育人目标设计、思政育人资源挖掘和教学方法运用三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自然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可行路径。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 年5 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实践中专业课教学在明晰育人目标、挖掘思政育人资源、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教学活动等方面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制约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专业英语已成为部分大学非外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为了响应社会对专业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不少大学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面向已完成大学基础英语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与大学基础英语课程不同,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更具“专业性”,重在提升学生对本学科英文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术英语的写作能力,拓展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国际视野。换言之,专业英语具有“用英语深化专业知识”和“通过专业学英语”相结合的课程特色。作为公共管理本科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英语在思政育人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二、公共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部分专业英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思维的影响,尚未充分认识到专业课是高校履行思政育人职责的重要场域。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课程目标设置未能很好地融入“价值塑造”的教育理念,缺乏明确的、体现学科人才培养需求的育人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专业英语主要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及英文文献资料,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例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英语课程主要参考在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一本英文著作——欧文·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国外的教材和著作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但在激发本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有所欠缺,但是也给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带来一定的挑战。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单向输入式教学模式虽有助于确保教师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无法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并应用于实际。如要提升教学和育人效果,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课程思政融入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路径

针对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思政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公共管理的学科特性和人才培养方向,从细化育人目标、深挖思政育人元素和丰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三个阶段有序推进课程思政自然地融入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

(一)树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

“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当前公共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个维度,教师应当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品行和特质的塑造。育人目标的设置应与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和人才培养需求相契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共管理是以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为导向,研究如何运用公共政策和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学科。公共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基于学科特性和学生的职业方向,结合专业英语的课程特色,本文将课程的育人目标细化为以下三点。

第一,培养学生在分析世情、国情、民情的基础上,理解我国公共管理改革和实践历程及其成果,增强政治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公共管理学科的许多核心概念和经典理论源于西方,并且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的国情、党情、民情,进而增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理念和路径的认同,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从英文学术文献的研习中锻炼分析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树立严谨务实的科学观。公共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专门知识,而且要能够运用分析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去应对实践中复杂的管理问题,具备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研习优秀的英文学术文献为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树立严谨务实的科学观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公共管理现实问题,强化学生的公共意识、培育践行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公共管理学科与其他管理学科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学科价值的公共性。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公共组织承担管理和服务工作。因此,培养具备良好公共意识和践行经世济民职业素养的学生自然成为公共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一个重要育人目标。

(二)深挖思政育人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和资料

课程思政建设并非简单地将“思政”植入“课程”,而应认识到思政资源在知识中的内生性,注重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通常包含英文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和学术英语应用技巧两大部分。围绕以上三个育人目标,本文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深挖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融合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挖掘思政育人元素的同时,需要对教学资料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整合。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公共管理导论》作为主要参考书的同时,精选符合课程思政理念和教学方案设计的专业英文文献,搜集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相关的“中国特色”词汇和句子。

第一,中国公共管理改革在全球公共部门改革浪潮中的地位和贡献。国外的公共管理教材通常将公共管理模式的产生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公共部门改革浪潮。教师在讲解这段历史时,可引导学生认识到西方的公共管理教材过多关注英美的改革经验而未足够重视社会主义中国的贡献。1978年,我国启动了影响深远的改革开放政策。当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正是中国领导人高远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理论修养,将市场看作没有特定意识形态的中立产物,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中国的改革其实是20 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公共部门改革浪潮的一部分,为全球的公共管理实践和理论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教师可以适时向学生介绍和中国公共部门改革相关的特色词组,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socialist market economy)、国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实事求是(Seek truth from facts)。

第二,符合我国国情、党情、民情的改革案例。一些源于西方学界的公共管理学概念和基础理论用于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实际情况时存在局限性。教师在讲授这些概念和理论时,一方面应培养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些概念和理论的本土适用性;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引入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独特的改革方法和经验。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讲解公共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政策过程模式(poli‐cy process model)时,笔者向学生提到,政策试验(policy experiment)是中国政策过程中独特、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这一环节并没有被传统的政策过程模式囊括。随后,笔者以“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政策创新”为教学案例,将《从上海再就业服务政策创新到中央劳动力市场新政》英文研究报告作为教学材料,介绍我国从地方试验到中央政策推广的“基于政策试验的政策过程”模式。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改革进程中摸着石头过河、基层经验与顶层设计互动的方法论,增强学生对中国改革智慧与路径的认同,坚定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三,公共意识、践行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热点。作为将来在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应当具有较强的公共意识和具备践行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热点问题是提升学生对公共管理现实问题关注度、增强学生公共意识的一条可行路径。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引入这样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抵御和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社会风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政策调整,在抵御和化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社会风险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优化。当然,应对疫情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施行情况也反映出当前社会保障治理能力仍存在不足。学生阅读教师布置的相关英文文献、学习相关专业词汇,并且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社会风险(social risks)、国家社会保障制度(social security system)的作用、国家治理能力(governance capacity)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相关领域的国家重要政策变化和治理策略的领会,而且增强了自己的公共意识和对公共管理的职业精神以及职业重要性的理解。

第四,严谨务实的科学观。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英文的专业知识,而且包括学术英语应用技巧,如专业文献的检索方法和翻译技巧、学术英语写作技巧等。教师可以在传授学术英语应用技巧时,适时融入育人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英文学术论文结构和写作方法时,通过讲解英文学术论文的体例和特有的表达方式、论文各部分的使命、通行的论述和论证要求以及时态和语态等,使学生在习得英语技巧的同时,培养学术研究和日后工作所需要的严谨务实的态度。教师可以布置撰写英文摘要的作业,以此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培养学生逻辑合理、行文规范的写作风格。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育人效果

专业课要达到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需要根据课程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课程,做到“如盐化水”、润物细无声。传统的单向输入式教学模式在确保所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技巧应用能力方面有所不足。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教师可以考虑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自身教学中融入了案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模式。案例教学法将案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由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作业,然后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作业答疑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与传统课堂讲授法相比,这两种教学方法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进而达成良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以笔者针对“政策过程模式”这一教学内容的具体教学流程为例。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对政策过程模式进行详细讲授,包括定义和特点、政策过程包含的若干阶段、该分析模式的优势等内容,讲解相关的英文专业词汇和句子表达。课后,教师制作“政策过程模式与中国的政策过程”的教学视频并上传到课程网络平台。教学视频首先回顾总结政策过程模式的核心要义,然后对中国的“基于政策试验的政策过程”进行讲解,最后介绍“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政策创新”案例的相关背景。同时,教师将《从上海再就业服务政策创新到中央劳动力市场新政》的英文报告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分组针对文献的核心部分进行分段阅读和翻译,在下一堂翻转课堂中展示学习成果。在翻转课堂中,各组学生对文献相应段落的专业词汇、核心观点进行解读和展示,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随后进入讨论环节。学生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和认识,教师进行总结和提炼,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国改革智慧和路径的认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引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中关于摸着石头过河(wading across the river by feeling for the stones)、基层经验与顶层设计(top-level design)互动的改革方法的英文表述,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词汇和表述的学习。

四、结语

作为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在思政育人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当前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上仍面临一些问题。本文提出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思政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公共管理的学科特性和人才培养方向,在“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指引下细化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师在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时,可以聚焦中国公共管理改革在全球公共部门改革浪潮中的地位和贡献、符合我国国情党情民情的改革案例、公共意识和践行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以及严谨务实的科学观几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和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专业英语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机电专业英语“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示例研究
植保专业英语的特点、翻译及思维教育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